《楚辭補註》

《楚辭補註》

《楚辭補註》是《楚辭》研究著作。

簡介

《楚辭補註》《楚辭》研究著作。17卷。宋洪興祖(1070~1135)撰。洪興祖,字慶善,丹陽(今屬江蘇)人,南宋初曾官秘書省正字,後又任太常博士。 著有《周易通義》、《易古經考異釋疑》、《繫辭要旨》、《口義發題》、《春秋本旨》、《論語說》、《古文孝經序贊》、《續史館故事》、《老莊本旨》、《聖賢眼目》、《語林》、《杜詩辨證》、《韓子年譜》、《韓文辨證》等書。

此書為補正王逸《楚辭章句》之作。其體例為先列王逸注,再標“補曰”以申述己說,既補足王逸所未詳,兼糾正王逸的疏誤。補註中除訓詁名物而外,還大量徵引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頗為詳贍。另外,《楚辭章句》徵引典籍,多不言書名,而此書所引,則必舉出處。王逸以後的舊注,如郭璞《楚辭注》、徐邈《楚辭音》等,今多亡佚,而在此書的徵引中尚可見一斑。如《七諫》補註引郭璞說:“鵝,野鵝也。”《離騷》補註“求索”的“索”字下引徐邈讀作“蘇故切”等。綜觀全書,雖錯誤疏漏之處難免,但態度謹嚴,辨析精密,所以《四庫全書總目》稱它“《楚辭補註》《楚辭》諸注中,特為善本”。故此書行世之後,《楚辭章句》的單行本逐漸稀少。

《楚辭補註》外,洪興祖尚撰有《楚辭考異》 1卷。據《直齋書錄解題》,知《楚辭考異》原系單行,但今已散入《楚辭補註》中的“補曰”之前。又據《郡齋讀書志》,知《楚辭補註》原有自序,今本也已亡佚。此書現存較好的版本有汲古閣重刊宋本17卷;比較通行的有《四部備要》本,1957年中華書局曾據以重印出版,80年代,中華書局又有新版排印本。

成書過程

該書寫於任饒州知州時,約於紹興二十四年左右完成,當時社會特點是黨爭迭起、和戰未決、財用趨緊、民生日絀、佛道流行、安逸成習,但學術上卻疑辨思潮勃興、治學規模廣闊、教育事業發達。洪興祖慕屈子之忠節、痛朝政之不修、感己身之遭貶,寫成該書,以補充王逸《楚辭章句》的不足。該書一開始用到了蘇轍、晁補之、宋祁家本,詳加校對,還以六朝古本和唐本校勘。又得姚廷輝本, 作《楚辭考異》,其後又在關子東、葉少協處得歐陽修、孫覺、蘇頌本,繼續校正以補《考異》之遺。整個過程中一共用到《章句》傳本二十多種。《楚辭考異》今散附於《補註》中,多未註明所據版本, 但云“古本” 、“唐本”、“一本”等,有時也引用“東坡本”、“鮑欽止本”、“鮑慎思本”、“林德祖本”等。

風格

《楚辭補註》 《楚辭補註》

在有的詞句王逸無注的情況下,洪興祖或說明“王逸無注”,然後加以補註,或不說明而直接作補,在王注與補註問用“補曰”隔開。如《九章·惜往日》“聞百里之為虜兮”句,王逸無注,而洪興祖較詳細地敘述了百里奚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並引述《孟子》與《莊子》的有關記載相佐證。再如,“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九章·懷沙》“任重載盛兮”,《九章·橘頌》“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等句,洪興祖作了簡明的補註。

洪興祖很推重王注,但也對王逸注的不少錯誤加以指出並予以更正,對不能斷定正誤的地方則存疑或引諸家之說以並存。王逸在《離騷經章旬·序》中說:“經,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諷諫君也。”洪興祖徑指“逸說非是”,並認為“古人引《離騷》未有言‘經’者,蓋後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非屈原意也”。《湘夫人》“辛夷楣兮藥房”,王逸注云:“辛夷,香草,以作戶楣。”洪興祖補日:“《本草》云:辛夷,樹大連合抱,高數仞,此花初發如筆,北人呼為木筆。其花最早,南人呼為迎春。逸雲香草,非也。”這是兩個例子直接指明王逸失誤。

書中除規範、解說和補充了王逸注外,還增加了自己的內容。王注不注出處,補註則加以註明。“吾令豐隆欒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前一句王逸的注為:“豐隆,雲師,一日雷師,下注同。案,一作乘。”洪興祖補註如下:“《九歌·雲中君》注云:雲神豐隆。五臣日:雲神屏翳。按豐隆或日雲師,或日雷師。屏翳或日雲 師,或日雨師,或日風師。《歸藏》云:豐隆,筮雲氣而告之,則雲師也。《穆天子傳》云:天子升崑崙,封豐隆之葬。郭璞云:豐隆筮師,御雲得大壯卦,遂為雷師。《淮南子》日:季春三月,豐隆乃出,以將其雨。張衡《思玄賦》云:豐隆秤其震霆,雲師剿以交集。則豐隆,雷也;雲師,屏翳也。《天問》日:萍號起雨。則屏翳,雨師也。《洛神賦》云:屏翳收風。則風師也。又《周官》有風師、雨師。《淮南子》云:雨師灑道,風伯掃塵,說者以為箕、畢二星。《列仙傳》云:赤松子,神農時為雨師。《風俗通》云:玄冥為雨師。其說不同,據《楚辭》則以豐隆為雲師,飛廉為風伯,屏翳為雨師耳。”對第二句中的“宓妃”一詞,王逸注為“神女,以喻隱士”。洪興祖則引用了《漢書·古今人表》、《顏氏家訓》、《子賤碑》、《洛神賦》等四種材料來詳加註解,並對宓字詳加分析。在《楚辭》後半部分的注釋中,洪氏經常用參見的方式來省略某些此前已註解的詞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