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村鎮

楚村鎮 古稱鎖陽關,地處蒙城縣城南26公里處,隔河與淮南市鳳台縣相鄰,是蒙城縣南大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地理位置

楚村鎮原為楚村區,古稱鎖陽關,由原楚村、常興兩個鎮合併而立。地處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城南26公里處,隔河與淮南市鳳台縣相鄰,是蒙城縣南大門。

氣候條件

全鎮屬於西高東低的淮北平原地形,總面積為72平方公里,全鎮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8℃,年平均降雨量820毫米。

交通人口

省道203線穿境而過,距界阜蚌高速15公里,境內南枕茨淮新河,東北瀕芡河,水陸交通發達。全鎮擁有人口94351人,轄23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347個自然莊,517個村民組,14個黨總支。國土面積194平方公里,其中國有佃湖林場1750畝,國有灘地、堤坡4000畝。

歷史概述

楚村集古名鎖陽關,又名楚村鋪。本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革命鬥爭史,人民勤勞、樸實、勇敢、善良。據記載,宋王高祖趙匡胤兵困南唐(壽州),劉金定走馬報號力殺四門救主就路過於此。同時,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如陳仙橋、鳳凰橋、四十五里上天梯、芡河的傳說等。該鎮有著長期的革命鬥爭史,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先驅過家和同過家芳在1925年就參加了革命,1927年入黨,在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中,他們從北京寄來《告蒙城同胞書》,播下了蒙城人民革命鬥爭的火種。

該鎮榮譽

2006年農村綜合改革鄉鎮區劃調整後,由原常興鎮、楚村鎮合併的新一屆楚村鎮黨委,對全鎮“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認真研究和科學規劃。總體目標: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為動力,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以“村村通”工程為抓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立足發展,加速轉型,致力創新,促進和諧。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實現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倡守新風尚,鄉村面貌呈現新變化,鄉村治理健全新機制。先後被亳州市評為“五好黨委”、徵兵工作“先進單位”、綜合利用治理“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水上交通“先進單位”,被縣委評為“五好黨委”、信訪穩定“先進單位”、水上交通“先進單位”、社會治安“先進單位”,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鎮。

發展優勢

一、水陸交通發達。楚村鎮黨委按照:“修路打井不間斷,社會事業為民辦,一切圍繞富字轉,贏得民眾最關鍵”的思路,舉全鎮之力,集全鎮之智,合力攻堅,在2006年搶抓政策機遇,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率先實現全鎮村村通,鎮內道路四通八達,可直上省道203線、南洛高速,通往全國各地,鏡內兩大水系芡河、茨淮新河直入淮河流入長江。 
二、農業資源豐富。楚村鎮素有“冬粉之鄉”的美譽,由紅芋加工成澱粉再加工成的冬粉,具有綠色無污染,久煮不爛、口感細膩、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吸引了大量南北客商,早在1988年楚村鎮就建成蒙城縣冬粉大市場。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種植業和養殖業基地建設。重點抓好優質強筋小麥、脫毒紅芋、保健南瓜、優質棉花、品種花生、優質強筋小麥等一批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
三、招商優勢明顯。新一屆黨委政府按照“信訪穩定不出亂子,計畫生育不進籠子,招商引資跑出路子,財政稅收抓住票子”的思路,充分發掘人文資源、歷史優勢,最佳化招商環境,利用“四十五里上天梯”的傳說,大力開發“八仙島生態旅遊觀光園”;依託茨淮新河沿岸萬畝果園優勢著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園;憑藉全國第一人工河有利水運,強力推進茨淮新河萬噸碼頭建設。

特色產品

楚村鎮特色農產品:油菜,芝麻,棉花,鎖陽,南瓜,蔬菜,冬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