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坤

楊麗坤

楊麗坤,彝族,1942年4月27日出生於雲南省普洱縣磨蘭鎮,原為雲南省歌舞團的一名舞蹈演員,後成為電影演員。1960年主演《五朵金花》而聞名全國;文革中因《阿詩瑪》一片遭到批判,從此一蹶不振,精神恍惚。文革結束後1978年得以平反,但因精神治療而無法繼續演藝事業。2000年7月21日病逝於上海,年僅58歲。

基本信息

代表作品

舞蹈

《十大姐》、《白嫻鳥》、《採茶》、《小卜少》、《趕擺》等大型舞蹈的領舞。

《春江花月夜》雲南省歌舞團獨舞

《椰林怒火》雲南省歌舞團領舞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1964 阿詩瑪 阿詩瑪 劉瓊 包斯兒,韓非
1960 五朵金花 副社長金花 王家乙 王蘇婭,朱一錦,譚堯中,孫靜貞

個人生活

感情

1970年底,在廣東凡口鋁鋅礦場工作的唐鳳樓,結識了與楊家私交甚好的陳澤濤。當陳澤濤提出將楊麗坤介紹給他時,他覺得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1971年,當唐鳳樓第一次見到楊麗坤時,往昔人們描繪她的美好詞句沒有一個能同眼前的她對得上號。她的

臉色灰黃,目光呆滯。然而,是她的誠摯和善良深深吸引住了唐鳳樓。1973年5月22日,經過一年多的書信往來,這對相識於患難時刻的年輕人終於締結良緣。

家庭

1974年5月25日下午,楊麗坤在區中心醫院婦產科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唐琰、唐韜。

1978年,在上級的指示和干預下,楊麗坤調往上海電影製片廠與分別多年的丈夫、兒子團聚。

1982年,《阿詩瑪》在西班牙北部城市桑坦德召開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節上獲得最佳舞蹈片獎。在楊麗坤的後半生,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著兩個孩子不斷成長,看著丈夫工作。

楊麗坤楊麗坤

1997年,楊麗坤腦溢血出院後,唐鳳樓將辦公用具搬回家中,在她病榻前工作。她最愛做的事就是坐在一旁深情地注視著丈夫,看他工作給了她生活中最大的滿足。有時,她也會滿懷遺憾地說:“唐鳳樓,要

是我沒病,應該好好照顧你。”

2000年7月21日早晨,她在盥洗室門口微笑地看著丈夫刷牙洗臉,還伸出手輕輕划過這個伴隨他風風雨雨30餘載的男人的臉頰。

2000年7月21日18時30分,保姆餵她喝湯時發現她的神情異樣。臉龐漲得通紅,19時15分,未及救護人員趕到,“阿詩瑪”去世了。享年58歲。

2000年8月5日下午3:00,上海各界在龍華殯儀館舉行追悼會。送別無數影迷心中永遠的“阿詩瑪”。

2001年1月15日,楊麗坤的一半骨灰被送回雲南安葬在昆明金寶山藝術園林,闊別故鄉20餘年的“阿詩瑪”重新踏上了雲南這片熱土,雲南的女兒楊麗坤終於回鄉了。當天,雲南各界民眾萬人泣別“阿詩瑪”,場面相當感人。至此,這位命運多舛的演員,結束了她坎坷崎嶇,大喜又大悲的一生,永遠閉上了她那雙美麗的雙眼。將無盡的遺憾和回憶留給了喜愛她,關切她的人們。

平反

1978年,《人民日報》刊登陳荒煤的文章《阿詩瑪,你在哪裡?》。之後《解放日報》《文匯報》又登載了張曙,汪習麟的文章《阿詩瑪就在我們身邊》,楊麗坤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楊麗坤這個名字,緊緊地與優秀影片《五朵金花》、《阿詩瑪》聯繫在一起。她的不幸遭遇,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特別是陳荒煤的《阿詩瑪,你在哪裡?》在人民日報發表後,引起了全國輿論的關注。楊麗坤的冤案,一時成為上海人民乃至全國輿論的熱點。

楊麗坤楊麗坤

1978年的秋天,雲南省歌舞團領導嚴學恆演員殷培嫻(殷是楊麗坤在雲南住院中的陪護,感情很深)、雲南日報記者王左生一行四人,受雲南省委與文化局黨組的委託,攜帶著國務院文化部部長黃鎮關於落實楊麗坤政策的批文及省委書記安平生的親筆信,10月20日乘80次特快直驅上海。10月25日,在上海一個精神病院裡,找

到了楊麗坤。昔日身材苗條,神態嫻靜、可愛的姑娘,已被摧殘得判若兩人了。由於治療吃激素藥類過多,體形特胖,表情變得滯呆、無神,充滿了憂傷和恐懼,說話中手腳不斷顫抖著。誰能相信這個舉世聞名的優秀演員,被文革折磨成這個樣子。當殷培嫻告訴她,江青等四人幫已被打倒了,她默默不作聲,搖搖頭,她更是不相信這些話是真的。嚴學恆、殷培嫻鄭重的向她宣讀了雲南省文化局給她的平反決定,並代表省委向她表示深切的問候!這一刻楊麗坤期待得太久啦,此時此刻她聽懂了,十幾年的噩夢結束了,歷史終於還給她一個公道。撥亂反正的春風吹散了烏雲,楊麗坤終於恢復了往昔純潔美麗笑容。

晚年

楊麗坤之墓楊麗坤之墓

文革結束以後,楊麗坤似乎已經徹底被人遺忘。1978年,剛剛從牛棚中解放出來的陳荒煤,到昆明參加一個現代文學史和外國文學教材的協作會議。當他到石林遊玩的時候,再一次看到那尊阿詩瑪的石塑,想起來14年前關於電影《阿詩瑪》的那起冤案。老人一時心潮起伏,回到賓館埋頭寫下了一篇題為《阿詩瑪,你在哪裡》的文章,呼籲儘快將被整整塵封了14年的《阿詩瑪》拿出來公映。這篇文章在全國上下引起了很大的共鳴,不但開啟了文革後舊片復映的熱潮,也讓人們再次想起了《阿詩瑪》和她的扮演者楊麗坤。

為了調查楊麗坤的現狀,《雲南日報》派出記者前往上海,經管有關部門的介紹終於聯繫到楊麗坤本人,為她專門采寫了一篇反映她悲慘遭遇和生活近況的長篇通訊。原來,這時的楊麗坤又回到了上海,此時她已經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名正式員工。但是,她的名字並未被列入業務骨幹的名單,而是屬於病休員的行列。幾年前,當老廠長徐桑楚重新回到上影廠廠長的位置的時候,他也聽說了楊麗坤遭遇,為她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老廠長認為,楊麗坤的遭遇與《阿詩瑪》有著直接的關係,上影廠必須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這個原因,老廠長親自向上級主管部門打了報告,要求把楊麗坤的工資人事關係乃至戶口,一併正式調入上影,由上影來負責對她的醫療保障,來照顧她後半生的日常生活。

就這樣,楊麗坤又回到了上海。丈夫唐鳳樓與她一道,也調入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兩人相濡以沫、彼此攙扶,共同走完楊麗坤人生的最後一段路途。2000年7月21日,楊麗坤因腦梗塞引起併發症在上海家中去世,享年58歲。

經典電影

基本信息

阿詩瑪阿詩瑪

片名:阿詩瑪

編劇:葛炎、劉瓊(根據同名民間長詩改編)

導演:劉瓊

攝影:許琦

美術:丁辰

作曲:羅宗賢、葛炎

錄音:苗振宇

剪輯:陳祥興

主演:楊麗坤、包斯爾、韓非、崔超明、黃瓊英、柳傑、馮奇

編導:趙惠和、周培武、陶春、蘇天祥;作曲:萬里、黃田

類型:歌劇片

舞台劇首演者:雲南省歌舞團

女主角:郭麗娟(納西族A)、依蘇拉罕(傣族B)飾阿詩瑪

男主角:錢東凡(哈尼族)飾阿黑;陶春(布朗族)飾阿支

主要男配角:張來善飾畢摩。

海燕電影製片廠(今上海電影製片廠)1964年攝製。

故事背景

雲南阿著底地方有個彝族姑娘名叫阿詩瑪,她聰穎美麗,與青年阿黑相愛。頭人熱布巴拉之子阿支,貪婪阿詩瑪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傳統舞會上戲弄阿詩瑪,遭到嚴厲斥責。阿支賊心不死,央媒人海熱帶著厚禮前去逼婚,又被斷然拒絕。於是,阿支趁阿黑去遠方牧羊之機,派人將阿詩瑪劫走。阿詩瑪乘隙將與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擲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獲訊趕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開出通道,縱馬馳騁,快速前進。阿支用盡種種威脅和利誘手段,都不能使阿詩瑪屈服。阿支惱羞成怒,正要舉鞭毒打阿詩瑪,阿黑及時趕到。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賽歌,一決勝負。阿支賽輸,但仍不甘心,又企圖用暗箭殺害阿黑。阿黑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門和大廳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眾家丁用力拔箭,箭卻紋絲不動。阿支懾服,只得將阿詩瑪釋放。阿詩瑪和阿黑喜悅地同乘一騎回家。他倆來到溪邊,下馬小憩。阿支帶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將阿詩瑪淹死。阿黑悲憤地呼喚著她的名字,但阿詩瑪已化為一座巍峨的石像,千年萬載,長留人間。

榮譽記錄

楊麗坤楊麗坤

代表作《阿詩瑪》於1982年獲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電影節最佳舞蹈片獎。

1994年《阿詩瑪》獲文華大獎,並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的經典性傳說。聰明、善良、美麗的阿詩瑪與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愛。頭人的兒子軟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詩瑪並將她關進牢籠逼婚,阿詩瑪堅決不從。阿黑趕來相救,妒火燃燒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這對戀人。最後,阿詩瑪回歸大自然,變成了一座美麗的石像,永駐石林。

《阿詩瑪》比較徹底的擺脫了“講故事”的傳統模式,採用了無場次:板塊式結構,以黑、綠、紅、灰、金、蘭、白等不同色彩的舞段,圍繞著阿詩瑪、阿黑、阿支的愛情矛盾,著力揭示不同的人物性格。以細膩的筆觸,精心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阿詩瑪、阿黑、阿支組成了很精彩的雙人、三人舞段。同時在不同色彩的板塊式舞段中,從容、幅酣暢地展現著絢麗多彩的彝族各支系的民間舞。這部舞劇大膽地運用了交響編舞法和某些意識流手段,由於編導有深厚的生活與藝術積累,借鑑中較少斧鑿之痕,保持了鮮明的民族性。

楊麗坤被平反後,工作關係由雲南省歌舞團調往上海電影製片廠。從此,一直到她去世前,她再也沒有回過生她養她成就她又讓她痛苦萬分的家鄉。

相關新聞

楊麗坤故居和紀念館落成 影壇永駐“阿詩瑪”

2010年12月9日,在素有“滇南鹽都、茶馬古鎮、革命老區、麗人故里”之稱的雲南歷史名鎮——磨黑鎮,隆重舉行了楊麗坤故居、紀念館落成典禮,並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文藝演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丹增、雲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尹欣等相關領導出席了落成典禮。在活動中,著名歌唱家胡松華、趙履珠、杜麗華等現場為大家演唱了《五朵金花》和《阿詩瑪》裡面的精彩主題曲。下午,“緬懷楊麗坤、繁榮民族文化”的座談會,在寧洱縣的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

整個落成典禮讓人悲喜交加。悲的是,楊麗坤丈夫唐鳳樓先生代表親人上台發言時,說到動情處,幾次哽咽得說不出話來。唐鳳樓說:“我代表她的親人感謝所有關注和關心她的人。我與她一起生活了20多年,一年365天,日日夜夜都和這樣的病人生活在一起。當時剛到上海治病的時候,我拒絕了所有記者對她的採訪。一採訪,她就睡不著,我當時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再折磨她了,這樣只會戳痛她的傷口。”

喜的是同時也促成了電影《五朵金花》和《阿詩瑪》主創們的一次難得的相聚。當著名歌唱家趙履珠唱起《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邊》的甜美歌聲響起時,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而著名歌唱家胡松華和杜麗華深情對唱的《阿詩瑪》的主題曲《馬鈴兒響來玉鳥唱》響徹雲霄時,現場幾乎沸騰了。儘管幾位老藝術家年事已高,但依然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整個演出最後在杜麗華老師加唱的《閃閃紅星》的主題曲《映山紅》的歌聲中落下帷幕。

《五朵金花》的原作者王公浦先生說:“楊麗坤的一生,僅僅兩部電影,很短暫,喜劇開始,悲劇結束。我們更加緬懷楊麗坤,學習她為電影藝術奮鬥的精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