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仁[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靜仁[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靜仁,1918年生,甘肅省蘭州市人,回族,青年時代,他就追求進步,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領導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蘭州回民特別支部宣傳委員。1941年,楊靜仁到達延安,入陝北公學民族部學習,並擔任第一班黨支部書記。同年8月,中央派他到回民騎兵團任黨代表和團政委。他同其他回族共產黨員一起,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將這支部隊鍛鍊成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45—1949年間,楊靜仁歷任隴東外情組副組長、中共西北局統戰部民族科科長、機關游擊隊隊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族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

基本信息

簡介

楊靜仁同志,回族,1918年出生在甘肅省蘭州市一個清貧的伊斯蘭教教職人員家庭,先後就讀於蘭州市孝友街第四國小和甘肅省立第一中學。他青年時代就追求進步,在進步人士特別是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和中共甘肅工委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37年秋,楊靜仁同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中共蘭州回民特別支部宣傳委員。在中共甘肅工委的領導下,他利用伊斯蘭教學會和回民教育促進會,在回民中開展抗日、民主的宣傳教育活動。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領導人,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楊靜仁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10月19日7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經歷

1939年國民黨發動反共高潮後,他受到國民黨特務的嚴密監視。在此情況下,中共甘肅工委決定他儘快撤離甘肅去延安。1941年3月,他到達延安,由中央組織部介紹到陝北公學民族部學習,並擔任第一班黨支部書記。在校期間,他如饑似渴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毛澤東同志的著作。1941年7月,寧夏西海固地區230多名回族農民為反抗國民黨殘暴統治,投奔到陝甘寧邊區,被改編為邊區聯防司令部抗日回民騎兵團。同年8月,中央派楊靜仁同志到回民騎兵團任黨代表和團政委。他和中央派去的其他幾名回族共產黨員一道,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使這支部隊鍛鍊成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1945年到1949年,他歷任隴東外情組副組長,中共西北局統戰部民族科科長、機關游擊隊隊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族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1949年3月,他被調到北平,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委員。籌委會黨組幹事會幹事,具體分管民族代表的選拔和推薦工作。他作為政協少數民族單位十人代表之一,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隨後,他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參與了籌建中央民委組織機構的工作。

建國後

楊靜仁同志歷任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四處處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廳主任。1954年任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央民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在此期間,他積極組織和參與民族政策的調查研究和重要檔案的起草工作,為開創成功解決中國民族問題之路作出了貢獻。他參加起草的《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和《關於過去幾年內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工作的主要經驗總結》,正確闡明了過渡時期黨的民族工作的任務和政策,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1954年,他赴西康藏區和涼山彝族地區進行深入調查,撰寫了《關於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基本情況的報告》,正確分析了藏區的社會性質,總結了解放幾年來藏區民族工作的經驗,並經李維漢同志批報中央。1958年,他到寧夏等地調查宗教問題,提出改革宗教制度的重要建議。他還作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具體負責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籌備工作,並促使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成立後,積極協助人民政府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發揚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團結各族穆斯林民眾愛國愛教。他在廣大穆斯林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60年初,中央委派楊靜仁同志帶領工作隊到西藏協助西藏工委進行工作。他通過細緻的工作,幫助檢查和糾正了存在的問題。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他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提出:西藏還不具備合作化的條件,不能馬上進入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有必要讓剛從三大領主所有制轉變而來的農奴個人所有制和個體經濟發展一個時期,適當利用其積極性發展經濟,中央決定最近幾年不試辦合作社是正確的。鄧小平同志高度評價這個報告,稱之為馬克思主義檔案。
1960年9月,楊靜仁同志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工作,先後擔任自治區政府主席、黨委第一書記、軍區政委,西北局書記處書記。他團結自治區黨委一班人,認真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深入調查研究,調整各方面的政策,與民眾同甘共苦,艱苦奮鬥,努力恢復和發展生產,使寧夏的經濟較快地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他還為受到錯誤處理的幹部和民眾進行甄別平反,落實政策,促進了寧夏的團結和穩定。

文化大革命

楊靜仁楊靜仁

“文化大革命”中,楊靜仁同志受到嚴重迫害。1975年,經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同志過問,楊靜仁同志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革委會的領導工作,並任自治區第三屆政協主席。
粉碎“四人幫”後,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楊靜仁同志當選為中央委員,以後又連續當選為黨的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1978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恢復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他被任命為主任、黨組書記,以後又兼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在第五屆全國政協會議上,他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在民族、統戰工作中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作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1980年9月,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民族和政法工作。他為把我國民族工作和民族關係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大量繁重的、開拓性的工作。他籌備召開了中央邊防工作會議,全面恢復和堅持黨的民族政策。在國家民委第一次委員會議上,他提出了新時期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團結各民族共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事業,逐步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間的發展差距。在他主持下,國家民委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語言文字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這一時期成為我國民族地區發展最快、民族關係最好的歷史時期之一。
1982年,楊靜仁同志擔任中央統戰部部長兼國家民委主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1983年又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負責主持黨和國家的統戰、民族、宗教工作。他認真貫徹黨的十二大提出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開拓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新領域、新形式、新路子,充實和發展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內容。同時,他提出把統一戰線和改革開放相結合,大力開展海外統戰工作,使我國的統戰、民族、宗教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1986年1月,楊靜仁同志主動從中央統戰部部長和國家民委主任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又連續當選為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靜仁同志的一生始終保持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旺盛的革命鬥志。勤勤懇懇,苦幹實幹,工作嚴謹,一絲不苟,對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特別是對各民族的團結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並努力運用於實際。他出身回族,熱愛自己的民族,同時也熱愛整箇中華民族,堅持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反對任何形式的狹隘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楊靜仁同志病重住院後,仍然念念不忘黨和國家,念念不忘人民,時刻關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對國家政通人和、民族團結、經濟快速發展,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們沉痛悼念楊靜仁同志,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緊密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協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危難之際不辱使命,身居高位心繫民眾

楊靜仁同志在病床上仍關心著民族地區的發展。楊靜仁同志在病床上仍關心著民族地區的發展。

1980年,楊靜仁剛到國務院工作時,外電紛紛作了報導。有位美聯社記者在報導中稱他為“傳奇人物”。
如今,這位“傳奇人物”剛剛去世。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榮也罷,辱也罷,興也罷,衰也罷,都已化為煙雲,化為故事,他的話語仍在耳旁迴響:“我不是什麼傳奇人物,我當初只是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楊靜仁是甘肅蘭州人,出生在一個有宗教信仰的回族家庭。如果不是抗日戰爭爆發,高中畢業後的他很可能依照家庭的意願做個阿訇。然而,抗日的烽火使這位青年熱血沸騰,他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並於1941年奔赴延安。從此,一路坎坷,一路傳奇……
1941年6月,寧夏海(原)固(原)回民第三次起義失敗後,起義軍團長馬思義率領餘部230多人衝出國民黨軍隊的重圍,投奔陝甘寧邊區,被整編為騎兵團。這些回民士兵當初是抱著八路軍幫他們打國民黨的願望進入邊區的。然而,當時是國共合作抗戰時期,八路軍不能出去打國民黨。再加上他們思念家鄉和親人,邊區生活又很困難,許多人思想波動大,總想離開邊區。如何穩定這一批人,使他們轉化為抗日力量,在當時便成為邊區政府的一個大難題。最後,中共中央西北局選中了楊靜仁,派他到回民騎兵團擔任政治教官。那年,他剛24歲。
他走馬上任後,整天和回民騎兵團的官兵們在一起,一面給幹部、戰士上政治課,苦口婆心地教育和勸解他們,一面手把手地教他們學習文化,使他們的思想覺悟迅速提高,情緒逐漸穩定下來。後來,毛澤東、朱德、林伯渠等領導同志接見馬思義,每次都由楊靜仁陪同。
在楊靜仁等人的努力下,這支由回民游勇組成的部隊,被改造成了一支驍勇善戰的人民軍隊。1947年在國民黨胡宗南部大舉進犯延安時,楊靜仁率領這支回民部隊參加了冷腰子阻擊戰,掩護中央機關從延安撤退。
新中國成立後,如何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放西藏,成為舉世關注的問題。1951年春,著名的昌都戰役之後,西藏和談代表團來到了北京。由於和國民黨政權的長期隔膜,西藏方面對中央人民政府也有一時難以消除的誤解,因此,做好西藏代表的接待工作,對於消除誤解,建立信任感具有重要作用。於是,黨和政府指定剛30歲出頭的楊靜仁負責接待工作。和談期間,他和西藏代表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為和談成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和談成功了,在中南海舉行的慶祝宴席上,又是楊靜仁領著西藏代表把盞來到毛澤東主席面前……
1959年平定西藏叛亂後,西藏是國際國內關注的焦點,解決好西藏的問題至關重要。
一天晚上,周恩來總理在四川飯店請楊靜仁夫婦吃飯。席間,周總理舉杯對他說:“靜仁同志,又要辛苦你一趟了。”於是,楊靜仁直飛拉薩,在西藏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終於把問題解決了。危難之際不辱使命,這就是楊靜仁。

撥亂反正 膽識過人

楊靜仁自抗日救亡運動中從事回民工作起,曾歷任陝甘寧邊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國家民委主任等職。翻開共和國民族工作史,處處可見楊靜仁的名字。
解放初期,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還保持著封建農奴制、奴隸制,甚至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為了解決彝族地區的奴隸制殘餘問題,他曾冒著遭受土匪騷擾襲擊的危險,或騎馬,或步行,深入到四川大小涼山地區的村村寨寨,使深受奴隸主壓迫的娃子們得到解放,做了國家的主人。
為了消除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事實上的不平等,楊靜仁大力提倡加強對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狀況的調查研究,幫助各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事業,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各種專業技術人才。他採取了許多措施,建立了中央民族幹部管理學院、東北民族學院、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和中國民族博物館、民族經濟研究所、民族語言研究所、民族理論研究所、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等機構,還恢復了中央、中南、西北、西南民族學院及廣東、貴州、西藏、延邊等地的地方院校。
說起廣東民族學院,還有一段佳話。楊靜仁籌備廣東民族學院時,楊尚昆正任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市市長。廣東民院的籌備萬事俱備,只差地皮,而在寸土寸金的廣州這是個大難題。於是,楊靜仁找到了楊尚昆同志。楊尚昆欣然支持,批給了廣東民院一塊地皮。
他任國家民委主任期間,平反了大量冤假錯案,大量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正確的處理。與此同時,他積極推進和參與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制定工作,注意民族幹部的培養和使用,維護了少數民族的特殊權益。
在經濟政策上,他倡導結合民族地區的特點,推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放寬經濟政策,使少數民族休養生息,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為了了解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幾十年來,楊靜仁走遍了全國除西雙版納以外的所有少數民族地區,單是西藏他就去了3次。最後一次去是1990年,62歲的楊靜仁在西藏進行了近半年的調研工作,深入到西藏的各個地區,甚至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那曲地區也留下了他的足跡。這位患有肺氣腫的老人撰寫的調查報告,對西藏30年的工作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對指導西藏工作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
楊靜仁曾語重心長地說:“只有消除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大家共同進步,我們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解決好民族問題,這個教訓值得我們認真記取。

落實政策心底無私

“文革”中的關押,使楊靜仁失去10年大好時光,因此他非常痛恨冤假錯案,更忌諱把人打錯了再平反。他說:“打倒一個人不僅是他本人的問題,還會牽涉到他的父母妻兒及周圍同志,給他們都會造成傷害。”他常說:只要我在任一天,就不允許有一件冤假錯案存在。
李維漢是我們黨和國家在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問題上著名的理論家和實踐家,曾為我國的民族工作和統戰工作作出過重大貢獻。然而在以往的“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李維漢卻被打倒。撥亂反正中,李維漢的平反還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楊靜仁挺身而出:“李維漢同志有什麼錯誤?他沒有反黨反社會主義!如果不給他平反,這是我們黨的重大損失!”在他的支持和積極參與下,李維漢終於在1979年得到平反。
楊靜仁在國務院和統戰部工作期間,在全國複查和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錯案,下大力落實了對“右派”、原工商業者等的各項政策,在各級政府、人大、政協中擴大了對各民主黨派和各界黨外人士的安排,支持和幫助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開拓為四化服務的各項諮詢服務工作的新路子。他主張統戰工作主要對內,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服務,但也要對外,因而積極倡導和組織了黃埔同學會.為海峽兩岸的對話打開了一條重要通道。
出生於回族宗教家庭的楊靜仁,至今還保持著回民的習慣。他非常重視宗教工作.並把它作為統戰工作的重要部分。他說:“唐朝時,佛教的中心在中國,可以利用佛教開展國際友好交往工作。日本佛教徒到湖南禮祖,我們把遺址遺蹟修一下,花錢不多,影響很大,這是打開局面很重要的一條。要以小見大,不要因小失大。要想得寬一些,遠一些:一個是伊斯蘭教同阿拉伯的關係,一個是佛教六祖同日本的關係。”
他支持各種宗教組織辦好宗教院校,有計畫地培養愛國的宗教職業人員;落實宗教政策,支持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到下面檢查工作時,不管是清真寺還是喇嘛寺,他都要去拜訪,那些老阿訇和老主持都熟悉他。
然而,為許多人落實過政策的楊靜仁,卻單單忘了給自己落實政策。撥亂反正後,他擔任了中共中央委員,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卻沒有給他發工資。他對妻子說:“只要我們整個黨的政策對了,個人問題就不計較了。”

三份辭呈一顆赤心

楊靜仁是位很慈愛的老者,尤其喜歡孩子,但他家裡的人,包括妻子都有些“怕”他。妻子呂琳對記者說,我和孩子們做什麼事都會想,這符不符合他的原則。
楊靜仁的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後,根據父親的意思到西藏工作。他幹得很出色,組織上想提拔他當處長。但楊靜仁對原西藏自治區區委書記伍精華說:“不要提他。”他認為別人當處長是靠本事,而自己的兒子當處長是因為他的關係。因此,儘管他的4個孩子都是中共黨員,大學生,而且工作出色,但無一人當領導幹部。
楊靜仁歷任民委主任、副總理、統戰部長、政協副主席等職。但他始終坐著一輛老“紅旗”車。經常有人勸他換一輛新型的進口轎車,但他說:“周總理戴國產表、坐國產車,對發展民族工業有好處,值得我們學習。再說,坐咱們的紅旗車,空間大,我這塊頭也大,坐得舒坦,坐得有信心。”直到這輛老“紅旗”壞了,他才換車。
他剛復出,重新組建國家民委時,每天都走著或坐公共汽車上班。家沒安下來,家屬吃飯成了問題。民族宮的工作人員建議他們在民族宮承辦的會議上搭夥,但他連這並不特殊的待遇也不願沾邊,而是經常帶著家人在西單附近的小飯館對付一日三餐。
1986年赴香港參加王寬誠同志追悼會,組織上說此次赴港不做他事。於是他在港三四天,謝絕了遊玩和宴請,連著名的海洋公園也沒去。
有一次去一家工藝品廠參觀,隨行工作人員在廠外門市部買了幾塊圖章石料,他知道後立即讓他退回去。旁人勸解說:“這是老百姓都可隨便買的”,他卻反問道:“為什麼專門在我參觀時買?不就想讓人家便宜你點嗎?”
黨和政府提倡老同志退居二線,讓年輕人上來時,他二話沒說,就給民委、統戰部、政協三個部門遞上辭職報告,同時,他馬上就搬到家裡辦公了。
楊靜仁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領導人,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革命精神永遠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人物逝世

楊靜仁同志逝世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楊靜仁同志遺體送別儀式,今天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楊靜仁同志因病於2001年10月19日7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今天上午,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莊嚴肅穆,“沉痛悼念楊靜仁同志”的橫幅下懸掛著楊靜仁同志的遺像。楊靜仁同志的遺體安放在鮮花翠柏叢中,上面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
上午9時,在低回的哀樂聲中,李瑞環、胡錦濤、李嵐清、吳儀、鐵木爾·達瓦買提、王兆國、阿沛·阿旺晉美、任建新、宋健、錢正英、趙南起、白立忱、經叔平和馬文瑞、楊白冰、王漢斌、陳慕華、孫起孟、李錫銘、王丙乾、洪學智、鄧力群等同志緩步來到楊靜仁同志遺體前肅立默哀,向這位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出畢生精力的革命家三鞠躬,作最後悼別,並與楊靜仁同志家屬一一握手,表示深切慰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和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負責同志,楊靜仁同志的生前友好及家鄉的代表也前往送別。
楊靜仁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以後,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尉健行、丁關根、田紀雲、李長春、李鐵映、吳邦國、吳官正、遲浩田、張萬年、羅乾、姜春雲、賈慶林、錢其琛、黃菊、溫家寶、曾慶紅、萬里、喬石、宋平、劉華清、榮毅仁、薄一波、宋任窮、鄒家華、帕巴拉·格列朗傑、王光英、程思遠、布赫、吳階平、彭佩雲、何魯麗、周光召、曹志、丁石孫、成思危、許嘉璐、蔣正華、司馬義·艾買提、王忠禹、肖揚、韓杼濱、葉選平、楊汝岱、巴金、錢偉長、李貴鮮、陳俊生、張思卿、丁光訓、孫孚凌、霍英東、馬萬祺、朱光亞、萬國權、胡啟立、陳錦華、毛致用、羅豪才、張克輝、周鐵農、王文元和李德生、肖克、張勁夫、張愛萍、段君毅、黃華、習仲勛、彭沖、廖漢生、王芳、谷牧、楊成武、呂正操、鄭天翔、劉復之、張震、倪志福、費孝通、雷潔瓊、吳學謙、賽福鼎·艾則孜、錢學森、蘇步青、董寅初、張廷發、韓光等,前往醫院看望或以各種形式對楊靜仁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電文紀念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楊靜仁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10月19日7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楊靜仁同志,回族,1918年出生在甘肅省蘭州市一個清貧的伊斯蘭教教職人員家庭,先後就讀於蘭州市孝友街第四國小和甘肅省立第一中學。他青年時代就追求進步,在進步人士特別是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和中共甘肅工委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37年秋,楊靜仁同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國民黨發動反共高潮後,他受到國民黨特務的嚴密監視。
並擔任第一班黨支部書記。在校期間,他如饑似渴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毛澤東同志的著作。1941年7月,寧夏西海固地區230多名回族農民為反抗國民黨殘暴統治,投奔到陝甘寧邊區,被改編為邊區聯防司令部抗日回民騎兵團。同年8月,中央派楊靜仁同志到回民騎兵團任黨代表和團政委。他和中央派去的其他幾名回族共產黨員一道,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使這支部隊鍛鍊成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1945年到1949年,他歷任隴東外情組副組長,中共西北局統戰部民族科科長、機關游擊隊隊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族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他作為政協少數民族單位十人代表之一。
建國後,楊靜仁同志歷任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四處處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廳主任。1954年任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央民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在此期間,他積極組織和參與民族政策的調查研究和重要檔案的起草工作,為開創成功解決中國民族問題之路作出了貢獻。他參加起草的《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和《關於過去幾年內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工作的主要經驗總結》,正確闡明了過渡時期黨的民族工作的任務和政策,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1954年,他赴西康藏區和涼山彝族地區進行深入調查,撰寫了《關於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基本情況的報告》,正確分析了藏區的社會性質,總結了解放幾年來藏區民族工作的經驗,並經李維漢同志批報中央。1958年,他到寧夏等地調查宗教問題,提出改革宗教制度的重要建議。他還作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具體負責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籌備工作,並促使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成立後,積極協助人民政府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發揚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團結各族穆斯林民眾愛國愛教。他在廣大穆斯林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60年初,中央委派楊靜仁同志帶領工作隊到西藏協助西藏工委進行工作。他通過細緻的工作,幫助檢查和糾正了存在的問題。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他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提出:西藏還不具備合作化的條件,不能馬上進入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有必要讓剛從三大領主所有制轉變而來的農奴個人所有制和個體經濟發展一個時期,適當利用其積極性發展經濟,中央決定最近幾年不試辦合作社是正確的。鄧小平同志高度評價這個報告,稱之為馬克思主義檔案。
1960年9月,楊靜仁同志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工作,先後擔任自治區政府主席、黨委第一書記、軍區政委,西北局書記處書記。他團結自治區黨委一班人,認真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深入調查研究,調整各方面的政策,與民眾同甘共苦,艱苦奮鬥,努力恢復和發展生產,使寧夏的經濟較快地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他還為受到錯誤處理的幹部和民眾進行甄別平反,落實政策,促進了寧夏的團結和穩定。
“文化大革命”中,楊靜仁同志受到嚴重迫害。1975年,經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同志過問,楊靜仁同志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革委會的領導工作,並任自治區第三屆政協主席。
粉碎“四人幫”後,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楊靜仁同志當選為中央委員,以後又連續當選為黨的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以後又兼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在第五屆全國政協會議上,他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在民族、統戰工作中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作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1980年9月,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民族和政法工作。他為把我國民族工作和民族關係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大量繁重的、開拓性的工作。他籌備召開了中央邊防工作會議,全面恢復和堅持黨的民族政策。在國家民委第一次委員會議上,他提出了新時期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團結各民族共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事業,逐步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間的發展差距。在他主持下,國家民委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語言文字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這一時期成為我國民族地區發展最快、民族關係最好的歷史時期之一。
1982年,楊靜仁同志擔任中央統戰部部長兼國家民委主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1983年又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負責主持黨和國家的統戰、民族、宗教工作。他認真貫徹黨的十二大提出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開拓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新領域、新形式、新路子,充實和發展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內容。同時,他提出把統一戰線和改革開放相結合,大力開展海外統戰工作,使我國的統戰、民族、宗教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1986年1月,楊靜仁同志主動從中央統戰部部長和國家民委主任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又連續當選為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靜仁同志的一生始終保持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旺盛的革命鬥志。勤勤懇懇,苦幹實幹,工作嚴謹,一絲不苟,對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特別是對各民族的團結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並努力運用於實際。他出身回族,熱愛自己的民族,同時也熱愛整箇中華民族,堅持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反對任何形式的狹隘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楊靜仁同志病重住院後,仍然念念不忘黨和國家,念念不忘人民,時刻關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對國家政通人和、民族團結、經濟快速發展,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們沉痛悼念楊靜仁同志,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緊密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協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新華網北京10月22日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