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楓

楊逸楓

楊逸楓 女士,13年亞太區域型基金投資運作經驗,對亞太金融市場的投資環境十分熟悉。楊逸楓女士是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經濟學學士,台灣政治大學EMBA財管組碩士。2007年加入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任投資副總監、海外業務負責人,擬任上投摩根首隻QDII產品“亞太優勢”基金經理。曾任台灣怡富基金(隸屬於上投摩根的外方股東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投資研究員、怡富亞洲基金的基金經理人以及怡富台灣基金的基金經理人,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任台灣南山人壽(AIG)證券投資部資深基金經理。在加入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之前,楊逸楓女士曾在台灣摩根富林明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簡稱JF,同屬上投摩根的外方股東——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旗下)任職,先後擔任JF亞洲基金、JF台灣增長基金的基金經理,投資業績出眾,曾獲台灣地區基金業的權威獎項——台灣傑出基金經理人“金鑽獎”、台灣傑出投信投顧人才“金彝獎”。據Morningstar(晨星資訊)的統計,1996至2003年,楊逸楓女士管理的JF亞洲基金,歷經多頭(1999,2003)與空頭(1997-1998,2000)市場洗禮,為投資者帶來了穩健卓越的業績回報,贏得廣泛認可。

發生事件

欲哭無淚!楊逸楓是這樣賠掉200億的

一則高管離職傳聞引發的風波 近日,媒體的一則針對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王鴻嬪可能離職報導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

楊逸楓楊逸楓

10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導》刊登了記者黃妮的題為《上投摩

根高層再震盪、女掌門王鴻嬪可能去職》的文章。文章稱,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總經理王鴻嬪近期可能離職,公司董事會也將面臨一次大洗牌。

上投摩根對此迅速做出回應。當日,公司網站刊登了董事長陳開元的聲明,稱報導嚴重失實,雙方股東充分認可公司在總經理王鴻嬪女士領導下取得的長足進步,並將一如既往的支持以王鴻嬪女士為總經理的公司管理層的工作。《21世紀經濟報導》在次日也做出聲明,該文章未與當事方核實。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王鴻嬪與上投摩根簽下的五年契約到期後是否將會離職,兩個聲明都沒有明確的說法。而今年來上投摩根團隊部分骨幹的離去,更加深了行業內對王鴻嬪離職的憂慮。

這一事件恰好發生在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的首隻QDII產品——亞太優勢基金成立一周年之際。在總經理王鴻嬪的《寫在亞太優勢基金成立一周年之際》一文中,先是強調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導致所有投資策略失效,接著又說曙光一定會出現,最後還不忘譴責一下媒體的不實報導。然而,對於亞太優勢基金的投資失誤,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並沒有做出深刻的反思。

200億!亞太優勢一年虧掉一個深發展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將亞太優勢基金的投資虧損歸咎於金融海嘯,然而,圖1顯示從成立之日開始,亞太優勢基金始終跑輸業績比較基準。可見,基金管理人不但沒有創造絕對收益,也沒有為投資者創造相對於基準指數的超額收益。

那么,這隻曾經在認購時得到投資者熱情追捧的QDII產品究竟給投資者虧掉了多少錢呢?

從虧損總額來看,不能不說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創造了一個“奇蹟”。從成立之日到三季度末,該基金累計虧損高達154.65億元(表1)。而此後,該基金的淨值由9月末的0.485元進一步下跌至10月末的0.379元,其中最低跌至0.322元。按照9月末的基金份額288.63億份推算,10月份新增投資虧損高達30.59億元。也就是說,該基金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出現累計虧損約為185億元,最多的時候,甚至超過200億元。

圖1: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累計淨值增長率與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對比圖(2007年10月22日至2008年9月30日)

楊逸楓楊逸楓

數據來源: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網站

表1: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個報告期投資虧損情況

報告期 當期利潤(億元)
2007年度 -31.11
2008年1季度 -65.58
2008年2季度 -15.93
2008年3季度 -42.03
2008年10月 -30.59(估算)

數據來源: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定期報告

這樣的虧損幅度相當於整個深圳發展銀行的淨資產,或者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兩家上市城商行的淨資產之和。

與其他倍受關注的海外投資相比,亞太優勢基金的虧損不僅遠遠超過了中投公司投資黑石的虧損,甚至一度超過了中國平安投資富通產生的虧損,成為中國資本海外投資虧損第一大戶。這樣巨額的學費,無疑令人痛心。

總結原因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上投摩根亞太基金連續多個季度出現如此大的投資失誤?為什麼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既沒有調整投資管理團隊、也沒有調整投資策略呢?

基金經理13年經驗竟是“選股不擇時”

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的基金經理楊逸楓,十多年前就是王鴻嬪的部下。

楊逸楓於1993年加入台灣摩根富林明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先後擔任JF亞洲基金、JF台灣增長、JF台灣基金的基金經理。在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網站對於楊逸楓的介紹,是這樣寫的——“楊逸楓女士具有十三年的投資管理經驗,對亞洲金融市場的投資環境十分熟悉,在2001年分別獲得傑出基金經理人金鑽獎和傑出投信投顧從業人員金彝獎。”

資料顯示,楊逸楓管理JF亞洲基金的時間是從1995年12月至2003年2月。其間,該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在台灣地區的同類型基金中名列前茅。上述兩個獎項,主要是對於2001年以前楊逸楓管理JF亞洲基金的肯定。

此後的2003年3月到2005年4月,楊逸楓同時管理JF台灣增長基金與JF台灣基金。而在這兩年間,兩隻基金業績平平,位於行業中游水平。對於這段經歷,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很少公開提及。其實難怪,“報喜不報憂”是基金行業產品宣傳中的一個重要特徵。

那么,這位“對亞洲金融市場的投資環境十分熟悉”的基金經理又是如何管理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的呢?

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成立於2007年10月下旬。而2007年年報顯示,該基金的股票投資倉位為91.02%,其建倉速度令人稱奇。對此,楊逸楓當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候表示,“投資時機的不確定性太高,很難捕捉。我們再三考慮,最終還是決定不做時機選擇,在第一時間把想買的好股票買到手。”

眾所周知,選股和擇時能力是對基金經理人的兩個基本要求。一個擁有13年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人,竟然說出“投資時機不確定性太高、最終不做時機選擇”之類的話,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高位倉促建倉應當是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出現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而此後的調倉不夠及時、果斷,進一步加重的該基金的虧損。

該基金2007年年報和2008年半年報顯示,其在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的股票交易量分別為347.88億元242.56億元,相對於2007年末269.58億元和2008年上半年187.32億元的資產淨值來說,股票周轉率維持在較低水平。這一方面反映出該基金並沒有進行過多的短線投機操作,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市場環境發生較大的變化時,該基金調倉不夠及時、果斷。

該基金投資失誤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行業配置過分集中。

2007年末,該基金前三大重倉行業為石油天然氣及消耗燃料業、銀行業和房地產管理及開發業,持股占基金資產淨值比例分別為15.73%、13.88%和12.16%,行業集中度高達45.73%(行業集中度=前三大重倉行業市值/基金股票投資總市值),而三大行業均屬於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較大的行業。因此,該基金大幅跑輸業績比較基準也就不足為奇了。

2008年三季度,該基金前三大重倉行業依次為銀行業、保險業和房地產管理及開發業,持股占基金資產淨值比例分別為9%、7.41%和7%,持股集中度已經下降至28.87%這一相對合理的水平。可見,在承受了巨大的虧損後,基金經理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不過這樣的調整似乎有些姍姍來遲。

上投亞太優勢(377016)這個基金,07年開始就是楊女士執掌,前些年人家賠錢你也賠錢,這兩年尤其是今年比人的基金賺錢了,你TMD還是在賠錢?坑的是投資者,要你何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