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孫七言篆書對聯

楊沂孫七言篆書對聯

濠叟楊沂孫書。 濠叟楊沂孫書。 楊沂孫從李所學,主要在於諸子和國小。


《七言聯》為晚年作品,婉轉流通,精妙自然,正如時人評其篆書:“功力甚勤,規矩亦備,所乏者韻耳。” 釋文:梅花有香清在骨,諫果之味美於雲。夢陶世講兄雅正。濠叟楊沂孫書。
款署:“夢陶世講兄雅正。濠叟楊沂孫書。”鈐“楊沂孫印”白文印、“濠叟”白文印、“歷劫不磨”朱文印。
此幅是楊沂孫為友人所作篆書對聯,筆力蒼勁,篆法精純,結構嚴整,表現出其晚年篆書的成熟面貌。
楊沂孫(1812-1881)。字子輿,號泳春,晚自署濠叟。江蘇常熟人。官至安徽鳳陽知府。工書法,其篆書初學石鼓文,又參以兩周金文筆意,於大小二篆融會貫通,終自成一家。楊沂孫早年求學於常州,師從著名學者李兆洛。李曾做過一任知縣,辭官後主持江陰暨陽書院幾二十年。學問涉獵很廣,長於訓詁考據,鑄造過天文儀器,著作中還有地理方面的書籍。他“論學不分漢宋,以心得為主,歸於致用”。魏源稱其為“近代通儒”。楊沂孫從李所學,主要在於諸子和國小。道光二十三年(1843)楊沂孫中舉後,任安徽鳳陽知府,後以丁父憂去官。曾經營農商,家業大約因太平天國戰亂而中落。此後便經常往來於家鄉常熟和安徽皖城(今潛山縣)之間,以筆墨自給。常熟的趙宗德(價人)、宗建(次侯)兄弟,在城北有一處園林“半畝園”,環境十分幽美。園中有一座舊山樓,收藏古籍、書畫、碑帖數萬卷,是常熟文化名流經常聚會之地。楊沂孫、泗孫兄弟與趙氏兄弟交厚,是半畝園的常客。賞花飲酒之餘,自然有詩作。此外,常在半畝園聚會,亦與楊氏兄弟過往密切的,如秀水(今嘉興)楊象濟、金匱《無錫》華翼綸,常熟本地則有龐鍾璐、吳鴻綸等。畫家楊象濟字利叔,號嘯溪,是楊沂孫同治元年在上海結識的舊友。書畫俱古雅,尤長於畫佛像。更奇的是好龜成癖,請楊沂孫顏其居曰“龜巢”,自號“老龜”。華翼綸,字贊卿,號篷秋。精鑑別,富收藏,山水畫師法王原祁,著有《畫說》。龐鍾璐後來則仕途顯達,官做到工部、刑部尚書。同治十一年八月,時在京任太僕寺卿的內閣學士翁同穌,以丁母憂回家鄉常熟守制。趙次侯在半畝園安排了一次頗具規模的雅集,邀請了常熟的許多名流。沂孫、泗兄弟亦予座。席間鑑賞金石碑帖,暢論書畫之藝,楊沂孫與翁同穌也相互交換了關於漢唐碑刻的看法。大約六十歲以後的數年,楊沂孫主要在皖城,以賣字為生計。此時書名已著,生活並不成問題,但卻也並不願以書迎合世好,邀寵謀利。身在異鄉,一種落寞之感,心情也並不愉快。對終日賣字,如書吏般的生活,常常感到十分厭倦。每起思鄉之念。家鄉的朋友也希望他回去,但一者皖城已經有了一些賴以生存的基礎,另外,家鄉似乎也有一些家事上的煩惱,因而猶豫,最終採取了任其自然的態度:“緣至自當歸,遲速任如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