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樹皮

楊梅樹皮屬於中藥之一,主治痢疾,跌打損傷,目翳,牙痛,湯火傷,惡瘡疥癩。

基本信息

簡介

楊梅樹皮 (《綱目》)
【來源】為楊梅科植物楊梅樹皮,植物形態詳楊梅'條。
【採集】春初,剝取樹皮。
【化學成分】含楊梅樹皮甙、楊梅樹皮素、大麻甙;又含鞣質。
【性味】《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性溫,味苦辛澀,無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5~7錢;浸酒或入丸劑。
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高可達12m,樹冠球形。單葉互生;葉片長橢圓或倒披針形,革質,長8-13cm,上部狹窄,先端稍鈍,基部狹楔形,全緣,或先端有少數鈍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色稍淡,平滑無毛,有金黃色腺體。花雌雄異株;雄花序常數條叢生於葉腋,圓柱形,長約3cm,黃紅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銳,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枚;雌花序為卵狀長橢圓形,長約1.5cm,常單生於葉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極短。有2枚細長柱頭。核果球形,徑約1.8cm,外果皮暗紅色,由多數囊狀體密生而成,內果皮堅硬,徑約9mm,內含無胚乳的種子1枚。花期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長於淮河以南流域。

生態環境:

生於低山丘陵向陽山坡或山谷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功用主治

治痢疾,跌打損傷,目翳,牙痛,湯火傷,惡瘡疥癩。
①《日華子本草》:煎湯洗惡瘡疥癩。
②《綱目》: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燒灰油調,塗湯火傷。
③《江西民間草藥驗方》:退目翳,止瀉痢。

選方

① 治休息痢、泄瀉日久不止:楊梅樹皮五至七錢。 水煎,分作三次,每次加白糖三錢調服,一日一劑。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② 治菌痢:鮮楊梅樹皮、葉共一兩,鮮南天竹五錢,橘子皮一錢半。將上藥切碎,共放入砂鍋內,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濾取藥液,在藥渣中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合併兩次藥液為一日量。 每次服100毫升,每天服三次。亦可將一日量濃縮為60毫升,每次服20毫升。(《全展選編·傳染病》)
③ 治跌打扭傷腫痛:楊梅樹皮二兩,百兩金一兩,燒酒一斤,同浸十天備用。用時以酒搽擦傷處。
④ 治眼生星翳:一楊梅樹皮二至四兩。 水煎,去滓,放面盆內,熏患眼,一日一次。 二楊梅樹皮適量。洗淨切碎,加食鹽少許,搗爛,做成如銅錢大的小講,敷於手腕動脈處,約經一小時取下。
⑤ 治齒痛:楊梅樹皮(或根)五至七錢。 加清水煎汁,去渣,以汁煮兩個鴨蛋,及至蛋熟,先食蛋,後飲汁。 (③方以下出《扛西民間草藥驗方》)
⑥ 治臁瘡:楊梅樹皮三兩。搗爛煮水洗。 (《貴州民間方藥集》)。
⑦ 治砒中毒,心腹絞痛,欲吐不吐,面青肢冷:楊梅樹皮煎湯二、三碗,服之。 (《易簡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