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溝

楊家溝

楊家溝在陝北米脂城十里舖向東北方向延伸約20公里處,是陝甘寧邊區政府轉戰延安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於1947年居住過的小村落。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楊家溝 楊家溝

陝西省米脂縣的楊家溝村,在19世紀中葉,是陝北最大的地主 集團馬氏的莊園。1947年,因毛澤東一行在這裡居住四個月,把馬氏的舊居作為總司令部,所以這個村子在全國都很知名,時稱“小北京”。而且1930年,國民政府的農村復興委員會訪問了這個村子,1942年張聞天的延安農村工作調查團在這個村進行了調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為陝甘寧邊區最有代表性的革命紀念村,來自全國的電視台和視察團如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等,都紛紛訪問過此地。

毛澤東離開楊家溝時對送行的民眾說:“楊家溝是個好地方。”楊家溝是西北戰場取得光輝勝利的標誌點,是中央機關離開陝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楊家溝革命舊址(原稱“毛主席舊居”)於1978年闢為楊家溝革命紀念館並正式開館,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列為全國影視拍攝基地。2005年,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二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楊家溝 楊家溝

地理位置

扶風寨寨門和石坡路 扶風寨寨門和石坡路

楊家溝位於陝西省米脂縣城東南25公里處,東距綏德吉鎮20公里,南至綏德 四十里舖20公里,屬楊家溝鎮管轄,距鎮政府所在地何家岔5公里,楊家溝鎮以此得名。

馬氏家族

新院——毛澤東舊居 新院——毛澤東舊居

1942年秋冬,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的張聞天,帶領延安農村調查團進駐楊家溝,通過對楊家溝一般情況特別是典型地主的調查,整理形成米脂縣楊家溝農村地主經濟的典型調查報告—— 《米脂縣楊家溝調查》 (1957年由三聯書店出版,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重版)。報告中說:“楊家溝是全國罕見的一個地主經濟條件集中的村莊。”又說:“陝甘寧邊區的楊家溝,以有‘馬光裕堂’(一個地主集團的代號)而聞名陝北。

米脂縣楊家溝村的馬氏家族,從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明萬曆年末,始祖馬林槐從山西永寧州(今離石縣)之臨邑(今臨縣)遷居綏德州之馬家山,開始耕耘土地,艱難生存。林槐的二門四世孫馬雲風,幾經輾轉,於康熙末年最後遷到米脂縣楊家溝村,以運輸業起家,農商並重,發展商業,擴大土地,提倡教育,為馬氏家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清朝後期,即鴉片戰爭前後,以雲風三門四世孫(林槐七世孫)馬嘉樂(建堂號:光裕堂)為代表,實行重農抑商,遵循儒教,耕讀為本,勤儉持家,拓展基業。馬氏家族以農為本,農商並舉,耕讀傳家,於18世紀中葉開始發家,勢力壯大,到19世紀中葉已非常興旺發達,成為名門望族。當時除楊家溝村的老住戶,同時也吸引了其他村落沒有土地的農戶前來攬工定居。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後,全村約有二百四十多戶人家,僅地主就有五十五戶(其中四戶是敬慈堂和信義堂的地主),土改時已達七十二戶,占有周圍四五個縣的十八萬畝土地。光裕堂的五十一戶地主中,大門主要聚居在寨子上,二、三門的宅子在水道溝,四門通過抓鬮定在寺溝,五門大都住在陽坬上。幾百年過去了,馬氏子嗣現已經相傳十六代。這個陝北最大的全國罕見的地主莊園,已經成為馬氏家族創造的文化象徵。

馬氏莊園

楊家溝風光 楊家溝風光

為防“回亂”,嘉樂之孫國士,於清同治年間在西山上修建扶風寨,有寨牆、寨門,還建有石坡路、排水溝、水井等設施。寨內建有大量私宅,均以窯洞為主,依山而建,有單排式院落,也有明五暗四六廂窯的窯洞式四合院。最具特色的是,馬醒民(嘉樂二門四世孫)親自設計、監修的新院,設計奇特,構思精巧、用料考究、工藝精緻,11孔窯沿平面凹凸交錯,飛檐雕梁,暗道取暖,三通納涼,石結構拱券門樓垛口林立,將西方建築風格和陝北窯洞巧妙融為一體,整個建築典雅雄渾,蔚為壯觀,堪稱中華民族窯洞建築的瑰寶,也顯示了陝北窯洞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實際上,按主人的設計思路,中間三孔窯洞頂部擬建二層小樓,兩邊凸出的兩孔窯洞頂部各擬建一個小亭,因故未能實現。在扶風寨最高處的平台上建有二進院落,入門後正面3孔窯洞,上書“講堂”二字,東西兩側6孔廂窯對置,過去為楊家溝扶風國小;二進院正面是馬氏宗祠,為石建結構的無梁式臥窯,三進大開廳,硬山式建築,前檐出廊,兩側四孔暗窯,東西兩側4孔廂窯相對,為光裕堂子嗣祭祖的地方。

革命舊址

馬氏宗祠——高級軍事會議舊址 馬氏宗祠——高級軍事會議舊址

1947年11月至1948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率領以“亞洲部”為代號的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陝北時進駐楊家溝,在此領導和指揮了西部戰場和全國的解放戰爭,組織開展了全國土地改革運動,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十二月會議”和高級軍事會議,從而使楊家溝在全國知名。楊家溝革命舊址由毛澤東、周恩來舊居、十二月會議舊址及高級軍事會議舊址等部分組成。毛澤東、周恩來就住在馬氏“新院”,在此毛澤東寫下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11篇光輝著。十二月會議舊址離新院不遠,是晚清四合院窯洞建築,正面5孔窯洞及東西兩側的6孔廂窯為葉子龍、汪東興等同志的辦公室及後勤處辦公室,現在整個院落保存完好。高級軍事會議舊址就是山頂上馬氏宗祠大廳,保存完好。楊家溝還保留有任弼時、張聞天等革命家舊居和中央前委擴大會議、慶祝宜川大捷大會、東渡黃河動員大會以及亞洲部保衛科、供銷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機關醫院、新華社等舊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