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賢

楊偉賢

楊偉賢(1900—1935):鹽津縣廟壩人,在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歷任連長至團副等職。

簡介

1932年底,參加了中共東川(會澤)中心縣委領導的“雲南反日義勇軍”,任第四路軍司令,在滇川黔三省結合部組織農民武裝同國民黨反動軍警和地霸豪紳進行鬥爭。
1934年8月,受中共四川省瀘縣中心縣委委派,到合(江)赤(水)特區負責地下黨工作。
1935年3月10日參與領導了石鼎山桂林園起義,川滇黔邊區工農紅軍游擊縱隊成立時任縱隊長,指揮攻打貴州省赤水縣大同區和合江縣境內的四次戰鬥。
1935年4月初,在梨子塝戰鬥中英勇犧牲。
1985年4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楊偉賢為革命烈士。

走進十九路軍

1920年偉賢棄農從軍到了昭通,被昭通副鎮守史陳再光收留了下來,讓他當勤務兵。兩年後雲南軍閥混戰開始了,偉賢隨隨陳再光前往昆明參戰,不料陳再光在碧雞關陣亡,偉賢又隨一姓汪的軍官到了南京,投入到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蔡廷鍇、朱紹良部下任連長。由於他聰明機智,作戰勇敢,後來又升任營長、副團長等職。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抗戰。然而蔣介石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採取不低抗主義,迫使十九路軍撤離上海,被調到江西剿共。楊偉賢對蔣介石的賣國剿共政策極為不滿,發表愛國言論,被人告密,認為他傾向共產黨,是內奸,因而遭到國民黨軍隊的迫害。致使他憤然離開十九路軍,另謀報國出路。

籌建“第四路救貧義勇軍”

1932年底返回雲南,在東川(會澤)參加了中共東川中心縣委書記蔣開榜領導的“雲南義勇反日民軍”(又名“救貧義勇軍”)。後奉命返回家鄉彝良,聯合進步青年,發動勞苦大眾,繳奪了周家溝團兵的槍,在川滇黔邊境籌備組建起了“第四路救貧義勇軍”,自任司令。廣泛發動農民,組織農民武裝同國民黨反動軍警和地霸豪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為了充分擴大實力和影響,“第四路救貧義勇軍”又繳奪了苗溝地霸豪紳的武器,攻打下中場大地主營壘之後,以建武、轎鼎山、八仙寨為據點,率救貧軍活動於鎮雄、彝良、威寧各縣及川滇邊界,宣傳打富濟貧,發動鄉親們送子女上學,尋機打擊地方鄉鎮反動勢力,神出鬼沒地與剿共滇軍周鏇鬥爭。
楊偉賢治軍,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一向紀律嚴明。有一姓周土匪冒充救貧軍在洛旺溪口搶劫行商,毀壞救貧軍聲譽,他立即派人將其抓獲,押到溪口街上公開處決。救貧義勇軍“打富濟貧保護行商”名傳四方,受到勞苦大眾的擁護和愛戴。
1933年,東川中心縣委書記蔣開榜英勇就義,駐牛街的滇軍頭目唐鴻鈞勾結區鄉官紳集中常備團兵力,對救貧義勇軍進行多次圍剿,救貧軍寡不敵眾,分散隱蔽。偉賢為迷惑敵人,在牛街前往四川宜賓方向的路邊建了一座“雲南省彝良縣下區牛街廟壩方人士楊偉賢之墓”的假墳。後改名楊其生,帶領部分人員返回彝良、鎮雄,在滇川交界秘密活動。他利用鎮雄民團大隊長陳明芬與大地主隴家的矛盾,聯合陳明芬把部隊拉出來開往川境繼續革命。這時顧曉帆在劉湘支持下擴充隊伍,楊、陳率部投顧,分別任團長、營長之職。四川江安縣徐守之也拉隊伍投到顧部,任團長,負責兵運的中共黨員胡旦元在徐團任營長,趙斐亞、李君昌也掌握了七八十條槍參加顧部別動大隊,任正副大隊長。顧部與黔軍交戰失利後,退回瀘縣爛田壩。楊偉賢、趙斐亞、胡旦元秘密聯絡李君昌、周少先、黎金山等喝雞血酒結盟,偉賢又改名何以弱,名列第三,成為有名的何三哥。他們抓住部隊整編前的混亂之機,將好步槍67支,手槍 120支隱藏起來,分別聯絡有識青年軍人,匯集到興文縣建武整訓,後轉移到大小龍潭及附近山洞開展革命活動,派出小股武裝到雲南邊境抓捕土豪劣紳,讓其交錢、交糧,以此解決給養。
楊偉賢探知舊友范進章是滇軍駐鎮雄的一個營長,為了擴大隊伍和影響,他主動要求去做范的工作。他不顧個人安危到了范的營部,給范講了蔣介石政府的反動方針,要范拉出隊伍聯合推翻國民黨,為勞苦大眾鬧翻身。范同意楊的主張,要走革命的道路,但范只有一個連可靠,另外兩個連尚需做工作。在秘密發動工作中,被反動分子告密,國民黨滇軍安恩浦旅長速派親信到鎮雄將范進章抓捕關押。楊偉賢得知後馬上與陳明芬、周少先等研究採取措施營救范進章。他們兵分四路立即出動,由楊偉賢帶一股部隊襲擊彝良邊界區鄉團練,旗開得勝,繳槍200餘支,陳明芬帶一股部隊襲擊花樹嘴繳獲一些武器,桐梓林是滇軍駐防的重要關口,對劫獄救范威脅很大,由趙斐亞、胡旦元帶隊攻擊;周少先通過岳父(鎮雄民團大隊長)的關係潛入關押范進章處裡應外合。併到處聲張救貧軍要攻打昭通,促使駐鎮雄的滇軍調昭駐防。四路大軍齊進,救出了范進章,隊伍擴大到1000多人,擁有槍800支,繼續活動於滇川邊界。
1933年彝良牛街分署王文龍以加強團防為名,敲詐勒索勞苦大眾。揚言要消滅以楊偉賢為首的革命武裝。救貧軍分兵兩路,一路攻打桐梓林,殺了堵卡哨兵,繳了團兵的槍,處決了頑固分子;一路襲擊果稠壩團防中隊,繳獲部分武器。11月13日拂曉直搗牛街分署,王文龍棄城逃脫,偉賢帶部隊打開監獄,釋放無辜民眾,收繳了分署的武器和財物,處決了兩名作惡多端的地霸,沒收的財物分給勞苦大眾。楊偉賢率部襲擊牛街分署的訊息威震川滇,彝良國民黨縣政府驚恐萬狀。彝良縣長王仁端及王文龍於11月19日電呈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及滇軍駐昭旅長安恩浦,請求派兵星夜前往剿辦。龍雲責成安恩浦派三營長帶6個連前往牛街,調6個團防中隊配合進剿楊偉賢領導的革命隊伍。面對滇軍和團兵12個連的包圍,在楊偉賢的沉著指揮下,殺開一條血路,衝破重圍,且戰且退,轉移到大雪山叢林中,為避敵追剿,將部隊化整為零。陳明芬、胡旦元分別帶少量武裝開展游擊鬥爭,楊偉賢、趙斐亞前往四川找共產黨聯繫。楊、趙二人到瀘州住了一個多月,找了到與中共地下黨有關係的鄒華仙,趙斐亞因事離開瀘州後,楊偉賢經鄒華仙、侯洪順介紹找到中共瀘縣中心縣委書記鄒風平、常委李清泉(亞群),接上關係,後楊偉賢在中心縣委領導下進行秘密活動。

起義石鼎山

1934年8月,楊偉賢,周一戎、侯殿臣(侯殿成)負責中共合(江)赤(水)特區的地下黨工作。隨著紅軍長征一渡赤水,為配合紅軍前進,中共瀘縣中心縣委決定派李清泉為黨代表,楊偉賢負責軍事指揮,到合江縣石鼎山領導起義,以此牽制敵人,支援紅軍長征。他們到石鼎山時,紅軍已回遵義,決定暫緩起義。楊偉賢駐在地下黨員、精選分隊長馮吉(馮劍魂)家,教精選分隊的人學習軍事、政治,秘密發動勞苦大眾,提高階級覺悟,發動民眾聯合起來鬧翻身。
隨後中心縣委派任聖林、侯殿臣、周一戎、趙也航等同志到石鼎山參加組織起義。
1935年3月初,合江縣石鼎山一帶農民在“破倉分糧,迎接紅軍”的口號下普遍發動起來了,中共地下黨員余德章(又名趙欲樵)領導的精選中隊士兵情緒很高,在桂園召開會議,決定:3月10日晚上舉行起義。以石鼎山為武裝起義根據地,正式成立“川滇黔邊區工農紅軍游擊縱隊”,政委李清泉,隊長楊偉賢,政治部主任余德章。政治部下設宣傳股、組織股、後勤股。為了便於指揮,將部隊編為兩個中隊,第一中隊由馮吉任中隊長,第二中隊由楊偉賢兼任中隊長。對家庭負擔較重,不能長期遠離的戰士,編為兩個赤衛隊在地方活動。
起義這天晚上,縱隊又在桂園召開緊急會議,縱隊政委、中心縣委常委李清泉傳達了中共瀘縣中心縣委關於武裝起義,破倉分糧,攻打赤水大同鎮區署的決定。指出:縱隊是窮人的隊伍,是為窮苦人民打天下的,要消滅反動派,打倒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為工農大眾服務。
根據會議決定,縱隊長楊偉賢、中隊長馮吉率領一中隊攻打赤水大同區署。一分隊長汪相雲率領戰土20人跟馮吉攻打前營門;二分隊長馮余章帶戰士20人攻打區署右門;三分隊長王合庭帶戰士30人,並用竹捆梯子兩副跟隨任聖林、趙世航作接應、救護、宣傳、放哨等工作。雄雞剛剛叫過,游擊縱隊就包圍了大同區署,楊偉賢檢查區署大營門,正逢值班區丁打開營門,他劈手奪過哨兵的槍,馮吉大吼一聲:“紅軍來了,繳槍不殺!”帶隊衝進營門直奔戲樓槍架,收繳步槍20餘支,區丁嚇得直打抖。楊偉賢帶隊衝進二殿,住在後殿的區丁開槍頑抗被擊潰。不到一個小時戰鬥結束,縱隊無傷亡,繳獲步槍30餘支,手提機槍1挺,馬刀3把、子彈2000餘發。任聖林、趙世航等在街上散發傳單、貼標語和布告,向民眾宣傳革命道理,揭露反動派罪惡。當敵人發現攻打他們的不是真正的紅軍時,糾集100餘人尾追上來。楊偉賢命令誘敵深入,設下伏擊陣,待敵人進入伏擊圈後,楊偉賢一聲令下,游擊隊全線出擊,敵軍紛紛潰逃,死傷無數。
與此同時,五通精選中隊長余德章率領駐五通的第一精選分隊就地起義,燒毀了鄉公所的各種檔案表冊,逮捕了團正(鄉長),然後割斷電話線,連夜將隊伍拉到大沙沱附近的牛碾區。
3月11日下午4時許,余德章率領的起義部隊和李清泉領導的赤衛隊在石鼎山腰的月台山大廟裡和縱隊長楊偉賢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縱隊在月台山召開了300多人參加的民眾大會,將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惡霸地主劉亞平槍決。把地主囤積的大量糧食分給窮苦農民,民眾拍手稱快,擁護游擊隊。
3月13日,合江團練總局團總吳本昆從縣城調3箇中隊500多人駐紮五通場。縱隊領導人認為,團練兵雖多,但戰鬥力弱,環境情況不熟,決定趁敵人立足未穩,出敵不意,乘勝進攻,夜襲五通場。當晚,縱隊從月台山連夜出發抵達金魚後,發現敵人哨兵用手電筒四處照射,並放了幾槍。楊偉賢估計敵人雖未覺察游擊隊行蹤,但也有所戒備,不宜強攻,便下令悄悄撤回。第二天,縱隊又兵分兩路,由楊偉賢和馮吉分別帶領,一路從場尾合圍國小校和鄉公所,一路占領至高點,兩面夾擊,一陣衝殺,敵人還來不及開槍,有的被擊斃,有的當了俘虜,有的逃跑。戰鬥很快結束,繳獲步槍7支,俘虜敵兵5人。
夜襲五通場後,使敵人更加膽戰心驚,驚慌失措,急忙調動了合江、赤水、敘永三縣24個團練中隊和部分川、黔軍閥部隊2000餘人圍剿游擊隊。游擊隊則利用熟悉地理環境的優勢,在崇山峻岭中繼續和敵人周鏇,打退敵人多次進攻。為了保存實力,尋機消滅敵人,縱隊決定留少數赤衛隊員在石鼎山腰迷惑敵人,主力繞道迂迴牛尾乾指揮部。黔軍被赤衛隊誘上山,縱隊主力已撤走。黔軍掉頭尋找游擊隊主力,恰好與川軍相遇,彼此認為對方是游擊隊,“戰鬥”頗為激烈。當敵人明白過來,游擊隊已安全轉移了。
由於戰鬥頻繁,人員傷亡很大,游擊縱隊只剩下50多人,敵我力量懸殊,又與瀘縣中心縣委失去聯繫,派人與敘永游擊隊聯繫也無訊息。4月上旬,部隊從興隆灣轉移到馬草坪黎子磅時又和數倍於己的敵人遭遇,敵人得意忘形。楊偉賢下定決心,狠狠痛打一下,打掉敵人的銳氣,當即分兵左右伏擊,打退了敵人的幾次進攻。在戰鬥中敵人發現了楊偉賢,敵人一顆子彈擊中了楊偉賢的腹部,他倒在了水田裡。馮吉見狀馬上向前衝殺搶救,戰士楊少欽把他背下戰場。當馮吉邊打邊撤到廠壩時,看見政委李清泉正在給楊偉賢上白藥。楊偉賢的腸子都掉出來了,血流如注,白藥倒上去又被血衝出來。馮吉含淚要背他走,他吃力地摸出懷表交給馮吉說:我不行了,不要管我,趕快收攏部隊,保護政委從左邊突圍。馮吉等人將楊偉賢抬到屋內床上,用被子蓋好,屋後傳來了密集的槍聲。為保護政委,馮吉只好率領隊員突圍,走了沒多遠,體弱的政委就支持不住了。馮吉和一個隊員扶著他跑,恰好追兵傷亡也不少,不敢窮追,才得以脫險。這時游擊隊員只剩下幾個人了。
“川滇黔邊區工農紅軍游擊縱隊”在石鼎山歷時一個多月的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地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以敵人的失敗告終。縱隊的英勇鬥爭,鉗制和打擊了敵人,配合和支持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縱隊隊長楊偉賢為了人民的解放,在同敵人的殊死搏鬥中英勇獻身,把滿腔的熱血灑在了川滇黔邊區的土地上。
1955年5月,四川省合江縣人民政府把楊偉賢的遺骨從石鼎山牛王坳遷葬到烈士陵園。1985年2月12日,中共四川省合江縣委追認楊偉賢烈士為瀘縣早期的共產黨員。1985年4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楊偉賢為革命烈士。
革命英雄,永垂青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