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棒 bàng形聲。字從木從奉,奉亦聲。“奉”意為“植物生長到(接近)高度極限”。“木”與“奉”聯合起來表示“小樹生長高度接近到頂”。

基本信息

拼 音

bàng

基本信息


bàng ㄅㄤˋ
(1)
棍子:木~。~子(a.棍子;b.玉米的別稱)。~槌。~冰。~球。~喝(hè)。
(2)
體力強,能力大,成績好,水平高:功課~。身體~。
鄭碼:FCBI,U:68D2,GBK:B0F4

筆畫數:12,部首:木,筆順編號:123411134112

英文解釋

stick;club;goog;fine;

棒 同屬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
丈二棒 其長度為一丈二尺,粗可盈把。棍術的特點是活動範圍大,攻防意識強。主要用法有:出、等。要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
桿 棒 長約六尺,粗可盈把,以白蠟桿或帶有韌性之木製成。盛行於元宋時代。
杵 棒 長五尺,尖長一寸二分。棒頭的兩端各長一尺五寸,上端植有小刺48個,下端植有小刺50個,小刺長五分,狀如狼牙。杵棒具有刺、槍、劈、戳、撩、鋸、掃等用法。
狼牙棒 長約六尺。棒頭為蛋形圓木,上植許多鐵釘,形如狼牙,故名。狼牙棒重而笨,一般為馬上騎戰所用。盛行於宋代軍旅中。
鐵鏈棒 又稱"梢子棒""二節棍"。由兩根長短不一的木棍連線而成。長棍約四尺,短棍一尺
棒
五寸。長短棍每段各有一鐵箍,箍上帶環。二棍以尺長鐵鏈相連。用時雙手握住長棍帶住短棍。鐵鏈棒動作靈活,可長可短。主要用法有劈、掃、掛、甩等。
金箍棒 也屬棍的一種。棍長八尺左右,棍梢和棍根處均套有尺余長的鐵箍或銅箍。金箍棒的主要擊法有劈、崩、掄、把、掃、纏、繞、絞、點、撥、雲、攔、挑、撩、掛、戳等。(另外,在《西遊記》神話中的孫悟空所使之"金箍棒",主要用於降妖除怪,此乃神話不作為據)。

詳細釋義

[《廣韻》步項切,上講,並。]
1.棍,杖。 晉崔豹 《古今注·輿服》:“ 漢 朝執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銅為之,黃金塗兩末,謂為金吾。”《魏書·尒朱榮傳》:“人馬逼戰,刀不如棒。” 宋孔平仲 《續世說·方正》:“ 魏高道穆 為御史中尉,帝姊 壽陽公主 行犯清路,執赤棒卒呵之不止。” 魯迅 《吶喊·阿Q正傳》:“不料這禿兒卻拿著一支黃漆的棍子--就是 阿Q 所謂哭喪棒--大踏步走了過來。”2.用棍棒擊打。《北齊書·琅玡王儼傳》:“ 魏氏 舊制,中丞出,清道,與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遙住車,去牛,頓軛於地,以待中丞過,其或遲違,則赤棒棒之。” 宋孔平仲 《續世說·方正》:“ 道穆 令卒棒破其車,公主深恨,泣以訴帝。”3.方言。好,恰當。 老舍 《龍鬚溝》第二幕:“那太棒了!多少年你受屈含冤的,現在民教館都請你去,你不是仿佛死了半截又活了嗎?” 老舍 《女店員》第一幕:“問的棒!再這么問!” 馮拉沁夫 《鹿的故事》:“ 白祿山 騎著一匹黃膘馬,雖說個頭不高,但是耐力、速度都很棒。”4.方言。強;高超。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四章:“ 常飛 活靈活現地說:‘ 老祁 是很棒啊!站在橋頭,挽起袖子,指揮工人工作喊得好兇啊!’” 浩然 《艷陽天》第九二章:“脫穀機那玩藝可棒啦!一個就頂百八十人。”5.方言。健壯。 田漢 《亂鍾》:“ 小胡 的數學不行,可是身體真棒。” 丁玲 《杜晚春》:“上山伐木,野外刈草,取石開渠,這些都是只有被挑選出來的年輕棒小伙子,才能爭得的鏖戰權力。”6.方言。堅硬;不柔軟。參見“ 棒硬 ”。7.玉米穗。 王老九 《王保京》詩:“他爸聽說是縣長,嚇得心跳臉皮黃:‘莫非為玉米沒結棒,來找麻煩把臉傷。’”8.量詞。表示藉助“棒”來實現的動作或事情所經過的段落。《水滸傳》第九九回:“只聽得一棒鑼聲向處,林子背後山坡腳邊撞出一彪軍來。”如:在接力賽中,我跑第一棒。

解釋辨析

棒bàng形聲。字從木從奉,奉亦聲。“奉”意為“植物生長到(接近)高度極限”。“木”與“奉”聯合起來表示“小樹生長高度接近到頂”。
本義:用成材的小樹樹幹做成的棍杖。
辨析:“棍”與“棒”:前者強調長度和直徑一致,是一批“制式”木棒,多取材於大樹枝杈。後者取材於小樹主幹,本義不強調長度和直徑一致,而是以結實和體形粗大見長,是一種特形的棍杖。

詞組

【棒子】1.棍子。 朋斯克《千里姻緣》 :“沒有棒子,沒有套馬桿子,連根小馬鞭子都沒有,用什麼抵擋這個草原上叱吒風雲的龐然大物呢?”2.方言。玉米。 魏巍 《山雨》:“秋季,穀子黃了,高粱紅了,棒子拖著長須。” 張志民 《死不著》詩:“二畝租地的棒子沒見黃,劈回家來鍋底上炕。”3.方言。瓶子。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八:“ 郭全海 聽了這話,又打聽 杜 家大小子好喝燒酒。他上合作社,從酒簍里舀出兩棒子酒,又買了一斤豆腐。”4.舊時婦女髮飾的一種。《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他可斷斷在屋裡圈不住了,忙忙的勻了勻粉面,刡了刡油頭,又多帶了幾枝簪子棒子,另換了幾件衫兒襖兒,從新出來。”
棒子手】方言。強盜。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我早料到,鬍子非敗不可,扎古丁的棒子手,還能打過咱們 蕭隊長 ?”
棒子骨頭】方言。附著玉米粒的穗瓤子。 楊朔 《亂人坑》:“他們吃的是高粱面、黑豆面、雲豆面,磨麵時奸商還給帶上棒子骨頭、高粱帽子,摻進沙土、木渣、樹皮、山藥梗子,以及雜七雜八的東西。”
棒子糊塗】玉米面粥。 周立波 《磚窯和新房》:“有一天黃昏, 王壽山 下班回家,喝了點棒子糊塗,就坐在床沿,逗他小孩 扣子 玩。”
【棒子麵】玉米面。 老舍《駱駝祥子》四:“在這裡,要飯也能要到葷湯臘水的,鄉下只有棒子麵。”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七章:“姑母做飯, 道靜 燒火,吃了一頓棒了麵餅子、小米粥之後,姑母才告訴 道靜 說:‘我給你找了個老財家裡去教學。’” 楊朔 《海市》:“當時船主常到 大連 去裝棒子麵,來往做生意。”
【棒打鴛鴦】喻用強硬手段拆散別人夫妻、情人等。 明孟稱舜 《鸚鵡墓貞文記·死要》:“他一雙兒女兩情堅,休得棒打鴛鴦作話傳。”
【棒老二】方言。土匪。 茅盾 《虹》一:“棒老二竟連外國船都要開槍喲!” 巴金 《秋》四三:“外面還有謠言,說 溫江 的棒老二說過,本年新租他們收八成,佃客收兩成,主人家就只有完糧稅,一個錢都收不到。”
【冰棍】方言。冰棍。參見“ 冰棍 ”。
【棒杖】棍棒。 晉葛洪 《抱朴子·酒誡》:“於是白刃抽而忘思難之慮,棒杖奮而罔顧乎前後。”
【棒法】用棒的套路招式。武術的一種。《金石萃編》卷四一引 清林侗 《來齋金石刻考略》:“今 少林寺 僧以棒法擅天下,在 隋 之世已能助 秦王 抗 王世充 。”
【棒毒】用棒毒打。 宋曾慥 《高齋漫錄》:“長官發惡,雜職棒毒,無足怪也。”
【棒香】用細竹棍或細木棍做芯子的香。
棒客】幫會組織之一。亦指土匪、強盜。 粟戡時 《保路運動》:“ 四川
棒
準備已甚充足,以袍哥、棒客為基礎,人數眾多,遍布全 川 。” 巴金 《家》三三:“現在水災、兵災、棒客、糧稅樣樣多。” 巴金 《秋》四三:“這幾個月到處都在打仗,棒客沒人管,又凶起來了。”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三部分六:“爹爹今天遭了棒客的搶,連雲片糕都遭搶走了。”
【棒殺】用棍棒打死。《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遷 頓丘 令” 裴松之 注引《曹瞞傳》:“有犯禁者,不避豪彊,皆棒殺之。”
【棒球】1.球類運動之一,規則和用具都像壘球而稍有不同。場地比壘球的大。2.棒球運動使用的球,較壘球小而硬。
【棒棒雞】著名 川 菜。為冷盤。製法:雞煮熟去骨,用棒將雞肉敲松,扯成絲,淋以麻醬、醋、糖、醬油、紅油、蔥花等調成的佐料。由於雞肉被棒敲鬆了,調味易於滲入,酸甜香辣,甚為可口。
【棒棰】1.捶打用的木棒。多在洗衣時用以捶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說聲未了,早跑出四五個鴉頭,手裡都拿著門閂棒棰,打將出來。”2.方言。指人參。《東北人民抗日歌謠·早把鬼子打回東洋去》:“小妹妹,小妹妹,咱倆上山挖棒棰……咱們的棒棰多么好,吃了渾身長力氣。” 大群 《小礦工》:“我聽說他在二十歲那年,一怒把蒙奸住的蒙古包,給縱火燒掉了,跑到山裡挖‘棒棰’,後來就參加了抗 日 。”
【棒硬】堅硬。 張天民 《創業》第三章:“ 秦發憤 跪在冰涼棒硬的鋼板上,用一團棉紗使勁地擦著機器和地板。”
【棒喝】佛教禪宗用語。禪師接待初機學人,對其所問,不用言語答覆,或以棒打,或以口喝,以驗知其根機的利鈍,叫“棒喝”。相傳棒的使用,始於 德山宣鑒 與 黃檗希運 ;喝的使用,始於 臨濟義玄 ,故有“ 德山 棒、 臨濟 喝”之稱。以後禪師多棒喝交施,無非藉此促使人覺悟。 宋王安石 《答張奉議》詩:“思量何物堪酬對,棒喝如今揔不親。”《續傳燈錄·繼成禪師》:“茫茫儘是覓佛漢,舉世難盡閒道人。棒喝交馳成藥忌,了忘藥忌未天真。”後因以稱警醒人們的迷誤為“棒喝”。 清李漁 《比目魚·駭聚》:“這幾句話竟是當頭的棒喝,破夢的鐘聲。” 郭沫若 《少年時代·初出夔門》:“他的聲音並不嚴厲,態度也依然是和緩,但僅此已經是對於我的一個棒喝,我到這時候才知道我實在是太孟浪了。”
棒喝主義】即法西斯主義。因“法西斯”一詞在義大利語和拉丁語中與古 羅馬 的“束棒”、“權標”有關,故亦譯為“棒喝主義”。 魯迅 《<三閒集>序言》:“我當初還不過是‘有閒即是有錢’,‘封建餘孽’或‘沒落者’,後來竟被判為主張殺青年的棒喝主義者了。” 陳同生 《珠江風暴》:“儘管敵人,特別是以棒喝主義者 朱輝日 為首的惡棍們,不分晝夜的偵察、捉捕,我們的工作並未有絲毫的鬆懈。”
棒喝黨】即法西斯黨。參見“ 棒喝主義 ”。
【棒槌】1.捶打用的木棒。《金瓶梅詞話》第三八回:“便取棒槌在手,趕著打出來。” 清李漁 《巧團圓·詞源》:“取出泥人、土馬、棒槌、鑼鼓、刀鎗、旗幟等物。” 楊朔 《赤道雪》:“有一種樹不長葉兒,滿樹是棒槌模樣的玩意兒,齊嶄嶄地朝上豎著。”2.方言。指玉米穗。《中國民間故事選·棒槌姑娘》:“再抬頭朝岸上的石砬子上看去,光有棵棒槌,頂著一團火紅的棒槌籽兒,一動不動的長在那裡。”
【棒實】健壯。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十章:“這傢伙,倒真夠棒實哪!--看那胸脯和肩膀,倒像一匹大洋馬!” 李準 《李雙雙小傳》四:“可是咱現在都是大鍋大籠,還得要個棒實點的人哪!”
【棒瘡】受棒刑或被棒擊後引起的瘡傷。《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長老令人山後搭一草舍,教 可常 將息棒瘡好了,著他自回鄉去。” 《水滸傳》第八回:“ 林沖 初吃棒時,倒也無事,次後三兩日間,天道盛熱,棒瘡卻發。”《紅樓夢》第三四回:“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兒,就是哭出兩缸眼淚來,也醫不好棒瘡。”
【棒頭】1.方言。玉米。《抗日歌謠·村村農民齊動員》:“夏日如火熱難當,棒頭熟來高粱黃。”2.棍子,棍棒。
棒頭出孝子】謂對子女要實行嚴格的教育,才能教出成器的孩子。 元秦簡夫 《剪髮待賓》第二折:“你待要閨中養艷姝,姐姐也,我則理會得棒頭出孝子。”《續傳燈錄·徑山了明禪師》:“人言棒頭出孝子,我道憐兒不覺醜。”《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又道是‘棒頭出孝子,筯頭出忤逆’。”
【棒糖】粘在小棍上的一種糖果。 柯岩 《娃娃店》:“一手抱個大皮球,一手拿著根棒糖,一路吃著,一路笑著,蹦蹦跳跳從側幕跑上。” 胡萬春 《骨肉》:“到街上買了根棒糖,到 高老闆 家去。”

解釋

【 棒 】 拼音:bàng, 繁體:棒
部首:木 部首筆劃:04 五行:木
簡體筆劃:12 繁體筆劃:12 吉凶寓意:凶
拼音輸入:bang 五筆輸入:sdwh 筆順:橫豎撇捺橫橫橫撇捺橫橫豎

stick;club;goog;fine;

bàng
(1)
(形聲。從木,奉聲。本義:棍,杖)
(2)
同本義 【stick;club】
人馬逼戰,刀不如棒。――《魏書·爾朱榮傳》
(3)
又如:棒糖;棍棒;棒打鴛鴦(以強硬手段,破壞他人的夫婦關係,或指阻撓男女的婚事)
(4)
【棒球或板球等運動中用的】 擊球物 【bat】。如:壘球棒

bàng
(1)
用棍棒打 【beat with a stick】
其或遲違,則赤棒棒之。――《北齊書·琅琊王(蕭)儼傳》
(2)
又如:棒殺(用棍棒打死);棒毒(用棒毒打)

bàng
(1)
【方】∶好,【水平】 高。給人留下良好印象的 【good;excellent】。如:字寫得棒;功課棒;玉米長得真棒
(2)
【方】∶肌肉發達的,強健有力的 【strong】。如:棒實(健壯);棒小伙子
(3)
【方】∶堅硬的,不柔軟的(多指食物) 【hard】。如:棒硬(堅硬)
棒棒糖bàngbàngtáng
【lollipop】 放在嘴裡吮溶的帶棍的硬質糖果
冰棍
bàngbīng
【popsicle;ice-lolly;ice-stick;ice (frozcn) sucker】 【方】∶長方形或長圓形帶小把兒的冰塊;冰棒
棒操
bàngcāo
【stick exercises】 以棒為器械的藝術體操項目,以擺動、拋接、打擊為基本動作完成各種優美造形
棒槌
bàngchui
battledore;wooden club used to beat clothes in washing】 洗衣或弄平衣服用的木杵或短棒
棒喝
bànghè
koan】 佛教禪宗祖師接待來學的人時,常常當頭一棒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比喻警醒人們的迷悟
棒球
bàngqiú
(1)
【baseball】
(2)
又稱棍球、野球。一種由兩隊進行比賽、每隊九人的球類運動,比賽需用球、棒、手套
(3)
棒球運動用的球
棒子
bàngzi
(1)
【club, stick】∶短粗的棍棒
(2)
【maize】 【方】∶玉米的俗稱;也有與“玉米”連稱的,如玉米棒子
棒子麵
bàngzimiàn
【cornmeal;corn flour】 【方】∶玉米面

bàng ㄅㄤˋ
(1)
棍子:木~。~子(a.棍子;b.玉米的別稱)。~槌。~冰。~球。~喝(hè)。
(2)
體力強,能力大,成績好,水平高:功課~。身體~。
鄭碼:FCBI,U:68D2,GBK:B0F4
筆畫數:12,部首:木,筆順編號:123411134112
stick;club;goog;fine;
棒球

拼音是bang的漢字

中國古代十八般兵器

刀在古代是一種單刃的砍殺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脊厚刃薄,適於劈砍。
1
槍在古代稱作矛,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
1
劍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而其大小長短,端視人體為標準,是以須量人而定。
1
是將戈和矛結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1
由一根木棍把手接著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為古兵器的一種,也是在上古時代的生產工具之一,在格鬥、狩獵中,斧都有很強的近距離戰鬥力。
1
鉞是中國古代一種兩角上翹、具有弧形闊刃的劈砍兵器。先秦時期也作為統帥權威的象徵物,並用於刑殺。
1
中國武術器械之一,由戈演變而來。春秋戰國時期,戈、鉤、戟並用。從衛墓出土的銅鉤看,鉤的形狀似戟,只是戟上邊為利刃,而鉤上邊為一線鉤形,故名鉤。
1
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柄長7~8尺,重約5斤。三股叉中鋒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錘。
1
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
1
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步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1
中國武術器械之一,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練子錘等。錘形似瓜,故亦稱“立瓜”、“臥瓜”,也有四方八楞等形,古代持錘者稱為“金瓜武士”。
1
即是撾,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長械、短械、軟械三種之分。使用方法融有長矛、大斧等長柄重械的技法。
1
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它上有利刃,稱正鋒,長1尺半,尖銳如槍,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鑽。
1
棍也被稱作“棒”,古代多稱棍為“梃”,名稱雖異,實為一物。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
1
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古代的槊,柄用堅木製,長約2米,粗約一把,柄端裝有一長圓形錘,上面密排鐵釘或鐵齒六至八行,柄尾裝有三棱鐵鑽。因其形狀與狼牙相似,故也稱"狼牙槊"。
1
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
1
中國武術器械之一。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制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
1
流星多指流星錘,是一種將金屬繫於長繩一端或兩端製成的軟兵器,亦屬索系暗器類。僅系一個者,繩長約五米,稱"單流星";系兩個者,繩長為四尺半,稱"雙流星"。
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