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疫腐病

梨疫腐病

梨疫腐病,是梨在種植期間容易發生的真菌性病害。危害的真菌為惡疫霉,屬於鞭毛菌亞門。梨樹受感染後,葉片捲曲變紅,枝條基部或枝幹變為暗綠色,後逐漸變為黑褐色條斑,病段乾縮、凹陷,成環狀萎縮,並產生裂痕,韌皮部組織變褐壞死。這種疾病可以通過生物、化學等多種方式防治。

信息

中文學名:梨疫腐病
梨疫腐病病葉梨疫腐病病葉

拉丁學名:Phytophthoracactorum(LebertetCohn)Schrot.(病原)
別稱:梨樹疫病、梨黑脛病、乾基濕腐病
分布區域:中國梨產區皆有分布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病原中文名稱:惡疫霉
危害對象:梨、蘋果草莓
危害部位:主要危害果實,還可危害樹幹基部

病原形態特徵

菌絲粗細較均勻,無色,無隔膜,粗5.1~7.2μm。孢囊梗簡單合軸分枝,孢子囊頂生,近球形,卵形,淡色,乳突明顯,33.4~51.4μm×18.0~37.5μm,長寬比為1.3~1.6。孢子囊在水中能釋放大量遊動孢子。

生理生化特徵

適宜惡疫霉分離培養的培養基是番茄汁培養基V8汁培養基和PDA培養基。適宜惡疫霉生長的pH值範圍在3~10之間,最適pH值為5~6,適宜生長的溫度範圍為在10~30℃之間,最適生長的溫度為20~25℃。惡疫霉對果糖、麥芽糖、蔗糖等碳源的利用好於其它碳源,對酵母膏、天門冬醯胺、牛肉膏等氮源的利用好於其它氮源。

侵染循環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絲體在病組織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傳播,從皮孔或傷口侵入為害。

發病條件

果園郁蔽、通風透光不良、地勢低洼、果實近成熟期多雨潮濕等,是誘發疫腐病的主要因素。

危害症狀

梨樹受感染後,葉片捲曲變紅,枝條基部或枝幹變為暗綠色,後逐漸變為黑褐色條斑,病段乾縮、凹陷,成環狀萎縮,並產生裂痕,韌皮部組織變褐壞死。果實受害後在天氣乾旱時產生皺縮,果心變褐。在天氣潮濕時,病果初期出現褐色圓形小斑點,以後斑點迅速擴大成褐色片狀,表面產生一層白色霉層。主幹基部受害,病樹樹皮呈淡褐色至黑褐色腐爛,水漬狀,形狀不規則,嚴重時可至木質部。後期病部失水,乾縮凹陷,病健處產生裂縫。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①搞好果園排水,避免園內淹水、積水,防止病菌隨水傳播。
②減少果園農事活動,防止病菌附著在動物、人畜和工具上隨土壤帶入無病區。
③搞好果樹修剪、修枝工作,改善果園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
④冬春季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
⑤施用有機肥和化肥提高果樹生活能力,增強抗病能力。
⑥深挖、暴曬土壤減少越冬病菌傳播
⑦嚴禁在病區內採集枝條、花葉等,嚴防病菌帶入無病區。
生物防治
施用生物防治劑,以菌防菌,降低初侵染源。方案:使用(《潰腐;靈)》30-60倍液+有機矽進行枝幹噴霧或塗刷3-4次,每次間隔3-5天。使用(靚;果安)300倍,(沃;豐素)600倍+有機矽進行噴霧葉片2次,每次間隔10天。(1)培育健康無病幼苗,搞好果園清潔工作,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區。育苗用床土要經過滅菌。種子用48~52℃溫水處理30分鐘,消滅可能帶有的病菌。苗木一旦發現根腐病病症,所有的苗木都應銷毀,不可定植于田間;儘可能避免將病菌帶入果園。(2)加強栽培管理。做到有排有灌,避免大水漫灌,有條件地區儘可能採用滴灌。排水不良地區可覆堆種植,將梨樹種植於高0.5~1m,直徑1~1.5m的土堆上,減少根部浸水時間,減輕病害。此外果園施用有機質及覆蓋,也能降低病害發生。(3)選用抗病砧木,目前尚未找到免疫品種,可選一些中抗品種做砧木。
化學防治
在化學防治之前必須進行刮皮處理,條刮、片刮均可。刮皮時注意不要損傷形成層,刮到白色皮層即可。噴施的主要化學農藥是:甲霜靈錳鋅400倍液;雷多米爾600倍液;雙擊礬300倍液;代森錳鋅600倍加甲霜靈400倍液;瑞毒霉錳鋅400倍液。每間隔10~15天噴藥一次,在冬春季節加柴油乳劑作為增效劑,延遲藥效,增強防治效果。掛果期要注意儘量不要噴在果子上,避免產生藥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