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桐革命文物陳列館

梓桐革命文物陳列館

梓桐革命文物陳列館位於達縣梓橦鄉,與平昌縣的鹿鳴鄉接壤。1977年修建,徐向前、張愛萍為紀念館題字。現被列為地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梓桐革命文物陳列館位於達縣梓橦鄉,與平昌縣的鹿鳴鄉接壤。
梓橦鄉政府駐地:原是一座廟宇,廟裡有一梓植菩薩。
相傳:梓橦菩薩十分靈驗,誰家媳婦想生兒子,只要敲鑼打鼓將梓橦菩薩接到家裡,來年定生貴子。由於想生兒子的人太多,弄得梓橦菩薩應接不暇,一些人家就用紫銅仿鑄了一些小菩薩,致使梓植鄉一帶,留下了供奉銅菩薩的習俗,梓梢鄉因此而得名。
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從鄂、皖、豫西征,先後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7月14日,紅三十軍由李先念率領來到梓橦,軍政治部設在杜家院子,即現鄉政府駐地.紅軍與梓橦人民並肩戰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區、鄉、村各級蘇維埃政權。
紅三十軍政治部宣傳科長何芳澤,原是梓橦鄉的一位國小教員,父何禹辰是鄉蘇維埃主席。
紅三十軍政治部駐於杜家院子後,何芳澤撰寫了“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的對聯和“階級鬥爭,平分土地”等革命標語,並將其填紅鐫刻於杜家院子的石朝門上。這幅對聯短小精悍,寓意深遂,對仗工整,詞澡優美,充分表達了紅軍戰士的革命豪情和改天換地的大無畏精神。何芳澤書法功力頗深,筆力雄健雋永,加之石工精心銘刻,使這兩句話不僅成為紅軍時期廣為傳頌的鼓動性口號,而且成為對聯藝術的佳作。
1935年,紅軍告別鄉親,實行戰略大轉移。
川軍占領梓橦後,當地民眾為了保護革命文物不被破壞,用稀泥將對聯和標語糊了起來,使得這一珍貴文物完好無損地保存到解放。
解放後,紅軍石刻標語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1959年,奉上級指示,石刻標語被送往北京,陳列於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
梓橦人民為了繼承紅軍光榮傳統,1975年複製了對聯和標語。
1977年,修建了梓橦文物陳列館,徐向前元帥,張愛萍將軍還欣然為紀念館題了字:紀念館建在杜家院子,石朝門的門楣上刻著“紅卅軍政治部”幾個字,門柱上則刻著“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的對聯,內側刻著“階級鬥爭,平分土地”的標語.朝門威然聳立,對聯紅光閃爍,令人肅然起敬。館內陳列著當年紅軍用過的凳子、桌子、馬刀、木梯、火藥槍、石碾以及子彈殼、馬燈等.連當年紅軍在防火裝水的“太平池”上磨戰刀的痕跡也清晰可見。
梓橦革命文物陳列館被列為地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銘刻著紅軍標語的雄偉朝門被印成年畫進入千家萬戶,被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入鏡頭激勵過千千萬萬觀眾。
如今,不少民眾到梓橦瞻仰紅軍遺址,在這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梓橦紅軍石刻標語永放光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