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宮遺址

梁山宮遺址

梁山宮遺址位於鹹陽城西北50公里處,乾縣縣城西郊鱉蓋至漠谷河東崖一帶,為秦代建築遺址,1992年11月發現,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1000米。遺址南部現存一高大的夯土台基,東西底邊長37.5米,南北底邊長25米,高5,台下有大面積的夯土層。遺址面積約60萬平方米。梁山宮是秦始皇的行宮,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梁山宮遺址梁山宮遺址
梁山宮遺址位於鹹陽城西北50公里處乾縣縣城西郊鱉蓋至漠谷河東崖一帶。秦代建築遺址。1992年11月發現。遺址面積約60萬平方米。梁山宮是秦始皇的行宮,興廢年代待考。發現有大型夯土基址、板瓦、筒瓦和空心磚等大量建築材料,其中有數塊"梁宮"瓦當。梁山宮是秦代以鹹陽為中心240里以內270座行宮中比較重要的一座離宮別館。這裡既發生過歷史上有名的宮廷事件,又是秦御匈奴的重要指揮部。同時,也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的一個重要決策場所。現為耕地,保護較好,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發現

梁山宮遺址發現的空心磚梁山宮遺址發現的空心磚
1978年,當地民眾在高台南側挖出龍紋空心磚和龍鳳紋空心磚四塊,紋飾朝上,是為踏步,還有人在挖土時揀到塗有朱色的牆皮。1981年平整土地時,在遺址中部又發現10個圓形卵石坑,挖出色彩絢麗的卵石十數立方米。1983年,又在高台南10米處,發現了一個直徑為15米的環形建築設施,周圍及底部均用素麵方磚鋪砌。1988年鹹陽考古隊發現,該遺址與秦鹹陽宮一號宮殿遺址的夯層厚度和夯窩直徑完全相同。
1988年鹹陽考古隊發現,該遺址位於縣城以北9.5公里處的瓦子崗上,地處吳店鄉與梁山鄉交界處,為一和緩的龜背形台地。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1000米。秦梁山宮遺址在台地中央,南北長600米,東西寬400米,面積24萬平方米,文化遺存非常豐富。遺址南部現存一高大的夯土台基,東西底邊長37.5米,南北底邊長25米,高5米,台下還有大面積的夯土層,夯層厚7厘米,夯窩直徑6厘米,與秦鹹陽宮一號宮殿遺址的夯層厚度和夯窩直徑完全相同。1978年,當地民眾在高台南側挖出龍紋空心磚和龍鳳紋空心磚四塊,紋飾朝上,是為踏步。還有人在挖土時揀到塗有朱色的牆皮。1981年平整土地時,在遺址中部又發現10個圓形卵石坑,挖出色彩絢麗的卵石十數立方米。1983年,又在高台南10米處,發現了一個直徑為15米的環形建築設施,周圍及底部均用素麵方磚鋪砌。現在遺址存留有大量散水石,整修地面的專用礪石,秦筒瓦、板瓦殘片。瓦外施有繩紋加抹光帶,內施渦點紋。還發現有素麵半瓦當、雲紋瓦當和葵紋瓦當。
民眾發現的四塊空心磚有“騰龍玉璧空心磚”、“交龍繞玉璧空心磚”、“龍鳳紋空心磚”等。空心磚圖案均為線刻,構圖和諧,比例適當,線條流暢,刀法嫻熟,龍鳳富有動感,充滿活力,龍爪的堅勁鋒利與鳳翼的飄逸神態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彀紋玉璧,刻畫細膩,形制規整,龍鳳紋空心磚的龍鳳狀若交合。龍紋空心磚泥質灰陶,長方形狀,殘長0.62米,寬0.38米,厚0.16米,胎厚0.04米,磚面線畫一條正在蠕動行走的爬龍,龍身弓起,龍尾彎卷,龍頭下彎折回,向後仰視,四爪著地爬行,極富動感,龍身中間上部,是線畫的空心圓圈,狀似玉璧,直徑0.15米,在圓圈的表面,又刻滿了小圓圈,直徑5毫米;在龍尾上部——即空心磚表面的右上角,緊挨龍後部是一個線刻的桃狀物,表面上亦刻滿小圓圈,直徑5毫米。距磚邊緣5毫米,繞周線刻一個長方形方格,將龍括在裡邊。

史書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秦始皇本紀》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帝幸梁山宮”,《史記》正義引《括地誌》,梁山宮“俗名望山宮,在雍州好畤縣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所載地望與遺址完全吻合。又《嘯堂集古錄》:“梁山宮,元康元年(前65)造”,說明此宮為漢代所沿用。《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
又據《水經注》載:“莫(漠)水注之,水出好畤大嶺泉,南經梁山宮西,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宮,秦始皇起。”《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四載,“梁山宮在永壽縣南八十里,秦始皇建宮皆紋石,亦名織錦城。”這裡地望與史書記載完全相符,且瓦上有“梁宮”字樣,秦梁山宮遺址當在此處。而瓦子崗則與史書記載相悖,可能為秦代其他宮殿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