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淮瀆廟

桐柏山淮瀆廟

淮瀆廟內,敬奉“東瀆大淮之神”,是淮水或掌管淮水的象徵。 淮瀆廟始於西漢,建於井鋪(今固廟村),當時稱“淮祠”。 淮瀆廟前的“控訴磚”,是別於其它廟宇的特點之一。

桐柏山淮瀆廟桐柏山淮瀆
淮瀆廟。最早稱“淮祠”、“淮源廟”;後稱“長源公廟”、“長源王廟”;最後稱“東瀆大淮之神廟”,簡稱“淮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為歷代統治者祭淮的場所。
淮瀆廟內,敬奉“東瀆大淮之神”,是淮水或掌管淮水的象徵。“常若神在” (見於漢延熹淮源廟碑文)。明以前,稱號不一,最早稱“淮瀆”,唐稱“長源公”,宋稱“長源王”,元稱“長源溥濟王”;明稱“東瀆大淮之神”,自此沿用,不再變更。
淮瀆廟始於西漢,建於井鋪(今固廟村),當時稱“淮祠”。據漢《郊祀志》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 1年),祀淮瀆於平氏(漢,置平氏縣),使者持節侍祠。”《桐柏縣誌》(乾隆版本)載:‘東漢桓帝延熹六年(公元1 6 3年)正月,南陽太守中山奴盧君增廣廟制,躬身致祭,並遣官致祭者再。”當事者曾刻碑立於廟前,文曰:“淮出平氏,始於大復,潛行地中,見於陽口。立廟桐柏(今縣城西南三十里,固廟村),春秋崇奉”。《水經》云:“廟前有碑,南陽郭苞立”。漢碑經一千多年的風雨剝蝕,漫不可讀。到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 3 4 4年),由翰林侍制吳炳重書隸書碑。
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遣使將淮瀆廟由固廟村遷移到桐柏縣城東里許——龍潭河岸(今桐柏縣一中學校所在地)。為什麼遷廟,據清韓鳴金《重建淮瀆廟記》載:“漢延熹六年,創祠桐柏西南三十里,廟宇湫隘,迫近市廛 ”據北宋路振《重修淮讀長源公廟記》載:“先是長源公廟,在桐柏縣之西南,地方湫隘,淵流沮洳。伏牛之潦,至?隼之墉屢毀。開寶中,太祖皇帝遣使徙其地焉。”桐柏新地址地闊基高:“巍山峙其前,長淮盪其後”。新修的廟宇:“僚坦屹立,迴廊四合,雕甍高映,邈倒影而上,千崇扉洞。開列方軌而並進。夫製作之盛,邦家之壯觀也”。該廟隨著朝代的更迭,不斷擴建整修,殿宇房廚曾達五百二十六間,農田五百五十畝。據清康熙年間,桐柏縣知縣高士鐸撰修的《桐柏縣誌》載:“宣德二年(公元1 4 2 7年),修補正殿,寢殿等處,共八十七間,其餘香殿,碑樓等房共四百三十九間未葺。成化中(成化八年,即公元1 4 2 7年)工部尚書王復題準,太常卿俞欽大修淮瀆廟。中建正殿七間,翼兩廡各十二間,左右鐘鼓樓碑各二間,前戟門五間,東西各建館五間,東翼兩廂共十間,中御香亭,右神庫,左牲房,門樓西向,又建道房五間。翼兩廂十間。門樓東向。四周土垣計一百九十丈,磚山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山門外,石獅、石獸並列;山門裡碑碣林立,古柏掩映,鐵獅雄踞,鐵樁肅穆。再加古樹“桐包柏(桐乾里長柏樹)”,“楸包桐(楸樹幹長桐樹)”,更使景物壯嚴奇特。嗟乎!規模之壯觀,建築之宏偉,技藝之精良,堪稱我國少有的一座宮殿式建築群。
“雨淋頭”,相傳是禹對淮瀆的告戒和懲罰。宋開寶(公元983年)前,漢淮瀆廟還在固廟時,高大的淮廟大殿卻常漏雨,淮瀆神塑像頭上吊著鐵鍋,用來接雨水。相傳,這裡因淮瀆神庚辰好玩忽職守,故淮水經常泛濫成災,禹怒,讓雨淋其頭,以示警告,促其盡職。頭上吊鐵鍋,較之眾神,景象獨特,觀者無不贊禹之明鑑,譴庚辰之殆工。
淮瀆廟前的“控訴磚”,是別於其它廟宇的特點之一。山門外,東西兩邊的牆壁,砌了許多大一塊、小一塊、舊一塊、新一塊的青磚,磚上刻著某年、某月、某地,遭受水災的字樣或圖案。這些磚是淮河兩岸人民祭時砌上的,它象徵性的記載著淮神失職帶來的惡果和人們對淮神的控訴。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用“川鎖支祁水尚渾”的詩句來諷刺淮神。
淮瀆廟,兩千多年來,幾經興衰,今雖廟宇傾廢,但那三株漢時虬柏、高出地面三米的殿基、正殿紅牆、麻石雕欄、宋代鐵柱、明洪武御碑和那高大的旗座、斷續的圍牆、山門石階、尚留著廟貌的痕跡。它記載著我國勞動人民對歷史的創造精神,為華夏文明史增添了光輝的篇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