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賦

桃花賦

自古以來,對桃花褒讚的詩文數不勝數:《毛詩》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句;崔護有“人面桃花”之詩;陶淵明有仙境般的《桃花源記》之篇。總之,在眾多文人的筆下,桃花象徵的是美麗、自由和幸福。但在皮日休的“桃花賦”中,桃花則又表達了另一種意蘊。

詩詞原文

余嘗慕宋廣平之為相,貞姿勁質,剛態毅狀。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艷,得南朝徐庚體,殊不類其為人也。後蘇相公味道得而稱之,廣平之名遂振。嗚呼!夫廣平之才,未為是賦,則蘇公果暇知其人哉?將廣平困於窮,厄於躓,然強為是文耶?日休於文,尚矣。狀花卉,體風物,非有所諷,輒抑而不發。因感廣平之所作,復為《桃花賦》。其辭曰:
伊祁氏之作春也,有艷外之艷,華中之華,眾木不得,融為桃花。厥花伊何,其美實多。[亻壹]錄從芳,緣飾陽和。開破嫩萼,壓低柔柯。其色則不淡不深,若素練輕茜,玉顏半酡。若夫美景艷時,春含曉滋,密如不乾,繁若無枝。[女豐][女豐]婉婉,夭夭怡怡。或[亻免]者若想,或閒者如痴。或向者若步,或倚者如疲。或溫[麻香]而可薰,或[女委][隋去阝加女]而莫持。或幽柔而旁午,或[扌奢]冶而倒披。或翹矣如望,或凝然若思。或奕[亻世木]而作態,或窈窕而騁姿。日將明兮似喜,天將兮若悲。近榆錢兮妝翠靨,映楊柳兮顰愁眉。輕紅拖裳,欲奔明月。蝶散蜂寂,當閨脈脈,又若妲己,未聞裂帛。或開故楚,艷艷春曙,又若神女,見鄭交甫。或臨廣筵,或當高會,又若韓娥,將歌斂態。微動輕風,婆娑暖紅,又若飛燕,舞於掌中。半沾斜吹,或動或止,又若文姬,將賦而思。豐葺旖旎,互交遞倚,又若麗華,侍宴初醉。狂風猛雨,一陣紅去,又若褒姒,初隨戎虜。滿地春色,階前砌側,又若戚姬,死於鞠域
花品之中,此花最異。以眾為繁,以多見鄙。自是物情,非關春意。若氏族之斥素流,品秩之卑寒士。他目則目,他耳則耳。或以昵而稱珍,或以疏而見貴。或有實而花乖,或有花而實悴。其花可以暢君之心目,其實可以充君之口腹。匪乎茲花,他則碌碌。我將修花品,以此花為第一。懼俗情之橫議,我曰不然,為之則已。我目吾目,我耳吾耳。[奸乾]蚩決於心,取捨斷於志,豈於草木之品獨然?信為國兮如此!

詩詞鑑賞

陽春三月,桃花盛開,燦爛如雲霞,艷麗似處子。自古以來,對桃花褒讚的詩文數不勝數:《毛詩》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句;崔護有“人面桃花”之詩;陶淵明有仙境般的《桃花源記》之篇。總之,在眾多文人的筆下,桃花象徵的是美麗、自由和幸福。但在皮日休的“桃花賦”中,桃花則又表達了另一種意蘊。

作者簡介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於公元834至839年間,卒於公元902年以後。嘗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唐代襄陽竟陵(今湖北襄陽)人(《北夢瑣言》),漢族。鹹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後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後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朴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