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民蝙蝠洞

桃園三民蝙蝠洞

桃園三民蝙蝠洞位於復興鄉三民村東側的五寮溪溪谷間,因蝙蝠棲息於此而遠近馳名,沿途可見溪石凹陷很深,蝙蝠洞在崖壁間,於民國20年被發現,岩洞形勢天成,粗礦原始,洞內寬敞足可容納近千人,但洞前有大理石堵塞,需側身才能通過其縫,為罕見的天然山洞。

簡介

桃園三民蝙蝠洞桃園三民蝙蝠洞

桃園三民蝙蝠洞位於復興鄉三民村東側的五寮溪溪谷間,因蝙蝠棲息於此而遠近馳名,沿途可見溪石凹陷很深,蝙蝠洞在崖壁間,於民國20年被發現,岩洞形勢天成,粗礦原始,洞內寬敞足可容納近千人,但洞前有大理石堵塞,需側身才能通過其縫,為罕見的天然山洞

蝙蝠洞

桃園三民蝙蝠洞桃園三民蝙蝠洞

洞前有道瀑布流瀉,形成一窪清潭與一彎清溪蜿蜒谷中,遇雨瀑布奔流湍急狀麗撼人,乾涸時娟秀的水簾,緩緩而流,但岩石表面光滑,常使人摔得四腳朝天。

洞內則為半月形,怪石嶙峋,地面由內向外傾斜,頗似歌劇台,就在溪畔野宴、淌水、或戲蝦蟹、聽蛙鳴蟬嘶等自然的樂章,當可滌淨人間俗慮,忘卻塵世羈絆。

蝙蝠介紹

蝙蝠蝙蝠

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有900多種。它們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因為蝙蝠捕食大量昆蟲,故在昆蟲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於控制害蟲。某些蝙蝠亦食果實、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蝙蝠呈世界性分布。在熱帶地區,蝙蝠的數量極為豐富,它們會在人們的房屋和公共建築物內集成大群。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厘米。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臉相也千差萬別。蝙蝠的翼是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極度伸長,有一片飛膜從前臂、上臂向下與體側相連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多數蝙蝠於兩腿之間亦有一片兩層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膚構成。蝙蝠的吻部似嚙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動靈活。許多蝙蝠也有鼻葉,由皮膚和結締組織構成,圍繞著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動。據認為鼻葉影響發聲及回聲定位。蝙蝠的脖子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肌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色調較淺。棲息於空曠地帶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點或雜色斑塊,顏色也各不相同。蝙蝠的取食習性各異,或為掠食性,或有助於傳粉和散布果實,從而影響自然秩序。吸血蝙蝠對人類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食蟲蝙蝠的糞便一直在農業上用作肥料。整個蝙蝠群的性周期是同步的,因此大部分交配活動發生於數周之內。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後遷到一個特別的哺育棲息地點。蝙蝠通常每窩產1至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視不能聽。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幾乎所有蝙蝠均於白天憩息,夜出覓食。這種習性便於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溫陽光的傷害。蝙蝠通常喜歡棲息於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築物內,也有棲於樹上、岩石上的。它們總是倒掛著休息。它們一般聚成群體,從幾十隻到幾十萬隻。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產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衝,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本領要求高度靈敏的耳和發聲中樞與聽覺中樞的緊密結合。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衝的方式交流。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儘管它們有萬能膠,看上去 很像鳥類。但它們沒有羽毛,也不生蛋。它們是哺乳動物的原因:雌性產下幼仔,用乳汁哺育。

旅遊景觀

太多人慕名而來,驚擾蝙蝠生活,蝙蝠紛紛遷移它處已不見當年盛況,幸好那一泓潭水依舊,因此地岩洞寬廣,又緊鄰溪谷,環境幽靜,山明水清,涼快宜人,反而成為假日踏青、露營野炊、烤肉戲水的最佳去處。
蝙蝠洞位在溪谷邊,一遇雨溪水暴漲,十分危險,故建議大雨後數日最好不要前往。

相關信息

地址: 桃園縣復興鄉三民村東側五寮溪溪谷
營業(開放)時間: 洽詢電話 03-3825052
費用簡介: 全年開放,免費參觀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1、國道一號(南下):由桃園交流道下→4號省道→7號省道→三民蝙蝠洞
2、國道一號(北上):由中壢交流道下→114號縣道→112號縣道→4號省道→7號省道→三民蝙蝠洞
3、國道三號:由大溪交流道下→4號省道→7號省道→三民蝙蝠洞
4、國道三號:由三峽交流道下→接7乙省道→三民蝙蝠洞

搭乘大眾運輸:

在桃園搭往大溪的桃園客運,在大溪改搭往復興的桃園客運,於三民蝙蝠洞下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