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鎮

桂花鎮

桂花鎮位於四川彭州市境西部、土溪河兩岸。東鄰九隴、隆豐鎮,南連慶興鄉,西接都江堰市,北靠磁峰鎮。1992年由原桂花鄉與豐樂鄉合併後建立杜花鎮。幅員面積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70畝。轄桂花場、豐樂場3個居委會和29個村。全鎮總人口2938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13人。以漢族為主,有回、藏、羌族等5個少數民族。鎮政府駐地桂花場,距天彭鎮22公里。慶(興)桂(花)公路、彭(州)灌(都江堰)公路呈丁字形過境。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桂花鎮桂花鎮
桂花鎮位於彭州市的西部。距彭州市18公里,都江堰市17公里。東與隆豐鎮交界、南靠都江堰市天馬鎮、西依都江堰市的胥家鎮、北接磁豐鎮。幅員面積64平方公里。桂花鎮豐樂場是三國歷史著名人物張松故里,境內蒲陽河畔的三聖寺就是張松的故居,現在是桂花鎮的重點旅遊開發項目,這裡古樹參天,四面環水,又幾百棵楠木樹,遮天蔽日,高大挺拔,是罕見的楠木樹林景觀。桂花鎮山丘壩齊全,地理位置優越,水源豐富,蒲陽河、土溪河、桐麻河流經全境,在桂花場附近有占地近600畝的羅漢洞水庫,內有羅漢寺,有近480米的天然溶洞,洞內有清晰可見的石佛,庫區周圍綠樹成陰,景致宜人,是最佳的旅遊休閒的理想去處。
新建的川西旅遊環線貫穿全境,同慶桂路相連,構成了桂花鎮省道、縣道、村道相互交通的道路網。境內有大型水電站──紅石橋水電站、電子工業部三十所、大型奶牛場,各類建材廠。桂花鎮素有“西蜀陶瓷之鄉”的美稱,該鎮生產陶瓷製品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1521年前,明嘉靖年間,土溪河畔瓦子壩建立了第一座土陶窯—嘉靖窯。桂花工藝陶瓷,以其古樸典雅的風格,深受國外的讚賞。僅花飾一項,就有粑、堆、刻、畫、剔、鏤、刷、印、嵌等。其傳統工藝粑花在全國陶瓷行業中勘為絕技,獨樹一幟。該鎮琉璃瓦廠、土陶廠的陶瓷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各國。
桂花鎮交通便利,通訊快捷。鎮內建有電信機站5座,其中聯通機站2座,移動機站2座,“小靈通”業務也將在近期建成。便利的交通環境和快捷的通訊設施為我鎮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給我鎮經濟發展帶來了無限的發展商機。

資源情況

桂花鎮桂花鎮
資源豐富。桂花鎮境內有三大特色資源:桂花、白雲石、自然生態景觀。一是獨特的桂花資源,該鎮桂花素以面積大、品種全、產量高、花質好、古桂多而著稱。2000年國家林業部、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為“中華桂花之鄉”。全鎮現有桂花面積1萬畝,成林桂花樹20多萬株(其中百年以上古桂3000多株),有、四季、月月桂等9個品種,年產鮮花20萬公斤。發展桂花具有經濟、生態雙重效益,也是城市綠化的優良樹種。桂花系列產品如桂花露、桂花米灑桂花蜂蜜桂花浸膏等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二是豐富的白雲石礦產資源。

桂花鎮境內的蓮台山是一條約10公里長的白雲石岩裸露帶,白雲石儲量在1.19億噸以上,礦區構造簡單,平均含量達21%以上,開發價值很大。我們充分發揮這一特色優質資源,大力招商引資,發展白雲石礦產業。引進開發商4家,投資700萬元建成年產量50萬噸的生產線。三是秀美的生態旅遊資源。碧波蕩漾的南川水庫和鳴泉水庫,奇石怪異的鳴水泉洞,莊嚴肅穆的功偉烈士陵園、巧奪天工的吳剛雕塑群、天香雲外飄的桂花園遙相呼應,加上神奇美麗的故事傳說,構成我鎮獨具特色的旅遊勝景圖,被人們喻為“嫦娥迷戀的地方”。依託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是鎮委、鎮政府今後發展的主攻目標。南川水庫成水面積大(45平方公里),周圍群山環繞,植被良好,島嶼星羅棋布,庫區氣候宜人。重慶金桂湖生態環境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於2002年與我鎮簽訂了總投資6個億左右的60年開發契約,第一個子項目金桂島將於2004年“五·一”前投入運行。還有劉家橋古村落等等。

基礎設施

桂花鎮桂花鎮
桂花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一是水電資源豐富,電網設施健全。境內有11萬伏的變電站一座,建有中小型水力發電站7座,年總發電量為1100萬千瓦。全鎮24個行政村的電網改造已全部完成,電力供應非常正常和充沛。有小型水庫總計9座,有日供10噸水水廠1個。豐富的水電資源為桂花鎮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帶來了具大的發展潛力。二是小集鎮建設初具規模。2002年投資100餘萬元對柏墩街道進行了硬化和美化,建成鎮政府至中學的功偉路和1公里桂花街,街道兩旁統一規劃了居民小區。城鎮人口吸納率、農村居民城鎮化率進一步擴大。三是路網建設不斷完善。桂花鎮村級公路總長90餘公里,24個村村級公路基本拉通,特別對鳴泉路、南五路等鄉村主幹道進行了拓寬和修復,改變了過去“晴天一身灰,天一身泥”的窘況。由於桂花鎮經濟基礎薄弱,還有大部分村村級公路路況沒有得到改善。
在保護和大力發展三大資源的基礎上,加大對桂花資源深加工和精加工的開發和探索,進一步擴大“生生生川”牌青磚茶的規模,提高其品味和知名度;加大對豐富的林木、楠竹資源白雲石資源、鳴泉水庫自然景觀等資源的招商引資和開發力度。

經濟發展

桂花鎮桂花鎮
在經濟發展思路和前景上桂花鎮確立了依託桂花、白雲石、生態旅遊三大特色優勢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三大支柱產業,以三大支柱產業帶動全鎮各業發展的長期經濟工作發展思路。境內的三大資源優勢正在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年產萬噸的白雲石項目可年創利稅500萬元以上,南川水庫的開發將極大地促進庫區經濟的發展,桂花苗木的蓬勃發展給農民找到了一把致富的“金鑰匙”;還有“生生生川”磚廠的復活,竹製品的投產,這些極大地促進桂花經濟的發展。
桂花鎮地處丘陵區,平均海拔730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1100毫米。土溪河、蒲陽河流經境內,絕大部分農田屬自流灌溉。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經濟作物有茶葉、柑桔等,手工業主營竹器編織。還是彭州市的奶牛生產基地。工業以土陶、琉璃瓦著名,享有“陶瓷之鄉”的美譽。目前琉璃瓦、土陶製品戶達39家,年產各式琉璃瓦8000多萬件,產值5000萬元,銷售收入4500萬元,利稅400多萬元。現已形成以生產機制琉璃瓦、琉璃瓦裝飾件、彩釉牆地磚以及陶製生活用品為主的陶瓷工業規模經濟。境內風景名勝旅遊地有葛麻庵、張松墓三聖寺羅漢洞水庫。

桂花陶瓷

近500年歷史的桂花陶瓷,粑、拓、印、鏤、雕、堆等別具一格的制陶工藝,曾經輝煌一時,其傳統工藝粑花在全國陶瓷行業中勘稱一絕。1957年,桂陶參加了全國工藝美展,1961年,參加西德博覽會,1977年,赴美展出,1983年,參加北京旅遊產品展覽會,其展出的鏤空龍瓶,被國際友人讚譽為“中國活龍,東方藝術”。在桂花鎮,不乏美國、德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賓客購買桂陶。

桂花鎮桂花鎮
桂花鎮素有“西蜀陶瓷之鄉”的美稱,該鎮生產陶瓷製品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1521年前,明嘉靖年間,土溪河畔瓦子壩建立了第一座土陶窯——嘉靖窯。桂花在工藝陶瓷,以其古樸典雅的風格、傳統工藝在全國陶瓷行業中獨樹一幟。為了使桂花鎮的“桂陶”能夠產業化、規模化,打造“西部陶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借本次川西民間文化藝術節之際,桂花鎮將重點舉辦四川陶藝文化節,將陶藝文化作為民俗文化重點進行包裝打造,力爭成為在四川、乃至西部地區較有影響力、地方特色濃郁的大型活動。
桂花龍窯,窯基建於明末清初,現存碎片文化堆積層為0.5米-3米。今天的桂花龍窯在古代窯基上於八十年代重新修建,依山勢傾斜用磚砌築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穹狀隧道,長約70米,頂端高約12米,傾斜角8至20度之間,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在龍窯穹狀脊上的兩旁,每距1.3米開著放燃料的小洞(俗稱鱗眼瀾)50多個。內部用土磚砌成,成拱形。燃燒室除窯頭設有一單獨的火膛外,其餘均在燒成室的通道內、投碳孔(鱗眼洞)。燒窯的燃料在古代均用松枝、硬柴,現代則為煤炭,燒成溫度在攝氏1200度左右。掌握燒窯技藝的陶工,需要有非常熟練的經驗,時人把這一操作工藝譽為“火的藝術”。

發展陶瓷產業是桂花建設工業強鎮的戰略選擇:
1、桂花發展陶瓷產業前景廣闊。桂花具備發展陶瓷產業的基礎和條件,具有廣闊的、有成長性、可拓展的市場,完全可以建成我省重要的陶瓷集群生產基地。相信不久的將來,桂花一定能建成西部“陶瓷重鎮”。
2、發展陶瓷產業有利於加快桂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按照發展初期主要面向西部市場的定位,桂花與夾江產區相比,發展陶瓷產業成本較低,比較優勢突出。確立做大做強陶瓷產業的戰略,有利於整合彭州多方面的比較優勢,形成較強的產業競爭力,推動區域特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
3、發展陶瓷產業是桂花實施工業強經濟的必然選擇。在桂花建設西部“陶瓷重鎮”,是發展桂花經濟,建設工業強鎮的必然要求,對培育彭州特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彭州發展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