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電子工學院

桂林電子工學院

桂林電子工學院的前身是桂林機械專科學校,始建於1960年,後更名為桂林機械工業學校、桂林無線電學校,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改建為高等院校。2000年2月,學校由信息產業部劃轉廣西壯族自治區管理。學院校園面積880多畝,校舍建築面積23.55萬平方米,環境優美宜人。學院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專科生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種形式並存的辦學格局,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現設有16個教學單位,50個本專科專業。學院面向全國招生,並招收港澳台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現在校各類學生3000餘人。學院形成了以博士、碩士為主導,以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為核心的教師隊伍,在900餘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以上學歷的占50以上。

學校簡介

桂林,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聞名於世。1960年,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桂林機械專科學校就誕生在這個美麗的城市。學校先後更名為桂林機械工業學校、桂林無線電學校和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先後隸屬於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機械電子工業部、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信息產業部。2000年管理體制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是廣西重點建設的5所高校之一。

2006年2月,教育部同意桂林電子工業學院更名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3月,學校成為信息產業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建校以來,一代又一代的桂電人自強不息、艱苦創業,學校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辦大學以來,學校教育事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單一的工科院校發展成為了一所以工為主,電子信息類學科

優勢突出,多學科交叉滲透、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目前占地面積183.28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65.48萬平方米,分為西校區、東校區和堯山校區。堯山校區規劃用地6000畝,一期工程已部分建成並已投入使用,堯山校區建成後將成為一個具有桂林山水及桂電學科特色的生態型數位化校園。學校設有17個教學單位,18個研究所,1所附屬中學。圖書館藏書139萬冊,中外文期刊3500種,中外文電子期刊15314種,美國IEL等中外文電子文獻資料庫37個。作為首批進入中國教育科研網的百所高校之一,校園網在教學、科研、管理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學校現有45個本科專業,34個碩士學位授予學科,8個工程碩士領域,1個聯合培養博士點,目前在校全日制各類學生17000餘人。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占73.5%,具有高級職稱的占33.5%,有14名教授被上海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重點高校聘為博士生導師。經過多年建設,形成了一批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結構合理、優勢互補、團結協作、勇於攻關的學術梯隊,他們中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4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8人,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廣西優秀專家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2人,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9人,“廣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資助計畫”人選9人,“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畫”人選2人,“廣西高校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人選4人,廣西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學校擁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7個信息產業部重點學科,7個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學科;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6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廣西高校重點建設研究基地,在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機械電子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已經進入國內先進行列。“十五”期間,共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51項;承擔國防科技項目84項,省部級科研基金、科技攻關項目等187項;共有43項成果獲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國防科技進步獎5項。
學校注重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教育。2003年,“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命名為“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示範基地”。2005年,《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與實踐研究》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學生在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賽事中屢創佳績。其中,2001年奪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最高獎“索尼杯”;2004年參加第三屆CCTV全國大學生機器人電視大賽排名第五;2004年獲濱州機器人大賽舞蹈機器 人比賽冠軍;2005年獲常州機器人大賽舞蹈機器人比賽最佳創意獎;2006年獲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2007年獲得第二屆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慧型汽車競賽一等獎;2007年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總決賽演講比賽一等獎、辯論賽二等獎及辯論賽最佳辯手,廣西賽區2個特等獎,4個一等獎;2007年獲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
2004年學校成為國防生培養單位。國防生在2007年廣州軍區暑期軍事考核中以總評第一,位居軍區九所國防生培養高校榜首,被軍區授予“軍事訓練先進單位”和“文化活動先進單位”。
學校注重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已與美、英、法、日、澳等國的近30所大學建立了友好關係,招收了來自美國、英國、荷蘭、波蘭、韓國、越南等國家的留學生,並與英國、愛爾蘭、法國3個國家的4所大學開展了“2+2”或“1.5+2.5”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學校將一如既往的秉承學校勤儉顯本色、創新鑄靈魂、質量如生命、人才立根本的辦學理念,發揚桂電人多年來形成的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精神,努力培養務實、創新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實現學校持續穩健的發展,為電子信息行業和區域經濟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組織機構

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通信學院計算機與控制學院設計系

管理學院外語係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電子工程學院

法律系信息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學實踐部體育部

成人教育學院套用科技學院信息科技學院

專業設定

1、信號與信息處理(信息產業部重點學科)

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研究方向有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自適應信號處理、語音信號處理、圖像信號處理、光信號處

理、通信信號處理、多媒體信息處理、智慧型信息處理等,在自適應信號處理及非電量信息傳輸與處理等領域研究跨入國內先進行列。先後承擔省部級科研基金、電子科學院預研和預研基金等大量縱向課題以及較多的橫向協作與產品研製項目,其中自適應抗噪系統、自適應濾波技術、胎兒心率測試儀等項目獲省部級獎勵。

2、計算機套用技術(信息產業部重點學科)

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主要從事計算機網路技術及套用、多媒體技術及套用、計算機輔助軟體工程、資料庫及其套用技術、數據融合與信息融合、人工智慧、企業信息管理、網路信息安全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近幾年來,承擔了國際合作項目、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項目、國防預研基金等多項研究課題,在實時嵌入式作業系統、實時資料庫可預測調度、數據融合、多媒體套用技術、網路工程、形式化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

3、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信息產業部重點學科、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在智慧型控制系統、離散事件系統、智慧型感測器及自動化儀表、數據融合、非線性系統建模與控制、智慧型機器人及控制、實時嵌入式作業系統、故障診斷等領域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優勢。承擔了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跨世紀人才基金、國防預研項目、國防預研基金、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廣西青年基金及多項橫向科研項目。其中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近十項。在國際權威刊物、國際會議及國內權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被EI、SCI、ISTP等四大檢索收錄的學術論文50餘篇。

4、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信息產業部重點學科)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形成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現代設計與製造技術、光機電工程、機電控制與自動化、產品造型設計等研究方向。該學科近年來承擔了SMT產品組裝與檢測技術研究、數控工具機及機電一體化設備的設計與製造、電子設備結構設計與加固技術、機械量智慧型儀表的研製等縱、橫向科研項目,取得了一些國內外首創或技術領先的成果。

5、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產業部重點學科、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

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主要從事自動測試匯流排與系統、虛擬儀器技術、信號處理與信息集成系統、計算機輔助測試、積體電路測試理論與技術、生物醫學電子系統、環境監測信息系統諸方面的研究。其中VXI自動測試匯流排與系統、MCM測試等研究已跨入國內先進行列。近五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90多篇,其中EI、ISTP收錄20餘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技項目等科學研究項目20餘項,其中面向可測與可靠性的EDA工程技術研究、VXI匯流排發動機參數自動測試系統、自適應抗噪電話研究等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6、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產業部重點學科)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形成了電子商務、管理信息系統、工業工程、投資與資本市場研究、價值工程與技術經濟、項目管理、金融工程與管理、企業評價理論與實務、管理倫理與管理哲學等學術研究方向,顯示出管理科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鮮明特色。近三年來,本學科教師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93篇,SCI、EI、ISTP收錄和在國家一級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著作2部;完成科研項目11項,其中獲得廣西科技進步獎2項,科技成果轉讓5項。

7、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信息產業部重點學科)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形成了超寬頻微波通信、光傳輸與光通信、電磁輻射與散射、天線理論與技術、非線性電路理論等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寬頻小型化天線、光通信的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研究處於國內先進行列,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基金等縱向科研課題及橫向協作與產品研製項目,其中寬頻小型化天線、藍綠雷射通信等項目獲省部級獎勵。

8、信息與通信工程(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在自適應信號處理、非電量信息傳輸與處理、擴頻通信、移動通信、無線接入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等研究跨入國內先進行列。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信息產業部電子科學院預研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等大量縱向課題以及較多的橫向協作項目。

9、機械電子工程(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

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形成了國內有影響的微電子組裝封裝技術、電子先進制造技術與設計理論、精密機械與微型機電系統、微電子積體電路及元器件製造技術、交通工程等研究方向。在電子組裝與封裝等多個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得過國家、原電子部和廣西區的科技進步獎五項。正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跨行業基金、國防預研基金、自治區科研基金和企事業合作的科研項目多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