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餅

格子餅

格子餅原名窩夫(en:waffle),又叫華夫、鬆餅、格子餅、壓花蛋餅,是一種烤餅。源於比利時。做法先將麵粉. 糖.香草糖 及發酵粉在碗裡攪拌勻。然後倒入油和牛奶,攪拌成糊狀。 最後加入雞蛋攪拌均勻 (雞蛋要一個一個分別加進碗裡,每加入一個至攪拌均勻在加下一個)。

由來

格子餅格子餅

格子餅原名窩夫(en:waffle),又叫華夫、鬆餅、格仔餅、壓花蛋餅,是一種烤餅。源於比利時,用專用的烤窩夫是用特製的窩夫烤盤製成的一種造型獨特的一種烤餅。烤盤上下兩面呈格子狀,一凹一凸,把麵糊倒入下方烤盤凹陷處,上面的凸狀蓋子蓋下,把麵糊壓出格子來,再放在爐火上烤制而成。
近代窩夫的前身是一種起源於中世紀的薄煎餅( wafer ),由兩塊鐵板夾住,在火上烤制而成。這種薄煎餅的名稱形成於 1377 年的英國。之後被德國,荷蘭,法國所採用。美國借鑑於荷蘭的叫法,形成了今天的窩夫( waffle ) , 而普遍認為港式的格仔餅的做法來源於美國。到了今天,窩夫流行於全世界,並在不同的地域發展出了不同做法。主要有比利時窩夫、列日窩夫、美式窩夫、英式馬鈴薯窩夫、荷蘭窩夫以及港式窩夫。 比利時窩夫又名布魯塞爾窩夫,原因是起源於比利時的這個城市,特點是餅身較厚,格子較大,吃起來口感鬆脆,常用於早餐、小吃或者甜品。

材料與做法

材料

250克糖,1袋香草糖,半袋發酵粉
250克 黃油 或是200克油 (最好是豆油或是葵花籽油),250毫升牛奶,6個雞蛋
做法:
1、先將麵粉. 糖.香草糖 及發酵粉在碗裡攪拌勻。然後倒入油和牛奶,攪拌成糊狀。 最後加入雞蛋攪拌均勻 (雞蛋要一個一個分別加進碗裡,每加入一個至攪拌均勻在加下一個)。
2、在把攪拌好的麵糊加進烤瓦夫餅的機器中, 如果沒有機器,可把麵糊放在鍋里烙。
3、等雙面成金黃色時,取出。
4、最後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在瓦夫餅上加上糖霜. 果醬. 奶油. 水果或是冰激淋。(瓦夫餅最好是趁熱吃。)

類型

糖窩夫(sugar waffle)

窩夫餅窩夫餅

軟窩夫(soft waffle)
餅乾窩夫(biscuit waffle)
水果窩夫(fruit waffle)

各地做法與吃法

比利時

比利時窩夫(belgian waffle ),又名布魯塞爾窩夫(brussels waffle),餅身較厚,格子較大。製作比利時窩夫的麵糊加入酵母、蛋白,所以較為鬆脆。常於早餐時吃,除了可配牛油、糖漿外,還可配搭草莓、藍莓、草莓、覆盆子、香蕉等水果一起吃,也可配冰淇淋,有時亦會作為甜品食用。

列日窩夫

列日窩夫(liège waffle),源自比利時東面城市列日(liège),於公元十八世紀由一名居於列日王子主教區(bishopric of liège,又稱prince-bishop of liège)的廚師所創。通常於街上小店鋪售賣,即叫即做,即買即吃,一些超級市場亦有售賣。體積較比利時窩夫小,較甜,口感亦較實,裹著的一層焦糖令這種窩夫有點小甜。大部份為原味,亦有在麵糊加入香草味或肉桂味香料的。吃時可在上面加上水果、奶油、朱古力等。

美國

美式窩夫美式窩夫(traditional waffles ),1620年由朝聖者吸取荷蘭的製法所創,美國人常作早餐食品,食用時塗上牛油,淋上糖漿,亦有其他食法(如淋上朱古力糖漿,或放水果再灑糖霜在表面)。格子較比利時窩夫小,餅身亦較薄,烤至鬆脆,一份有四、五個疊起。常作快餐食用。與比利時窩夫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美式窩夫用發粉代替酵母和蛋白。

英國

馬鈴薯窩夫(potato waffle)是一種深受英國人喜愛的冷藏食品,是一種用脫水馬鈴薯用水浸泡後,加上食油、調味料製成的鹹食,用烤麵包機、烤箱或烤架烘烤或用平底鍋煎,用作配菜或小吃,吃時可夾煎蛋或乾酪,灑上胡椒粉和鹽。不少冷藏食品公司,例如麥肯食品(mccain foods ltd.)和雀目牌(birdseye,又稱伯宰或鳥眼)均有製造這種窩夫。

香港

港式窩夫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香港人稱為“格仔餅”,通常由街頭流動小販售賣,格子較比利時窩夫小,一般呈圓形,分成四等份,麵糊以雞蛋、砂糖、麵粉及淡奶混合而成。人們通常都會在格仔餅的一面塗上牛油、花生醬、煉奶及砂糖,再對摺夾起成半圓狀。烤好的格子餅吃起來有點鬆軟,而且味甜。傳統上的港式格仔餅都是金黃色、帶有蛋香的食品。但近年來,格仔餅發展出不同的口味如朱古力口味、蜜瓜口味等,不但變化出不同口味,更帶出不同顏色的格子餅。

荷蘭

荷蘭窩夫興起於 18 或者 19 世紀的荷蘭。這種窩夫通常是成熱吃,烤好以後切成兩半,然後在裡面加入特製的糖漿,目前這種吃法在荷蘭和比利時仍然相當流行。

韓國

韓式窩夫以奶油和蜜糖為餡料,對摺起來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