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菌果

核菌果是肉質果的一種,由1至多心皮組成。 由於果實中色素的含量與種類不同,使果實所呈現的色澤也不相同。 在柿、李等果實未成熟時,由於細胞液中含有較多的單寧物質,所以有澀味。

定義

核菌果是肉質果的一種,由1至多心皮組成。
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內果皮堅硬木質化,包於種子之外,構成果核。如桃、杏、馬纓丹等的果實。核菌果(drupe)通常由單雌蕊發展而成,內含一枚種子,三層果皮性質不一,外果皮極薄,由子房表皮和表皮下幾層細胞組成;中果皮是發達的肉質食用部分;內果皮的細胞經木質化後,成為堅硬的核,包在種子外面,這種果實稱為核果,包括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及種子等部分。外果皮由單層細胞的表皮層,及皮下層的厚角組織所構成,表皮上被有大量表皮毛。中果皮肉質化,即為可食部分,由薄壁組織細胞與維管束組成,內果皮硬質化,由多層石細胞構成了果核的部分。種子包括種皮和胚兩部分。

相關資料

果實在傳粉受精後,其體積的增加比受精前大 200~300 倍。果實成熟後的形狀與大小差異,主要受遺傳基因所控制。一般果實體積增長的過程,也和營養生長相似,即開始時生長緩慢,以後逐漸加快,達到最高點時又逐漸減緩,以至停止生長。
果實生長的過程,開始時細胞數目的增多占優勢,但時間較短,接著主要為細胞的體積增大,其持續時間較長,直至成熟。從果實的表層到裡面:細胞體積的大小,也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梯度。一般果實的外表皮細胞體積最小,向里逐漸增大。如西瓜的果肉細胞,體積可增大到肉眼可見的程度,而在桃、李等果實中,體積最大的細胞是在果皮中間,然後分別向果實裡面和外邊,逐漸減少。蘋果果實中,由果心部分向外,細胞體積逐漸增大,直至離外表皮下面約0.5厘米處的細胞體積最大。
果實的發育一般是與植物的受精作用同時期發生的。通常在傳粉過程中,由於花粉管分泌出的酶,將色氨酸轉變為生長素,從而刺激子房的生長。此外,受精後的種子也能提供生長刺激素,刺激果實的生長。草莓是一種聚合果,在其肉質可食的花托上,著生有許多瘦果。如果把一側的瘦果摘除,則該側花托不能膨大,由此說明發育的瘦果可向花托提供生長刺激素;草莓花托的重量與發育瘦果的數目成正比關係,即發育瘦果越多,花托直徑越大。
在果實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除了形態與結構上的變化外,還伴隨有複雜的生理生化的變化,其中肉質類果實的變化尤為明顯。

顏色

果實色澤是果實品質鑑定的重要標記之一,其色澤與果皮中所含色素有關。主要的色素有葉綠素、類胡蘿蔔素、花青素等。由於果實中色素的含量與種類不同,使果實所呈現的色澤也不相同。通常較強的光照與充足的氧氣,有利於花青素的形成,因此在果實向陽的一面,往往著色較好。此外乙烯、B9、萘乙酸等也可促進果實的著色,而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等能使果皮保持綠色,推遲上色。因此,生產上常利用這些激素保鮮,增加果實耐貯運能力。

質地

隨著果實的成熟過程,果皮的質地逐漸由硬變軟,主要原因是果皮細胞壁中可溶性果膠增加,原果膠減少,使細胞間失去了結合力,以致細胞分散,果肉鬆軟。果肉細胞壁的成分不同,以及果肉中石細胞的多寡等都會影響果肉的硬度。溫度和乙烯萘乙酸激素和生長調節劑均能降低果實的硬度。

香氣

在果實的成熟過程中,產生一些水果香味,主要成分包括脂肪族與芳香族的酯,還有一些醛類。柑橘中有60多種香氣成分;葡萄、蘋果中達70多種。香蕉的特殊香味主要是乙酸戊酯,橘子中的香味則為檸檬醛。
糖類:果實中積累的澱粉,在成熟過程中逐漸被水解,轉變為可溶性糖,使果實變甜。果實中的主要糖類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不同果實糖的種類及含量都有不同。如葡萄含葡萄糖多;桃、柑橘以蔗糖為主;柿、蘋果等葡萄糖和果糖較多,也含有少量的蔗糖。

有機酸

在未成熟果實中含有多種有機酸,使水果具酸味。主要的有機酸有蘋果酸、檸檬酸和酒石酸等。隨著果實的成熟,一部分酸轉變成糖,有的被氧化,有的被鉀離子和鈣離子等中和,所以酸味下降。蘋果中以蘋果酸占多數,柑橘以檸檬酸為多,葡萄中則以酒石酸為主。

單寧

在柿、李等果實未成熟時,由於細胞液中含有較多的單寧物質,所以有澀味。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單寧被過氧化物酶氧化成無澀味的過氧化物,或凝集成不溶於水的膠狀物質,而使澀味消失。生產上用乙烯利處理柿子,即可脫澀轉紅。

人工控制果實的成熟

在果實成熟過程中,生理上首先出現呼吸強度降低,繼而進入一個突然升高的呼吸躍變期,接著又降下來,最後果實成熟。人們控制果實的成熟,一般利用乙烯利,誘導呼吸躍變期的到來,從而促進果實的成熟。相反,如果延長果實的貯藏期,可在貯藏處降低氧的含量,提高二氧化碳的濃度(或充氮氣)及控制一定溫度等措施,以延緩呼吸躍變期的來到。利用這種控氣法,貯藏香蕉、番茄和柿子等均已取得顯著效果。
在發育過程中果皮有保護種子的作用。當種子成熟後,則有助於種子的散布。果實和種子在成熟後散布各處,對植物種族的繁殖是極為重要的。散布的方式,各種植物有所不同,或藉助外力的作用,或利用自身的力量,各有其特殊的適應。
果實是植物界進化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當中生代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占優勢時,其種子尚沒有果皮包裹。如銀杏的種子俗稱“白果”,但它並不是果實,而是種子。到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量出現,它們的種子包藏在果皮內,這對種子是一種良好的保護結構,同時對種子的傳布也具有重要意義。果實能使種子渡過不良環境,從而使植物種族得到繁衍。這也是新生代以來被子植物在地球上占絕對優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番茄絲核菌果腐病及防治方法

症狀

症狀識別植株下部近地面熟果臍部或果肩部易染病,初呈水漬狀淡色斑,後擴展呈暗褐色略凹陷的斑塊,表面產生褐色蛛絲狀霉,即病原菌菌絲體。後期病斑中心常裂開,果實腐爛。該菌如上所述在番茄苗期可引起立枯或猝倒病,成株期染病引起莖基腐。
病原本病是由Rhizoctoniasolanjkuhn(立枯絲核菌)引起,病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該菌不產生孢子,初生菌絲無色,後為黃褐色,具隔,近直角分枝,分枝處縊縮,有一橫隔,老熟菌絲呈藕節狀(詳見立枯病)。
發生規律病菌存在於土壤中,遇有適宜溫濕度,即可侵染番茄果實,濕度大會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仔細平整土地,採取壟作或高廂深溝栽培,以利雨後及時排水。
(2)近地面果實稍轉紅即應採收。
(3)必要時可噴灑5%井岡黴素水劑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等。

黃瓜立枯絲核菌果腐病

症狀

主要為害果實,病程進展緩慢。先在瓜條上出現水浸狀凹陷斑,濕度大時病斑上有白色霉層。通常病斑多出現在生長發育中的果實上,呈濕腐狀,褐色,後期病斑開裂,果實腐爛。果實頂端的病斑數量相對較多。在乾燥環境中,病斑為褐色瘡痂狀,有不明顯的輪紋。

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採用雙高壟覆蓋地膜栽培,實行膜下澆水,雨後及時排水。及時採收植株下部接近地面的果實。保護地栽培時,加強通風排濕,降低濕度,防止葉面結露,或儘量縮短葉面結露時間。
(2)藥劑防治:必要時可噴灑5%井岡黴素水劑1 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0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