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耳光

校園耳光

校園耳光,一般指的是經常被媒體曝光的一些校園暴力事件,其中如老師打學生、學生打學生等事件。2016年1月發生在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的校園耳光事件,則指的是青年教師因職稱評定被拖延而打校長的事件。

基本信息

事件

2016年1月9日,有訊息稱,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青年教師李思涯在學院年度會議上公然毆打院長甘陽教授,自稱是因為甘陽在職稱晉升上故意拖延。中大博雅學院對此作出說明,譴責教師的暴力舉動。同時,17位博雅學院教師發表聯合聲明譴責打人者,要求校方嚴肅處理打人事件。但是,網路輿論對被打的院長卻似乎缺少應有的同情,相反,覺得打人者可能是被逼無奈,才出此下策。這種錯位和模糊的價值判斷,顯然不是網路輿論情緒化可以解釋的。是“青椒”們的艱難生存狀態,讓人們對一種明顯錯誤的行為予以了寬容和諒解。這種善意的偏心,在間接表達著輿情對於“青椒”生存狀態的不滿。

原因

校園耳光校園耳光
青椒”是對高校青年教師一種調侃性的稱謂。新聞中打人者就是一名入校工作三年的“青椒”。其實,在學歷崇拜的背景下,能夠進入高校成為“青椒”,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是成功者——他們在寒窗苦讀之後,在激烈競爭之後,終於進入高校任教。但是,無論是從個人發展還是從經濟收入看,“青椒”又無疑處於高校師資金字塔中的底層,他們不僅要面臨人生接踵而來的各種現實壓力,而且在科研方面也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這是多數“青椒”在進入高校之後,需要很長時間面對和忍受的狀態。

其中,一個最令他們頭痛的問題,就是職稱的晉升——如果拿不到課題,發表不了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就評不上職稱;即便,能夠作出自己滿意的科研成果,能不能評上職稱也不是由紙面成績說了算的。歸納一下,晉升中“青椒”們的苦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評審條件的一刀切,二是評審過程的行政化。所謂一刀切,就是必須滿足一定量的科研條件才可以參加評審,如果沒有滿足,即便自我感覺再好,學生評價和同行評價再好也基本沒用。所謂行政化,就是達到了基本條件,能不能通過也不一定,學校要根據編制進行考評,並申報職能部門備案,而主導考評的就可能是行政權力。

新聞中,“青椒”打人的理由就是職稱晉升受阻——在晉升無望,申訴無門,面臨解聘的情況下,“青椒”打人了。這是否是事實需要調查和確定,但是這種悲情的訴說卻無疑迎合了輿情對於“青椒”生存狀態和晉升之難、之苦的同情。所以,網路輿論才會在事情已經逐漸清晰的情況下,才能在打人不對的簡單是非之前,表現出了不理性的一面。與其說,他們是在同情打人的“青椒”,倒不如說,他們是在感嘆“青椒”的命運。那些身處多重壓力擠壓之下的“青椒”,的確看上去令人心痛。

應對

解決“青椒”的晉升難題,一個應該思考的角度就是,由學術共同體主導職稱評審。學術能力未必能通過量化的數據表現出來,行政權力的思維未必適用學術評價體系,這是目前職稱評審過程中突出的問題。學術共同體因為其學術性、專業性、權威性,以及共同體帶來的責任意識與自律意識,無疑能夠較好地解決目前職稱評審中存在的這些問題。

所以,在校園耳光的鬧劇面前,光澄清真相還不夠,還應該思考如何引進、構建真實的學術共同體,讓其成為評價老師教學、科研水平的主導力量。這個引進和構建學術共同體的過程,其實也是高校逐漸去行政化的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