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湯

柴胡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史載之方》卷上。具有疏風解表,滋液潤腸之功效。主治表邪未解,津液內虛,惡風發熱,頭痛目眩,咽乾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浮洪數。

基本信息

組成

柴胡、前胡、防風、杏仁(去皮尖)、羌活、茯苓、甘草、芍藥各一分,麥門冬(去心)一分,乾地黃八珠,半夏二銖。

用法

上為粗散,水一盞,蔥白一根,同煎三四錢匕,取八分,去滓,食後服,或不拘時候。

功用

疏風解表,滋液潤腸。

主治

表邪未解,津液內虛,惡風發熱,頭痛目眩,咽乾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浮洪數。

方義

方以柴胡疏透表邪,暢利氣機;生地滋陰潤腸,清熱止渴,共為君藥。防風、羌活疏風解表;杏仁利肺下氣,潤腸通便,白芍養血潤腸,麥冬清熱生津止渴,均為臣藥。佐以前胡宣散表邪,利肺下氣,茯苓健脾,半夏和中,蔥白解表,甘草為使,益氣和中調藥。全方配伍,表里雙解,邪正兼顧,使表解里和,胃腸得潤,大便自通。

運用

本方主治證為表邪未解,邪氣入里,化熱傷津,腸道失潤者。

加減化裁

若里熱盛者,可去茯苓、半夏,加大黃、玄參等;氣滯脹滿者,加枳實、厚朴、檳榔等藥。

附註

附方1:柴胡湯

組成 柴胡四兩,白朮、芍藥(一方作紫蕤)、甘草各二兩,蓯蓉一兩,芎(艹窮)二兩,麥門冬二兩,乾地黃五兩,大棗三十枚,生薑六兩。

主治 曾傷六月胎者。

出處 《千金》卷二

附方2:柴胡湯

組成 柴胡八兩,桃仁五十枚,當歸、黃耆,芍藥各三兩,生薑八兩,吳茱萸二升。

主治 產後往來寒熱,惡露不盡。

出處 《千金》卷三

附方3:柴胡湯

組成 柴胡三兩,枳實三兩(炙)、栝樓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仁三兩,茵陳三兩,龍膽二兩,大黃三兩(切)。

主治 天行五六日,壯熱,骨煩疼,兼兩脅連心肋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恐變發黃者。

出處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錄》

附方4:柴胡湯

組成 知母二兩,生薑三兩,萎蕤三兩,柴胡八兩,大黃三兩,黃芩二兩,甘草一兩(炙),人參一兩,半夏二兩(洗),桑螵蛸七枚(炙)。

主治 傷寒八九日,腹滿,外內有熱,心煩不安。

出處 《醫心方》卷十四引《古今錄驗》

附方5:柴胡湯

組成 柴胡(去苗),射干,防葵(去蘆)、牡丹皮、大黃(皂莢水二鍾煮乾),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紫菀(去土),葶藶子(隔紙炒)、紫蘇子各二兩。

主治 肺壅熱,上膈昏滯,頭面及鼻內生瘡,精神不爽,胸中煩渴。

出處 《普濟方》卷二十氣飲《護命》

附方6:柴胡湯

組成 柴胡(去苗)、葛根(銼)、棗肉(焙)、甘草(炙)、檳榔(銼)、常山、烏梅(去核,焙)、草豆蔻(去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各四兩。

主治 脾瘧,寒多熱少,有汗,頭目昏暗,背胛拘急,或胸膈痞悶,嘔逆咳嗽,心腹脹痛,面黃肌瘦,肢節疼倦。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附方7:柴胡湯

組成 柴胡(去苗)、茵陳蒿各一兩,升麻、龍膽各三分。

主治 黃疸、通身並黃。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六十

附方8:柴胡湯

組成 柴胡(去苗)一兩,枳殼(去瓤,麩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煙盡)各三分,黃連(去須)半兩。

主治 腎虛,牙齒齦腫,膈上熱。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二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