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府

柴府

柴府古建築群,位於山東[地理區域]省聊城市高唐縣城內魚邱湖東北湖畔,始建於宋神宗元豐年間,為後周世宗柴榮之5世孫柴榮皇城私宅。柴府共有三部分組成:東院為住宅,分前後兩院;前院大廳,面闊五間為客廳,後院為寢舍,面闊五間,飛檐挑角,古色古香;西院為戲樓,面闊三間,左右各有一耳室;西面臨湖為花園。充分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獨特風格。1999年柴府被聊城市政府批准為市級重點名勝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柴府柴府
柴府建在與湖東岸只有丈水相隔的一個長橢圓形的小島上,只有島東端這一小橋與湖岸相連線。過了小橋,便登上了陳橋禪讓帝位的後周皇帝柴世宗的子孫柴皇城的地盤。趙匡胤為報柴氏讓權之恩,敕賜柴氏誓書鐵券,使柴氏家族居有特殊地位,享有特別權利,受到特有保護。因柴氏家族確係後周皇帝嫡派子孫,故柴氏家人常言:“我們也是龍子龍孫。”
柴府柴府
柴氏家族原籍本不在高唐,而在滄州橫海郡。據傳,當年柴皇城隨帝狩獵,來到高唐,見良田沃野一望無垠,黎民百姓忠厚勤勞,無匪無盜環境安寧,意欲留居,便奏明聖上,獲封后柴皇城便留居高唐。在東城牆根探入城圈內的這處高地上開始營造柴府。經細緻規劃,精心施工,一處華麗的古典宅院便建成了。只見院落主次分布合理,房舍亭台設計有序,式樣色調古樸典雅。斗拱重檐,龍頭獸仗。朱甍碧瓦,掩映九級高堂;雕粱畫棟,分界百間華閣。樹木花卉錯落有致,小橋流水曲徑繞幽、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真乃前代帝王家,當朝勛戚第,儼然是一處標準的宋朝時期的皇式花園官邸。柴氏成了高唐這個小縣城中的首個皇家貴族,柴府也便成了高唐縣最華麗的宮廷建築。

隨著柴氏家族的沒落,其府第也圮壞漸重。天常日久,風蝕雨剝,九百餘年後,後周皇帝的血脈嫡傳子孫們已混同在縣城內東街平房茅舍里的百姓中。威嚴的柴府成了斷垣殘壁,瓦礪一堆。其宅基逐漸被附近居民侵占,建為宅舍。容有住戶三十餘家,曾屬原人民公社東街大隊第六生產小隊,後改稱東街村第六生產小組。

1958年引黃河水入城圈,此處高地成了半島。1988年,為復建柴府花園此處居民全部搬遷。由縣政府聘請國家一級古建築師夏祖設計曲阜古園林建築工程公司承建,電業局投資450萬元人民幣,當年7月16日開工,於1999年5月31日竣工,挖湖開河,將這一半島從湖東岸割下,形成四面環水東大西小的橢圓形小島子,面積為11.8畝,於島上重建了這柴氏宅第。

建築風格

柴府柴府
柴府共有三部分組成。東院為住宅,分前後兩院;前院大廳,面闊五間為客廳,後院為寢舍,面闊五間,飛檐挑角,古色古香;西院為戲樓,面闊三間,左右各有一耳室;西面臨湖為花園。充分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獨特風格。

其一,和中國一般古建築一樣,為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屋檐的重量通過粱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作用。這種結構使建築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要求。還有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由斗形木塊和弓形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即有支承荷載梁架之作用,又有裝飾之效果,美觀大方,氣勢雄偉。

其二,府邸內有若干單座建築,以圍牆、迴廊、亭軒、水池將一個個庭院,前後串聯,形成了層層深入的空間組成。這是中國封建“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的產物。

其三,柴府建築即有極富裝飾性的房頂,又配以豐富多彩的色彩。主要建築屋頂裝飾有十字形、丁字形兩種,其結構以“懸山頂”為主。兩邊的建築結構則為“硬山頂”。建築物上塗漆及彩畫多用紅、綠、黃、藍色,即使在冬季也有生機之感。

其四,柴府做為仿宋建築,屋頂的雕塑物簡潔明快,門窗等雕刻較少。

史料記載

柴府柴府
據《高唐縣誌》記載,柴府始建於宋神宗元豐年間,為後周世宗柴榮之5世孫柴榮皇城私宅,後毀於兵燹匪患。

明弘治十四年(1501),驛丞張廷威重建,為高唐的驛館,稱“魚邱驛館”。時有正廳和後廳各5間,東廂房7間,東西馬房各10間,儀廳3間,鼓樓1座,東有馬神廟3間。驛館有遞馬60匹,馬夫30名,抄牌2名,可見當時驛館之規模。

嘉慶五年(1800)、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駐蹕於此。

柴府重建

柴府柴府
1999年在柴府原址重建,四面湖水環抱,花園式建築,前門、中廳、後寢、迴廊均為宋代建築風格。整個建築面積為938.48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西辟花園,東為柴府。

柴府為二進院,步入津池即為主廳,主廳面闊5間,歇山式,灰瓦頂,吻獸相配,宋式彩繪相宜,飛檐排角,古色古香。院東西建有迴廊、亭、軒、水池。後院為後寢殿,面闊5間,歇山式,東西廂房各3間。

西為單體院落,有角門與東院相通。步入朱紅大門,迎面為仿古戲樓,面闊3間,宋代歇山式建築,兩側耳室各1間。此院是戲劇愛好者活動的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