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條鄉

柳條鄉

柳條鄉位於雙遼市東南40公里東遼河下游。南隔東遼河,與梨樹縣劉家館子鎮相望,北與臥虎、雙山兩鎮接壤,東與新立鄉、國營雙遼農場毗鄰,西與紅旗鎮、東明鄉相連。

基本信息

柳條鄉柳條鄉
柳條(“柳條”蒙語為“烏拉乾土”)鄉位於雙遼市東南40公里東遼河下游。南隔東遼河,與梨樹縣劉家館子鎮相望,北與臥虎、雙山兩鎮接壤,東與新立鄉、國營雙遼農場毗鄰,西與紅旗鎮、東明鄉相連。鄉政府設在紅石村(原名烏蘭屯,蒙語意為“紅色石頭”)。

清朝時,柳條鄉為奉天昌圖府管轄。光緒七年(1881年),鄭家屯設分防主薄,隸屬於奉天昌圖府康平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雙山設安墾局,1913年,設立雙山縣,當時柳條鄉是兩個村,即風包坨子村和小白村。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柳條鄉由偽滿雙山縣管轄。1940年雙山、遼源合併為雙遼市後,柳條鄉仍為風包坨子村和小白村。1945年光復後,國民黨設豐寶村公所,歸雙山區管轄。1947年雙遼解放,柳條鄉劃為雙遼市第四行政區管轄,下有20個行政村。1956年撤區劃三個小鄉,即柳條鄉、通德鄉、公安鄉。1958年9月,雙山人民公社成立,柳條鄉改名為豐巨管理區。1961年,柳條鄉由雙山公社劃出,成立柳條人民公社。1983年,改柳條人民公社為柳條鄉,生產大隊隨即改為村。全鄉轄15個行政村、72個自然屯。

柳條鄉有史以來,就有漢、蒙古、回、朝鮮、滿5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息。1995年末統計,全鄉人口15738人,其中漢族15603人,蒙古族84人,回族2人,滿族45人,朝鮮族4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左右。

柳條鄉地處東遼河下游,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境內土質分為3類:東遼河岸邊的5個村為黑鈣土、黑粘土;中部5個村為鹽鹼土;北部5個村為沙質土

柳條鄉南北長17.5公里,東西寬12公里,總幅員面積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6612公頃,林地面積1600公頃。東遼河在境內流程達7.5公里,流經5個村。

1979年,柳條鄉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80年代初期全鄉糧食產量僅為20萬噸左右,人均收入600元左右。1995年糧食產量一躍上升到近30萬噸,人均收入達1500元。

柳條鄉重視植樹造林工作林業生產發展速度很快。到1995年,全鄉累計造林1600公頃,其中封山固沙林1000公頃,植方田林網148個,防風林帶210條。農民各家各戶的房前屋後都植上了楊樹。各村、屯都在公路兩側、街道兩旁植有風景樹。

1978年,柳條鄉成立畜牧冷凍配種站,對馬、牛品種進行改良,有力地失去了全鄉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到1995年,全鄉養牛3000頭,飼養10頭以上戶達30戶;養羊2000隻,100隻以上的4戶;養豬3.5萬頭,10頭以上的20戶;養禽11.8萬隻;養兔5000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柳條鄉先後開辦了磚廠、飼料廠、魚蝦餌料廠、釀酒廠、建材加工廠等鄉辦工業。各村先後辦起了制磚廠、釀酒廠、塗料廠、榨油廠等村辦企業。

全鄉有國小14所,在校生1261人,中學3所,在校生874人。

沈明、長通兩條柏油公路和鄭新公路在該鄉境內通過,交通比較方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