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靜采夫,Г.М.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蘇聯人民藝術家、教授。1905年3月22日生於基輔,1973年5月11日卒於列寧格勒。曾就學於彼得堡,1921年與Л.З.塔拉烏別爾格和С.И.尤特凱維奇共同組織奇異演員養成所。他早期拍攝的影片均與特拉烏別爾格合作。主要影片有:《十月姑娘的奇蹟》(1924)、《外套》(1926)、《鬼輪》(1926)、《大事業同盟》(1927)等。他早期作品的特點是運用插科打諢的表現手法,在電影表現方面進行實驗。自1929年拍《新巴比倫》一片起,轉向社會題材

柯靜采夫,Г.М.

正文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蘇聯人民藝術家、教授。1905年3月22日生於基輔,1973年5月11日卒於列寧格勒。曾就學於彼得堡,1921年與Л.З.塔拉烏別爾格С.И.尤特凱維奇共同組織奇異演員養成所。他早期拍攝的影片均與特拉烏別爾格合作。主要影片有:《十月姑娘的奇蹟》(1924)、《外套》(1926)、《鬼輪》(1926)、《大事業同盟》(1927)等。他早期作品的特點是運用插科打諢的表現手法,在電影表現方面進行實驗。自1929年拍《新巴比倫》一片起,轉向社會題材。1931年,他拍的第一部有聲片《一個女性》是向現實主義藝術的轉變。標誌他的巨大成就的作品是與И.З.塔拉烏別爾格合作表現馬克辛的三部曲:《馬克辛的青年時代》(1935)、《馬克辛的歸來》(1937)、《革命搖籃維堡區》(1939),在這 3部影片中,他以成熟的導演技巧塑造了一個具有信服力的、革命時代俄羅斯工人的典型人物馬克辛。這些影片充滿革命的浪漫主義,展示了俄羅斯人民的性格。他後來拍了幾部較成功的傳紀片:《皮羅果夫》(1947)、《別林斯基》(1951)。50年代以後,改編外國經典文學作品成為他創作的主要領域。比較重要的作品有:《堂吉訶德》(1957)、《哈姆雷特》(1964)、《李爾王》(1971)。其特點是深入挖掘人道主義、與仇恨人類的思想進行鬥爭。他還曾在舞台上導演過《李爾王》、《奧賽羅》、《哈姆雷特》等名劇,他曾在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任教多年。撰寫過大量理論著作。重要的有:《悲劇的空間》、《藍色銀幕》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