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布孜

柯布孜

柯布孜,是哈薩克族弓拉弦鳴樂器。漢文又譯作霍布茲、霍布斯、柯布孜等。歷史久遠,構造古樸,音色柔美,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壘哈薩克自治縣、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和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等地。

簡介

(圖)柯布孜柯布孜

柯布孜,是哈薩克族諸多樂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屬弓拉弦鳴樂器,其琴身是木製的,由琴箱、弦軸和弓子三部分組成。琴身全長為60-70厘米,音箱上寬15厘米,下寬10厘米,長24厘米。音箱腹面張開,背面下部蒙有駱駝羔皮羊皮。上張兩根或三根用馬尾或牛筋、駱駝筋製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樹膠擦拭。琴桿筆直並裝有指板,整個琴的上端向里彎曲,琴腹呈大勺形。演奏時,兩膝夾琴,一手按弦,一手用尾弓拉奏。其形狀區別於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使用的樂器,酷似天空展翅飛翔的白天鵝。

柯布孜主要有克勒庫布孜、三弦庫布孜、四弦庫布孜、尚庫布孜等。其中,克勒庫布孜是哈薩克族人最早發明並使用的一種古老樂器。琴體呈弓狀,只設有一條馬尾弦,琴頸也無指板。由於牧民們製作時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往往琴的式樣和規格尺寸很不一致。這種最原始的拉弦樂器,目前在哈薩克的邊遠山區仍能見到。

歷史

(圖)柯布孜的製作柯布孜的製作

據民間藝人相傳:遠在古代,柯布孜與宗教有著密切關係,它是哈薩克族巫師給人們占卜和治病必用的樂器。巫師在哈薩克族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他不是萬能的,而是由天神來主宰一切。巫師在請神過程中,要先用柯布孜演奏神靈愛聽的曲調,神靈才下凡附於巫師之身,並借巫師之口回答各種問卜。庫布孜成了巫師與神靈溝通的工具,巫師演奏庫布孜的技巧越高、曲調越動聽,神靈出現的就越早,庫布孜也就成了巫師必須學好的一種技藝。每逢哈薩克族的節日或喜慶之時,巫師就演奏民間樂曲助興,它又是民眾娛樂的樂器。雖然文獻史籍不載其產生年代,但從古代哈薩克族人民與蒙古族、柯爾克孜族人民睦鄰而居,柯布孜與蒙古族彈弦樂器托甫秀爾柯爾克孜族拉弦樂器克亞克形制相似、淵源密切來看,也可見其歷史的悠久。

最早的柯布孜,又稱克勒庫布孜,是一種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的最古老的拉弦樂器,琴體呈弓狀,只設有一條馬尾弦,琴頸也無指板。由於牧民們製作時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往往琴的式樣和規格尺寸很不一致。這種最原始的拉弦樂器,目前在哈薩克的邊遠山區仍能見到。後來在克勒庫布孜的基礎上,增加弦軸(左右各一)、琴弦和指板,製成了兩弦的庫布孜,仍採用馬尾弦或牛筋弦,它與今日柯爾克孜族拉弦樂器克亞克十分相似。

結構

傳統的柯布孜,琴體用一整塊木料挖制而成,全長60厘米~65厘米(圖)。共鳴箱外觀呈羹匙形,上大下小,箱長27厘米~29厘米,上半部為敞開式外露、不蒙皮膜或木製面板,下半部蒙有駱駝羔皮或羊皮。琴頭無飾,下設弦槽和弦枕,兩側設有三個弦軸(左一右二)。琴頸細而長,正面不設品位。皮膜上置有琴馬,張三條駱駝筋弦。

收藏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陳列著一支來自哈薩克族民間的柯布孜。琴體採用一整塊桑木製成,全長63厘米,在其木料下部挖出腹腔,共鳴箱上部呈半圓形,下部為半筒形,琴箱長28.5厘米、上寬15厘米、下寬10厘米、上厚8厘米、下厚5.5厘米,中、下部蒙以羊皮為面,上部露空。琴頭呈半弧形彎曲,中間開長方形弦槽,兩側置三軸。弦軸梨木製,為小提琴弦鈕式,軸長6厘米。皮面置木製琴馬,張三條絲弦。琴弓的弓桿木製,拴以馬尾為弓毛,與小提琴弓相似。1959年,音樂研究所著名民族音樂學家簡其華先 生赴新疆調查採風時,將此琴由北疆購得帶回。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有一支中音柯布孜。琴體核桃木製成,全長75厘米。琴箱背板用六塊木板條拼粘而成,下半部蒙以羊皮為面,上半部蒙以魚鱗松薄板,琴箱長34厘米、上寬19.5厘米、下寬10厘米、上厚7.5厘米、下厚5厘米,面板上刻有兩個對稱的樂徽(西洋彈 弦樂器里拉)和桃形圖案,沿圖像線條鑽有小孔為音窗。琴頭似小提琴頭,頂端呈螺鏇形,下開弦槽,兩側設三軸(左一右二)。弦軸梨木製,提琴弦鈕形,軸長7厘米,弦槽下方設有弦枕。琴頸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皮面上方置木製琴馬,馬長2厘米、馬高3厘米,下方設有木制縛弦,其形與小提琴弦總相同,下繫於琴底尾柱。張三條絲弦。琴弓為木製弓桿,張馬尾弓毛,弓長74厘米,弓尾置金屬螺鏇,弓毛張度可調。此琴制於1964年,選料細緻,工藝精良,面板四周鑲嵌黑白相間骨制飾緣和淡黃色金屬繩紋,通體髹橙黃色漆,木紋清晰,外表美觀。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

演奏方法

演奏時採用坐姿,兩腿平放,用兩膝夾住琴箱下部;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尖至第一關節處的外側,由內向外抵弦按音,難度較大;右手執馬尾弓粘松香在弦外拉奏。定弦為g、a、d1,音域g—g2,有兩個八度。音色柔和優美。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歌、舞蹈伴奏。

改革

改革柯布孜,是哈薩克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20世紀60年代以來,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工團音樂家阿力別克不斷改革庫布孜,琴箱上半部改為蒙以松木面板,下半部蒙以蟒皮或羊皮,增加指板,琴弦增至四條,使用絲弦或鋼絲弦,並製成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系列庫布孜。定弦分別與各種提琴相同。高音庫布孜,全長60厘米,琴箱長24厘米、上寬15厘米、下寬10厘米,定弦為g、d1、a1、e2,音域g—e3;中音庫布孜定弦為c、g、d1、a1,音域c—c3。

演奏時,琴箱下部夾於兩膝間,運弓方法與大提琴相同。高音、中音庫布孜經常用於獨奏或為民歌演唱伴奏,奏者多自拉自唱。演奏樂曲多為民歌曲調,較著名的有《阿勒泰》、《黑走馬》等。這種改革庫布孜,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拉弦樂器,已用於哈薩克民族樂隊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