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鐘隆

林鐘隆

林鐘隆,台灣作家。筆名林外,台灣省桃園縣人, 1930 年生。台北師範學校普通科畢業,通過教師檢定考試及高考,歷任國小、國中及高中老師,並曾創辦主編《月光光》童詩雜誌, 1980 年由中壢高中退休後,即專事寫作。曾獲第一屆布穀鳥兒童詩獎,中國時報最佳童書獎。著有詩集《戒指》、《山》及散文、小說、兒童文學數十種。

基本信息

簡介

林鐘隆,筆名林外,台灣省桃園縣人, 1930 年生。台北師範學校普通科畢業,通過教師檢定考試及高考,歷任國小、國中及高中老師,並曾創辦主編《月光光》童詩雜誌, 1980 年由中壢高中退休後,即專事寫作。曾獲第一屆布穀鳥兒童詩獎,中國時報最佳童書獎。著有詩集《戒指》、《山》及散文、小說、兒童文學數十種。

成就

台灣現代童話創作是從改寫和翻譯的探索期,逐步走向開發創作途徑的,林鐘隆在台灣現代童話發展四十多年的歷史中,處於童話創作“開路先鋒”的地位。他從1966年自費印行第一本童話集《醜小鴨看家》起,至1999年出版童話集《水底的學校》,共有十三本九十三篇童話作品面世。林鐘隆是台灣地區一位資深的童話作家,他除了有充沛的創作力之外,更是少數有自己獨特創見的童話作家。林鐘隆曾多次在公私立機關舉辦的各種兒童文學研究會上發表講演、在各種兒童文學評審活動中發表感言、在各種國際兒童文學研究會上發表自己的論點、在各種期刊論文中闡述自己對兒童文學的見解和理念,逐漸勾勒出自己追求真、善、美的文學內容特性和深入淺出的創作理念。

創作理念

林鐘隆創作的具有台灣本土性內容的現代童話作品,以童話中的趣味和幻想為骨幹,以有趣的語言、生動活潑的人物刻畫技巧為血肉,在童話中注入了鮮活的文學質素和生命力,讓台灣的童話“活”了起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的房瑞美在《林鐘隆的童話作品與創作理念探討》一文中把林鐘隆的創作理念概括為四點:一是追求真善美的文學性特徵;二是重視幻想性和趣味性;三是感動的特質;四是生動活潑的人物刻畫技巧。應該是比較中肯的評價。[1]經過四十年的蛻變,林鐘隆的童話作品仍然歷久彌新,深深打動著孩子們的心,吸引著兒童的目光。他所憑藉的就是“真心”、“真情”、“真愛”與對兒童文學的執著,“文如其人、表里一致”應該是對林鐘隆其人與童話作品的最佳註腳。

童話觀

林鐘隆年輕時曾經以安徒生第二自我期許,這個期許源於他師範學校畢業後的“就業訓練”:

當我踏出師範學校的大門那個暑假,在台北女子師範學校接受為期兩個星期的“就業訓練”時,教育廳副廳長謝東閔先生曾來演說。他勉勵我們,要立志作中國的安徒生。那時候,以及以後,我都常常想要做中國的安徒生。我始終認為,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人生目標。

在台灣還沒有人自創童話的時代,能夠對自己的創作有如此之高水準要求的人更不多見,林鐘隆正是秉承這一理念,追求著自己作品的精度和純度,他在《這是一個值得認真去做的工作》這篇文章中,清楚地闡明了自己創作童話的動機和態度:

童話是小玩藝兒?至少在我寫作童話的時候,不曾這樣想過。有人把寫文章看作“雕蟲小技”,而童話更是小技中的“小”技,不屑為之;但我卻不曾輕視過它。……我之寫童話,也是認真的工作,絕不是兒戲。老實說:我寫小說時我希望我的小說能使我成為小說作家;我寫散文時我希望我的散文能使我成為散文作家;我創作童話時,也希望我的童話,能在童話界豎立起作家的地位,我就是這樣狂妄的。

在台灣兒童文學界只有安徒生、格林等翻譯童話的年代,林鐘隆率先創作了適合台灣本土兒童閱讀的童話作品,林鐘隆說:“兒童絕對不能沒有自己人創作的童話,不能只沉浸在外國的童話故事中,也不能只沉迷於中國的故事裡,就像山野長的草木,不能只仰賴工廠製造的化學肥料,最重要的是紮根在泥土中的養分”。[4]他以嚴肅而認真的態度對待童話創作,以認真負責的態度籌劃著名台灣童話的未來,儘管當時創作童話的作家太少,購買童話作品的人數還不足,林鐘隆始終秉承著做什麼就要象什麼的態度,創作出一篇篇美麗動人的童話作品。

林鐘隆童話創作的理念,主要散文於他編輯的《月光光》和《台灣兒童文學季刊》兩種期刊中,一些的報章雜誌和兒童文學論述集中,也有部分篇章,林鐘隆曾強調創作和生活經驗的聯繫,他說過:

寫作的人,在寫作的時候,他雖然可以不顧流派理論的束縛,而儘管隨自己的意願去創作,但是他的“意願”,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他的意願其實也是基於本身工作的了解,以及對要呈現工作成果的對象的認識而來的。

林鐘隆的童話作品之所以契合兒童的心靈,之所以能打動兒童的情感,正是因為他的創作靈感的來源就是他教學的對象兒童本身。林鐘隆認為一個童話作家,作品成功的決定性條件就是必須對兒童文學的對象“兒童”有所了解。他說:“了解愈多、愈深、愈能打動兒童的心;愛心不僅是動力之源,更是成就境界的原動力。” “我想,這愛心——對兒童的愛——是產生童話的本源,每一篇童話,都該是出於對兒童的愛心。”

童話的“教育觀”

林鐘隆認為,無論何種樣式的兒童文學作品,都必須具有文學性,“兒童文學的價值,首要在文學的價值。”[8]可見,作為一個童話作家,林鐘隆童話創作的出發點就是作品的文學價值,他所謂的文學性是指作品中真善美的文學性特徵,通過趣味性、幻想性的手法,創作出“適合兒童心理的,以幻想構成的,富有文學趣味的,含有教育作用的優美故事”,[9]在這裡,林鐘隆也非常強調了“含有教育作用的”這一理念,這在林鐘隆的童話創作中是一個突出的特點,也是以林鐘隆為代表的台灣早期童話作家注重作品“教育性”的一個體現。

但是,林鐘隆並不主張通過作品刻意向兒童“灌輸”什麼教育意義,他主張以愛孩子的立場出發,培養兒童善良完美的人格,他說:“文學的價值並不在“教育兒童”而是提供兒童“人生的、社會的、世界的、人類的”反省和憧憬。如果能使兒童,在閱讀後,心中產生社會的,對人生的省思,對人生、社會產生某種憧憬,則已達成好兒童的一個條件。”[10]林鐘隆曾說:

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懷著偉大的抱負,舉著崇高的理想,想要“培養”兒童在心靈方面的成長,如同執行神聖的使命似地,把自我要求,帶著強迫力,要求兒童接受,“灌輸”似地,想注入兒童心裡去,迫切地想把自己的了解,推銷給孩子們,因而忘了“有趣”與“喜愛”的糖衣或潤滑劑。在技巧上,遠離了“文學”,扮演著“教育”的角色。這不能不說是“熱誠有餘”而不擇手段的毛病。

這種“教訓主義”的童話,是成人一廂情願的希望兒童藉助兒童文學作品得到某種啟發,但是兒童不一定就能夠感受得到。林鐘隆對於一個好的兒童文學工作者,也有他自己獨到的看法:

寫出給他們快樂、歡喜、喜悅的東西,便是稱職,千萬不要妄圖利用作品去教育他們。他認為文學就是文學,至於教育,那是教育的事。

對於後現代作家強調酷、炫、斃的新穎題材,突出兒童文學的娛樂性功能的做法,林鐘隆是非常不情願看到的,他在《兒童文學的意義和價值》一文中說:

如果迎合的用意和目的,是為了“討好”兒童,是降低“自我”的水準,甚至為了“討好”只求獲得更多的讀者,只想讓兒童,不必花很多的心思,那是真正的迎合,這種作者會改變內容,扭曲內容。

童話的特質

林鐘隆引用石井桃子《兒童與文學》的觀點來強調文學創作中要把握好“真”的尺度:

一定要“寫得如在眼前一般具體”,“要寫得眼睛所能看到那樣具體。”……第二點是要以兒童的感情來寫,不要以成人的感情來寫作。這也是很正確的看法。因為兒童文學的主要讀者是兒童,兒童的感情與成人不會完全相同.

林鐘隆所謂的真,是指用兒童能理解的意象、語言和動作,剝離掉抽象的語言概念,用真情實感去感動兒童的心靈。林鐘隆的童話創作中最能把握“真”這一文學特性,可能就源於他個性中的率真、他曾說:

“我想我這一份天真,就是我寫童話的本錢。在寫童話時,我的思想,就像孩子一樣天真,我的角色、思維、作為,才有辦法真正成為天真的“孩子”,而不是小大人。”[13]

林鐘隆創作的作品,無論是長篇童話《蠻牛傳奇》(1970)、《毛哥兒和季先生》,還是短篇童話《養鴨的孩子》(1966)、《醜小鴨看家》(1966),直到他的近作《水底學校》(1999),描述的都是台灣早期農業社會中的生活場景,正因為他種過茶、養過牛、犁過田、餵過雞、鴨、鵝,飼養過家禽和動物,這些真實有趣的經歷就成了他童話故事中的情節,這些活潑動人的小動物已就成了他童話作品中的主人翁。

林鐘隆的童話創作,非常注重追求童話善與美的特質,他說:“讓孩子們具有美麗的心靈,美麗的眼光,去看美麗的景物,去做美麗的事,去過美麗的生活,在美麗中快活地生長,這就是我在寫這些文章時,心中所想望的。” ②在《美麗的鴨子》這篇童話中,作者開篇寫景:“水,清澈如鏡,青碧如海。水裡映著山、樹林的倒影。青綠的山坡上有毛色潔白的兔子在跳躍,樹林裡有渾身斑點的花鹿在奔跑。”這分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而作者那美麗的童話故事也就在這富於意境美的開篇中開始演繹。作者講述一隻美麗的小鴨子突然患了“小兒麻痹症”,不能走路。鴨媽媽非但沒有嫌棄她,反而更耐心細緻、循循善誘地鼓勵小鴨,用母愛的力量支撐起小鴨飛行的翅膀,結果使小鴨令人羨慕地翱翔天空。美麗的童話故事就在這富於人情美的敘述中得到升華。作品並沒有著意去刻畫形象,但字裡行間浸潤著的母愛的潤物無聲與崇高偉大,給人以感動和力量,善良慈愛的“鴨媽媽”等童話形象的塑造也就在作者這不經意的刻畫中得以實現。

藝術特點

傅林統在《兒童文學的認識與鑑賞》這本書中,對創作童話有以下的論述:

“創作童話”的起源可追溯到貝洛的時代,可是一般人都認為安徒生是使“創作童話”綻放花朵的第一人。什麼是“創作童話”呢?我們可以說:“作家從心靈中發揮高度的感性,為兒童而寫的,富於詩意的故事。”

林鐘隆是台灣現代創作童話的奠基者和開路人,林鐘隆的童話創作,比較重視童話的幻想性與趣味性。林鐘隆的童話源於自己的心靈深處和生活經驗,是有血有淚的作品;他的童話的文學生命則來自於作品本身的幻想性和趣味性,是生動感人的作品。他的童話作品無論是題材的選擇,或者是主題的發揮,都充滿著豐富的想像力。林鐘隆的童話根植於台灣本土,屬於台灣地區創作的“現代童話”。其作品充滿創意的想像性和趣味性,為六、七十年代台灣的童話創作注入自創童話的強心劑。

幻想性理念 林鐘隆在創作童話上,無論是題材的選擇或是主題的發揮,都是充滿著想像力。在《童話的認識和創作》一文中,他曾說:

幻想性理念

童話的趣味,完全不在實感,而是在超現實這一點上,如果實感很強,多半趣味就很低了。因此我想:神奇的想像是童話的生命。

林鐘隆在童話的創作上,非常重視想像力的抒寫,因為想像力的發揮正是“創作”的源泉。但是,在林鐘隆的童話作品當中,他的幻想並不是天馬行空、無邊無際的任意創作,他堅持的創作理念,頗有忠於物性(動、植物)的特色。

李麗/鹿霞在《科學童話研究》一書中,以六篇同題科學童話作品進行比較,馮輝岳在《小蝌蚪找媽媽》賞析文章中說:“六篇中,最忠於‘物性’的要算林鐘隆了。在自然界裡蝌蚪出生後是沒有媽媽照顧的。所謂的母愛在於蛙中可能不存在,依林鐘隆的想法,以小蝌蚪找媽媽為題材的童話,當然都不合科學性的邏輯,故下筆時首先考慮到這一點,才特別塑造一隻不平凡的青蛙當主角……。”馮輝岳認為林鐘隆的創作《小蝌蚪找媽媽》是同類型作品中最忠於物性的科學童話作品。雖然他的創作童話作品有忠於物性的創作理念,但是並不影響他作品中的幻想性。林鐘隆這篇《小蝌蚪找媽媽》童話,同樣被列為台灣地區同類型作品中最活潑而具有文學價值的一篇。

趣味性理念 張彥勛說:“一篇理想的童話,除了要具有一般故事的趣味之外,應該先要有一個健康的題材,以美好的事物或正確的思想和智識為基礎,然後配合豐富的想像,透過文學技巧,以描述一個富有教育意味而適於兒童閱讀的故事。林鐘隆的童話,就是符合了這種條件”。林鐘隆自己也說明了對於兒童文學趣味性的看法:

趣味性理念

兒童文學,若兒童不願接近,接近了,不肯投入,或投入之後,很快厭棄,文學本質再高,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因此不論怎樣的內涵,都必須能有吸引兒童的趣味才行,沒有趣味的讀物,兒童是不會去讀的。

趣味性是童話創作的必要條件。但是如何表達趣味性,林鐘隆卻有自己的理念。他認為創造趣味性並不困難,困難的地方是如何將深奧、深刻的東西藉助作品內容與形式技巧的發揮,寫出讓兒童喜歡親近、願意閱讀、富有趣味的童話作品,才是最困難的境界。他說:

“要製造有趣固然簡單,浮淺的題材,要製造趣味也不難,難是難在有深度、深奧、深刻的東西,要寫到使兒童讀者讀來愉快,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這很不容易的事,正是我們要追求的——兒童文學的最高境界——登峰造極之境。”

林鐘隆在童話的創作上,認為創作童話中的趣味性是童話中的最高境界。他寫的童話作品,絕對不是以“低俗、搞笑”等完全娛樂性為主。他總是運用語言、動作、人物刻畫技巧,將趣味性、幻想性融入童話中,寫出兒童富有想像趣味、對兒童有幫助的童話作品。

感動的特質 林鐘隆曾在亞洲兒童大會上述說他的創作理念:“兒童文學創作若有主義,那絕不是教訓主義、快樂主義,應該是感動主義。他說,大大小小的感動中,正可以帶給小讀者們很多東西。”林鐘隆身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在他的創作理念中,就是希望為島內的兒童建立起感動的橋樑。唯有能感動現代兒童的童話作品,才算成功的兒童文學作品,才有文學永恆的生命力。

感動的特質

林鐘隆在《這是一個值得做的工作》的文章中提到:

用這愛的眼神,便會發覺許多童話的題材或靈感,也才會產生寫童話的必要。而同時,這愛心要注入童話中,使這愛的氣息,時時、處處在文學中搏動。

這段話已經很清楚的說明林鐘隆許多童話創作的靈感就是得自於觀察、關懷兒童的一舉一動,以“愛心”熔鑄在童話作品中,去感動兒童,打動他們的心靈深處,引起兒童們的共鳴。

台灣兒童文學評論家傅林統在《成功之作蠻牛傳奇》一文中,對林鐘隆童話中感動的特質給予了中肯的評價:“這篇童話所以能感動人,就是由於作者運用了文學技巧,而摒除了教訓的口氣,勾引了兒童內心的感動。”勾引了兒童內心的感動,就是以兒童的感情來寫。兒童能理解的情感,才能體會其中的人情味、趣味性的和幻想性。更能從童話中獲得啟發和反省的機會。林鐘隆確實搭起了兒童與童話之間建立起的感動橋樑,以自己優秀的童話作品實踐自己的創作理念。他曾說:

現代童話的泥土是現代人的感情。現代人的感情跟古代人的感情不同,由於思想的演變,也發生不同的現象,這種感情表達,觀念方式的不同,是處處可以看見的。

在情感的表達上,林鐘隆認為創作者必須將情感融入目前的生活中,目前的社會環境價值觀、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的變化;親情、友情、感情的轉移,在創作的同時,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這也是林鐘隆一再強調的創作理念,現代人寫童話,必須寫出現代人的真感情,才能感動現代的讀者。

創作藝術和心理描寫技巧

林鐘隆的童話,在作品形式的表達方面,非常注重深入淺出的童話創作技巧。他常以兒童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技巧融入童話中,所以他的作品中,往往藉助人物生動活潑的刻畫技巧,創造出童話的懸念和情節、勾畫出趣味性和幻想性極佳的童話故事。林鐘隆在《兒童文學的最高境界》一文中提到童話寫作的技巧:

如何把深奧的東西,寫到不深奧,做到兒童讀者能“潛入”書中世界,縱目四顧,深入感受,這是一種必要的努力。這也就是我們前輩所說的:“深入淺出”。讓兒童對很難理解、很不容易感受的,能夠不感覺難,能夠變得很容易,這是兒童文學作者第一個要努力的目標。

林鐘隆所謂的“深入淺出”,就是利用語言創作中的形式技巧,將作品的主題和題材表達出來,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透過形式技巧,呈現出淺顯易懂的作品,而作品必須是深刻、有深度的。絕不可以就淺顯易懂這個條件而忽略了文學的深度。他希望寫出讓兒童閱讀起來愉快的作品;他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動作、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的形式技巧,刻畫出深刻的內容和有文學意境的作品,來提升童話創作的境界。

林鐘隆在人物刻畫技巧當中,最獨特的地方是,他以兒童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技巧融入童話中。但是他所塑造的人物卻非常生動活潑而且有個性。林鐘隆說:“我想,出之於怪誕、離奇以吸引小讀者、滿足小讀者的好奇,實不如用小說的技巧,來扣動兒童的心弦。”

林鐘隆以寫小說的方式撰寫童話,在人物、情節、環境烘托、結構、敘述觀點、語言各種形式技巧的創作上顯得更生動活潑而扣人心弦。兒童們往往對他故事情節中的幻想性、趣味性、懸疑性,充滿好奇心進而引發了閱讀的興趣。只要兒童喜歡看他的作品,他的正確主題,才能夠美化兒童的心靈,進而把兒童帶入真、善、美的文學境界。培養兒童美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

傅林統的《成功之作蠻牛傳奇》一文中,提到他這篇童話心理刻畫的特點:許多兒童文學作家都認為,孩子們是比較不容易接受“心理描寫”的筆法的。可是作者卻在這篇童話中,充分運用了“心理描寫”,而且獲得了相當的成功。這種成功的因素,實在是作者確實掌握了兒童的心理。

林鐘隆在《蠻牛傳奇》這篇童話中成功的塑造了很有個性的蠻牛這個角色,藉助“阿土、元富、明古”這些人物與蠻牛的對話,很成功的加上心理描寫,加深人物的刻畫,生動活潑的表現每個人的性格。透過故事的情節、行動、結局,將故事帶入高潮,也讓讀者有親歷其境的真實感受。

評價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的房瑞美在《林鐘隆的童話作品與創作理念探討》一文中把林鐘隆的創作理念概括為四點:一是追求真善美的文學性特徵;二是重視幻想性和趣味性;三是感動的特質;四是生動活潑的人物刻畫技巧。應該是比較中肯的評價。經過四十年的蛻變,林鐘隆的童話作品仍然歷久彌新,深深打動著孩子們的心,吸引著兒童的目光。他所憑藉的就是“真心”、“真情”、“真愛”與對兒童文學的執著,“文如其人、表里一致”應該是對林鐘隆其人與童話作品的最佳註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