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華[連連看集團]

林錦華[連連看集團]

林錦華,男,漢族,龍巖市人,1967年6月生,198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主要簡歷:於1989年8月參加工作,2004年12月起任龍巖市新羅區政府副調研員、龍津河管委會主任;2009年6月起任連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1] 2012年10月起任龍巖市交通局黨組成員、龍巖冠豸山機場管委會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林錦華(1917-1940.9),東莞清溪磨坭圩土橋埔人。1917年出年於新加坡,1929年隨母親回鄉。母親是越南人,1932年在清溪鹿鳴學校讀書,因反對校長而被開除。在廣州禺山中學讀書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36年,他在廣州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當時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他輟學回到清溪,團結了一批進步青年,發起組織“清溪禦侮救亡工作團”、“教師聯合會”,發動師生和農村青年開展救亡工作,吸收了一批進步青年入黨。翌年,任清溪中共黨支部的第一任書記,後任清塘區區委委員。不久清溪成立了“東莞縣民眾抗日自衛團三十二大隊”,他發動民眾選舉中共黨員張松鶴為大隊長,並把共產黨員張曼青、張君之、謝乃堅等也派到這個組織中去,使這地區的抗日民眾武裝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日軍在大亞灣登入後,他與張松鶴帶了“三十二大隊”和石馬、塘瀝兩個大隊匯合,到白花洞樟閣集合,組成抗日游擊大隊。1939年5月,為了溝通縣委和地方的聯繫,他在清溪圩開了一間新生書店,作為黨的秘密聯絡點。翌年初,新生書店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注意,組織決定把林錦華撤到寶安沙魚涌,以教書為掩護,擔任大鵬區委書記。由於長期艱苦工作林錦華肺病已相當嚴重,身體極度虛弱。同年秋的一天,日機轟炸沙魚涌,他帶領學生上山躲避,不幸失足墜崖犧牲,時年24歲。
他跟隨父母在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度過了童年。父親在1929年叫他隨母親回到故鄉清溪。1932年,林錦華在鹿鳴學校讀書,因反對校長,鬧學潮被開除學籍。後到廣州禺山中學讀了幾年書。他在廣州期間,參加過各種革命活動。
林錦華是清溪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從1937年開始在清溪發展黨的組織。先後培養吸收一批進步青年入黨,成立黨支部,林錦華為支部書記。1938年初,王作堯來到清溪與林錦華接上關係後,在中共東莞中心支部的領導下,清溪的抗日救亡工作搞得更加活躍。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成立後,林錦華任清塘區區委,他為了便以開展黨的工作,把清溪分成南區、北區,北區由張松鶴、張曼青負責,南區由謝乃堅負責。
1938年端午節,日機轟炸清溪圩,炸彈落在林錦華家裡,妻子受重傷,妹妹被炸死。當時林錦華正在東莞黨訓班學習,他顧不得回家看望妻子和安葬妹妹。六、七月間,中心縣委派黃高陽來清溪開展武裝鬥爭,住在林錦華家。當時清溪已成立“東莞民眾抗日自衛團三二大隊”,林錦華發動民眾選舉張松鶴當隊長,他和張曼青、張君之、謝乃堅、楊培等都在大隊部協助張松鶴開展工作,成為我黨所掌握的一支民眾武裝。
日寇在大亞灣登入後,民眾紛紛逃向香港避難。林錦華是獨子,母親要他和妻女出國,他說服了母親和妻子,讓他們混在逃難的人群中去了香港,自己留在家鄉堅持抗日鬥爭。
1938年11月,日寇逼近東莞,縣委通知各鄉的黨員和武裝小組集中白花洞。林錦華和張松鶴帶領自衛大隊與石馬、塘瀝兩個大隊一起到白花洞集結。後三個大隊合編為惠東寶邊區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二大隊。黨為了爭取國民黨153師913團同我們一起抗日,挑選一批骨幹組成政工隊,到913團的營、連去開展政治工作。林錦華被派到連里當政治指導員。完成任務後,林錦華受組織之命,仍回清溪負責清溪地區黨的領導工作。
1939年,黨的抗日武裝在清溪苦草洞整訓後,為了溝通縣委和各地方的聯繫,林錦華受黨的委託,於1939年5月在清溪圩開辦了一間新生書店,作為黨的秘密聯絡點,和楊譚永的永宏鐘錶店互相配合。縣委的領導人王魯明經常在書店樓上掩蔽。
1940年初,王作堯部隊駐在烏石岩,國民黨部隊集結在清溪、塘廈一帶,準備向我部隊進攻。林錦華的新生書店也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這年春夏間,組織決定林錦華撤到寶安沙魚涌,以教書為掩護,繼續從事革命活動,任大鵬區區委書記。
1940年秋的一天,敵機轟炸沙魚涌,當時林錦華肺病嚴重,身體虛弱。為了學生的安全,他帶領學生上山躲避,不幸從山上失足墜崖犧牲,年僅24歲,烈士生前任中共寶安縣大鵬區區委書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