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葆

林葆

林葆,土壤肥料學家。長期致力於肥料研究。自70年代後期開始主持全國化肥試驗網工作,組織過全國氮磷鉀化肥肥效、適宜用量和比例試驗,完成全國化肥區劃,布置了我國首批肥料長期定位試驗。針對國產化肥特點,進行了碳酸氫銨、氯化銨的農化性質和高效施用技術研究。多次參加我國肥料發展的諮詢、論證和技術政策的制訂;開展了鉀肥和平衡施肥方面的多項國際合作。

(圖)林葆林葆

生平簡介

林葆,1933年10月20日出生在浙江省衢縣玳堰頭鄉的桂塢。1951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1952年院系調整改名為南京農學院),1955年畢業。同年9月到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1956年11月赴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的研究生院主修耕作學。1960年6月獲農業科學副博士學位。同年9月回國,被分配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他作為所長高惠民的科研助手,從事種植制度的試驗研究。對我國種植制度進行調查,並在北京和河北新城(高碑店)布置了不同茬口的定位試驗,重點研究不同茬口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研究具有養地作用的豆科綠肥或豆科作物在輪作制度中的安插和利用冬閒地發展草木樨及種植早熟豌豆方面進行過探索。

1970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山東後,林葆在科研組從事管理工作,經常到各農村基點了解情況,並且與省科委和省農業科學院有較多的聯繫,是所領導在業務上的參謀和助手。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我國科學的春天,林葆被安排在肥料研究室工作,並負責全國化肥試驗網的研究。同年,他被評定為副研究員。1979年11月隨土壤肥料研究所遷回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於1980年9月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次化肥網工作會議,針對當時我國化肥用量增加快,肥效下降,及氮磷鉀比例不協調等問題,確定了在全國進行一次不同地區、不同作物施用氮磷鉀化肥的肥效、適宜用量和配合比例試驗和開展肥料長期定位試驗等兩項任務。此後,農業部下達了化肥網的專項經費,每兩年左右召開一次工作會議,化肥網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1984年和1993年進行了階段性總結,並出版了相應的著作。同時,化肥網接受了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的任務,完成了全國化肥區劃,從巨觀上我國化肥生產、分配和使用提供了依據。與此同時,他還與化工部門合作,組織碳酸氫銨和氯化銨兩種化肥農化性質的研究,提出了安全、高效施用的技術;配合國產硝酸磷肥的投產,進行了該化肥品種在我國北方的肥效和施用技術的試驗。他多次參加我國化肥發展的諮詢和技術政策的制訂,強調在增加化肥生產量和進口量的同時,必須重視用好化肥及提高肥效和利用率的工作。他積極開展肥料方面的國際合作研究,在水稻施肥、鉀肥和平衡施肥方面開展了工作,使我國平衡施肥的經驗,在國際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傳播。

1982年2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7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1986年任研究員,同年12月被國家科委和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87年7月任所長到1994年2月。林葆還曾任農業部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92-1995),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第一至第六屆顧問(1984-1996)。1990年他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遴選為博士生導師,至今已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8名(5名在讀)。他獲省、部級科技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國際獎2項。現任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土壤學會、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

要科學技術成就

組織全國的氮磷鉀化肥肥效、適宜用量和比例的試驗

1957年全國化肥試驗網成立,1958年開展了氮磷鉀肥效,氮肥品種和磷肥品種比較,氮肥施用量、施用期的試驗,當年完成田間試驗351個,其中氮磷鉀肥效試驗122個,積累了一些資料。進入60年代後,我國化肥產量和用量增加很快,但化肥的氮磷鉀比例嚴重失調。因此,在1980年9月召開的化肥網工作會議上確定,再進行一次全國規模的氮磷鉀化肥肥效、適宜用量和比例試驗。林葆在張乃鳳指導下,主持了該項試驗,負責擬訂統一的技術規程、試驗設計和試驗報表。在1981-1983年的3年中,全國除台灣外的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水稻、小麥等18種(類)糧經作物上,共完成田間試驗5086個,是迄今為止我國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聯合試驗。試驗結果證明了“化肥肥效普遍下降”的說法不很確切。從第一次氮磷鉀三要素試驗算起,40年來我國氮肥肥效大於磷肥,磷肥肥效又大於鉀肥,這個總的趨勢沒有改變。氮肥肥效確有下降,但在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上下降程度不一。磷肥的效果在南方水稻上下降,而在北方小麥、玉米上不僅沒有下降,還有所上升。鉀肥的效果在南方趨於明顯,在北方的果、菜和經濟作物上開始顯效,而在糧食作物上效果仍然不明顯。同時,他和同事們還根據大量試驗結果,計算了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幾種作物氮肥的適宜用量和氮磷鉀比例,指出南方應注意調整氮鉀比例;北方應注意調整氮磷比例;在中低產地區施用氮、磷肥,其肥效要高出高產區50%到1倍,提出要著重增加中低產地區的化肥施用量。這些結果成為80年代各地配方施肥和生產復混肥的主要依據。此項成果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由他主編成《中國化肥使用》一書出版。
主持了我國首批肥料長期定位試驗

在1980年9月的化肥網會議上,把肥料長期定位試驗列為一項協作研究內容。通過長期定位試驗,搞清土壤肥力和肥效在時間上的變化。到1993年超過10年(含10年)的試驗有63 個。林葆及其同事們將試驗分為雙季稻區(長江以南)、水旱兩熟區(長江流域和四川)、旱作兩熟區(華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區)和旱作一熟區(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大部地區)進行了總結,肯定了幾乎所有農區,土壤氮素不足是養分的主要限制因子,增施氮肥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但是,連年單施氮肥,由於土壤中其他養分的耗竭,氮肥的增產作用迅速下降。北方地區氮磷配合,南方地區氮鉀配合,在試驗初期都與氮磷鉀配合的產量相近,但不能持久。這些結果充分說明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要達到每公頃每季5.25~6.0噸的產量,並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要施氮肥(N)150~180千克/公頃,施磷肥(P2O5)45~75千克/公頃,有機肥30噸/公頃,並根據土壤鉀素狀況施用適量鉀肥。經10年的試驗還肯定了配合施用有機肥,土壤有機質和全氮明顯增加,但氮磷鉀化肥配合施用也能保持土壤的有機質和全氮含量,或略有增加趨勢,也未觀察到某些土壤物理性狀的惡化。只有不合理的連年施用單一氮肥,才會引起土壤中養分失調和上述肥力指標下降。這些試驗雖時間尚短,但數量多,分布廣,它亦能體現出我國耕地多熟制和高強度利用下的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變化規律。這些結果已由林葆等人主編成《長期施肥的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變化》一書出版。此項成果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完成了全國化肥區劃

在林葆等人主持下,首先從山東省化肥區劃試點入手,從而推動了各省的化肥區劃工作,歷時5年完成了全國化肥區劃。他們首先提出了化肥區劃分區的原則和依據,即總體上突出化肥肥效的規律性,一級區反映化肥施用的現狀的肥效特點;二級區以種植業發展方向和今後對化肥的需求為主要依據。全國共劃分為8個一級區和31個二級區。並按各區自下而上框算了到本世紀末的化肥需求量為3200萬噸左右,適宜的氮磷鉀比例為1:0.4:0.2。化工部規劃局和商業部農資局都認為該區劃是制訂我國化肥發展規劃和合理分配化肥的重要依據。山東省化肥區劃和全國化肥區劃均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由林葆和李家康主筆,寫成《中國化肥區劃》專著。經10餘年的實踐檢驗,該區劃的分區合理,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了某些國產化肥的農化性質及高效施用技術

酸氫銨產量在較長一段時間占國產氮肥的50%以上,至今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氮肥。由於它含氮量低,化學性質不穩定,物理性質又差。林葆與原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作,研製了攪刀撥輪式的強制性排肥裝置,解決了碳酸氫銨機施容易堵塞和架空的問題。並在1983-1986年在華北5省(市)的小麥、玉米上進行了碳酸氫銨撒施和機深施(入土6~10厘米)的對比試驗共179個。結果表明,每千克碳酸氫銨(以N計算)撒施,增產小麥6.6千克,增產玉米7.6千克,而用機器深施可增產小麥12.8千克,玉米13.1千克,提高肥效近1倍。在北京用15N標記的小麥微區試驗,碳酸氫銨深施氮的回收率可達58%~66%,比表施淨增30%,而損失率下降到10%以下。此項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成果獲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針對我國發展聯鹼工業的副產品氯化銨日益增多,人們對施用氯化銨有疑慮。林葆參加主持了不同作物的耐氯極限,施用氯化銨後氯離子的去向,對土壤和作物產量、品質的影響研究,提出了含氯化肥的安全高效施用技術,為氯化銨打開了銷路,提高了聯鹼工業的整體效益。

考慮到中量營養元素將成為平衡施肥的新問題,近年他和研究生一道開展了作物硫、鈣營養,土壤硫、鈣養分和硫、鈣肥料的研究。

為我國化肥發展獻計獻策

林葆等人1980年就指出了我國化肥使用中氮磷鉀比例失調及其產生的不良後果,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1987年他參加了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組織的“2000年化肥發展戰略研究”。1983年和1996年他兩次參加國家科委組織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政策”論證會,在1996年的會議上,他提供了“關於化肥生產和施用中的若干技術政策”的背景材料,並起草了“化肥生產和使用”技術政策。

進入90年代,人們覺察到我國化肥用量增加很快,而主要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未能相應增加,因而對提高化肥利用率和肥效問題引起普遍關注。1996年作為常務副理事長,他代表“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與“中國化工學會”聯合主持召開了“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經姜春雲副總理指示發給各地。同年,他還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組織的“我國農業持續發展中的肥料問題和對策”諮詢組,參加完成了中國科學院給國務院的“我國化肥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建議”的報告。1997-1998年參加了化工部經濟技術委員會確定的“提高我國化肥利用率的研究報告”軟科學研究課題,完成了相應的報告。1995年12月和1996年12月他兩次參加國務院領導召開的農業科技專家座談會,在會上提出必須十分重視用好化肥的建議。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成績斐然

早在80年代初,林葆就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介紹我國施用鉀肥的經驗,計算了我國農田養分投入產出中鉀素的虧缺量,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對中國—加拿大鉀肥農學項目由南方向北方的擴展起了一定作用。他領導組建了“中加合作土壤植物分析實驗室”,和同事們一起引進了“養分系統研究法”,經改進後已用於指導大、中、微量元素的測土配方施肥,套用面積達130多萬公頃,該成果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農業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領導的支持下,他促成了“加拿大鉀磷研究所北京辦事處”在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建立,協助組建了北方14省的鉀肥研究協作網。他還開展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與國際水稻研究所,美國硫研究所等單位,以及挪威海德魯公司,加拿大硫磺公司等廠商的合作。被聘為“國際水稻土壤肥力和肥料評價網”的中方協調人和顧問委員會成員、中加鉀肥農學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等。他撰寫的有關施用鉀肥和平衡施肥方面的文章,作為中國的經驗總結,已在國外得到傳播和引用,提高了我國肥料科學在國際上的聲譽。由於林葆“在有效施用化肥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和向農民有效推廣這些技術”,1996年北美鉀磷研究所授予他以該所退休所長命名的“華格納獎”;1997年,國際肥料協會在北京授予他該年度“國際肥料獎”。

林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同事們一起,曾組織過國際學術會議7次。其中1988年他作為主席之一組織召開了“國際平衡施肥學術討論會”,有力地推動了平衡施肥在我國的開展,這次學術討論會被譽為“中國平衡施肥發展的‘里程碑’”。

簡歷

1951年8月-1955年8月 南京農學院學習。

1955年9月-1956年11月 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

1956年11月-1960年6月 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學習,並獲副博士學位。

1960年9月-1969年12月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1970年1月-1979年12月 山東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科研組負責人。

1980年1月-1986年10月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室主任、副所長。

1986年11月-1994年2月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導師。

1994年2月至今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論著

1 高惠民,林葆,張紹麗,周玉榮等.不同茬口對土壤肥力和後作小麥的影響.耕作與肥料.1964(1):43~49

2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化肥網組.復(混)合肥料肥效和施用技術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83(6):11~16

3 Lin Bao, Liang Deyin and Wu Ronggui. Pesponse to potash Fertilizers of Main Crops in China. Potassium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of the Humid Tropics. 1985: 313~328

4 Lin Bao Effect and Management of Potassium Fertilizer on Wetland Rice in China. Wetland soils: Characteriz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IRRI, 1985: 285~292

5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國化肥區劃.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6

6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化肥網組.我國氮磷鉀化肥的肥效演變和提高增產效益的主要途徑.土壤肥料.1986(1)1~8,(2):1~8

7 林葆,劉立新,林繼雄,陳培森等.旱作土壤機深施碳銨提高肥效的研究.土壤肥料.1988(4):1~4

8 林葆,李家康.我國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徑——我國化肥試驗網的主要結果.土壤學報.1989,26(3):273~279

9 林葆,李家康.五十年來中國化肥肥效的演變和平衡施肥.見:國際平衡施肥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43~51

10 林葆.中國化肥使用研究.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

11 Lin Bao and P. N. Takkar. Phosphorus Requirements of Fiber Crops-Cotton, Jute and Kenaf. phosphorous Requirement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Asia and Oceania. IRRI. 1990: 445~452

12 Lin Bao. Primary Report on Long-term Fertilizer Trials in china. Transaction of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Kyoto, Japan, August,Vol. Ⅳ. 1990: 363~364

13 林葆.充分發揮我國肥料的增產作用.中國土壤科學的現狀與展望,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9~36

14 Lin Bao and Li Jiangkang. Some Results of Long-lerm Fertility Trials in Sustainable Rice Farming of China.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 Symposium on Pady Soils. Nanjing, China. Sept. 1992: 275~280

15 林葆,李家康林繼雄.關於合理施用磷肥的幾個問題.土壤.1992,(2):57~60

16 林葆.我國磷肥的需求現狀及磷酸—銨磷酸二銨的農化性質.磷肥與復肥.1993(3):73~75

17 林繼雄,林葆.硝酸磷肥肥效和施肥技術.見:國際硝酸磷肥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4;4~15

18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國肥料.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9 林繼雄,林葆.磷肥後效與利用率的定位試驗.土壤肥料.1995,(6):1~4

20 周衛,林葆,李京淑.花生莢果鈣素吸收機制的研究.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5,1(1):44~51

21 周衛,林葆.花生缺鈣症狀與超微結構特徵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96,29(4):53~57

22 林葆,林繼雄,李家康.長期施肥的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變化.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6。

23 林葆,李家康.關於化肥生產和施用中的若干技術政策問題.見:中國農業科技政策背景資料.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12~15

24 林葆.化肥生產和使用.見:中國農業科技政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45~48

25 Lin Bao, Lin Jixiong, Li Jiakang. Variations of Crop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 with Long-ter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hinese Aqricnltural Sciences. (A Special Issue for The Compliments to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CAAS).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tech Press. 1998: 129~138.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科學研究年報.1964—1966

[2] 高惠民等.不同茬口對土壤肥力和後作小麥的影響.耕作與肥料.1964,(1)43~49

[3]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中國化肥區劃.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6

[4] 林葆.中國化肥使用研究.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

[5] 林葆,李家康.我國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徑——我國化肥試驗網的主要結果.土壤學報.1989,26(3):273~279

[6] 林繼雄,林葆.硝酸磷肥肥效和施肥技術.見:國際硝酸磷肥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4

[7] 林葆,林繼雄,李家康.長期施肥的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變化.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6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