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四郎極限

是在給定的質量被壓縮成恆星時的半徑最大值。當一顆恆星達到完全的流體靜力平衡時—情況是向內的重力和電漿體向外的壓力是相配的,這時恆星的大小不會超過林極限所定義的半徑。這在恆星的演化上有著重要的涵義,不僅是收縮階段的公式化,還有稍後經由核融合消耗掉絕大部分供應的氫。

內容簡介

赫羅圖顯示的是恆星的表面溫度對應於光度的關係。在圖中,林極限大約形成在3,500K的垂線位置。低溫的恆星完全都是對流層,而恆星模型對在極限右邊的恆星,因為始終在對流中而無法提供恆星平衡的解答(對表面溫度更低的恆星),因此,只有所有的期間都在極限左邊的恆星能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而在極限右邊的區域就形成了"禁制帶"。但是,在林極限還是有例外,這些包括塌縮的原恆星,因為磁場干擾了恆星內部對流層能量的傳輸[2]。
紅巨星是核心進行氦融合反應而使外面的氣殼層膨脹的恆星,這會使恆星在赫羅圖上向上和向右移動。但是,由於林極限的抑制,它們的膨脹有一定的半徑限制[3]。
林極限的名稱取自於日本天文物理學家林忠四郎

人物簡介

林忠四郎林忠四郎

林忠四郎(はやしちゅうしろう,1920年7月25日-2010年2月28日)。日本天文學家。赫羅圖上的林軌跡以其名字命名。
林忠四郎於1942年獲得東京大學物理學士學位。之後在京都大學擔任湯川秀樹的研究助理。1954年取得京都大學博士學位並出任京都大學教授。他以αβγ理論為基礎改進了太初合成的模型。
他最為人所知的成就是提出了林軌跡和林極限。他還參與了棕矮星如何形成的研究。1984年退休。1987年12月成為日本學士院會員。
2010年2月28日在京都去世。贈從三位。

補充說明

“英漢天文學名詞資料庫”(以下簡稱“天文名詞庫”)是由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名詞委”)編纂和維護的天文學專業名詞資料庫。該資料庫的所有權歸中國天文學會所有。

資料來源

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網站:http://www.lamost.org/astrodict


維基天文網站:http://wiki.skylook.org/

恆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