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寺

林山寺,位於湖南省寧鄉縣流沙河鎮,林山寺有著辦學近90年的光榮歷史。

林山寺位於湖南省寧鄉縣流沙河鎮,相傳公元1253年,一得道高僧乘當時佛教鼎盛之機,駕舟而至草沖,不禁陶醉於該地幽靜神秘的地理環境,決定在此深山中藏一古寺,藉以弘揚佛法。於是,一座雕樑畫棟精舍瓦廬的林山寺便巍然聳立起來了。一時香菸繚繞,暮鼓晨鐘,香客如雲。林山寺成了當地勝景,名聞遐爾。
歲月無情,洗脫多少繁華;時光易逝,蕩滌無限往事。隨著佛教的由盛而衰,林山寺逐漸香菸冷落,香客稀零。到了1917年,林山寺附近有個讀書人叫劉仲師,向寺廟主持租了一間房子作學堂,辦起了一所“傳道授業解惑”的私塾。於是,誦經講佛的寺院,從此響起了“子曰詩云”的朗朗書聲。
1922年至1925年間,在王凌波、張鑄陶何立前等人主持下,改建林山寺佛殿,並擴建20多畝,建築布局呈“王”字形結構,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學校――林山書院。國文、算術、天文、地理,成了莘莘學子們攻讀的主要課程。
1926年,寧鄉縣第六高等國小由上流寺遷至林山書院。校門上改書“林山學校”,第一棟照壁上書“革命不忘求學,求學不忘革命”。中棟掛有校長喻士龍所撰木刻長聯:“藏修依佛殿靈山,每逢暮鼓晨鐘,聞雞起舞:游息步花橋河畔,雅效春風沂水,歌詠歸來”橫批“禮義廉恥”。第六高等國小遷址後,林山寺縣定為第五高小,學生人數由100多人增至200多人,教員13人,學制2年,春秋兩季招生,課程正規齊全。革命前輩何叔衡、梅冶成來校宣講馬列主義,革命思想深入學生人心。教員李甲欷、曾鼎山、尹澍濤和學生石澗湘先後投身革命,最後為革命英勇獻身。李品珍同志身為中共寧鄉縣委地下黨縣委書記,以林山學校為根據地,到處宣講抗日救國、救民的革命道理。林山學校成了培養革命志士的搖籃,一批又一批的熱血青年,投身抗日和解放戰爭,深入農村開展革命。
1956年,林山學校改名林山完小,開始附設國中班。1958年,林山完小改為寧鄉縣第七初級中學,其後又成為寧鄉七中,專設高中班。1982年,寧鄉七中遷至流沙河區“五七幹校”,校舍就地移交草沖鄉,成為今天的草沖中學。
林山寺有著辦學近90年的光榮歷史。如今的草沖中學,面貌煥然一新,有21套住房的教師宿舍樓,有15間教室的三層教學樓,新建了巍峨的校門,還有圍牆、食堂和禮堂,寬闊的內操坪有200米環形跑道,合格國中已具規模。草沖中學目前有20多個教學班,60餘名教職工,是一座規模較大的農村初級中學。
林山寺的變遷,烙下了時代的印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