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血案

同治三年(1864),嚇粑口(今南坪鄉)農民袁廷蛟(?—1879年)不滿縣衙局紳浮加賦稅,大利盤剝農民,與堂父李經良等人赴京控告,歷盡艱辛,受枷號、責杖之苦,仍不屈不撓,光緒元年(1875),聚農民700餘人於縣城南州河對岸觀音崖豎“糧清民安”大旗,要求清算糧帳。

事件經過

鄉民餓坐三天,增至2000餘人,迫使綏定知府易蔭芝答應清算糧帳和減賦。鄉民散去。而東鄉知縣孫字揚設下陷阱,扣押清帳代表,誣袁聚眾滋事,上奏清廷發兵剿辦。清軍殺戮手無寸鐵的男女老孺1000餘人,釀成震驚朝野的“東鄉血案”,為當時全國三大冤案之一。後雖經查實,沉冤大白,冤案製造者受到應有的懲處。這是一場“上京城,告御狀,為民請命”的反貪除弊的艱苦鬥爭。袁廷蛟父母妻兒全被誅滅,但鮮血沒有白流,其結果逼使統治者在東鄉立下第二個“永不加賦”的鐵碑。

川劇《巴山秀才》就是以袁廷蛟的英雄事跡為原形創作而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