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南城區

東莞市南城區

地理位置優越,地勢北低南高,丘陵地帶,交通便利,廣深高速,四縱十橫的交通網路。

地理位置:

東莞標誌東莞標誌
南城區位於東莞市區南部,地處東經113°02′、北緯113°45′。南城區全境南北長約12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全區面積59平方公里。地勢北低南高,東南部多山嶺,峰巒起伏,地勢較高,屬丘陵地帶,地面高度在海拔130-150米之間;西北部都是沖積平原,屬東江南支流水域地帶,河流縱橫,地勢較低。
南城地理位置優越,處於穗港經濟走廊中間。廣深高速公路、莞太大道、東莞大道、南城科技大道縱貫全境,市區二、三、四、五環路橫越全區,構築了“四縱十橫”的發達交通網路。

基本概況:

南城,地處東莞新城市中心區,是東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轄區面積59平方公里,下轄17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6.2萬,新莞人約15.3萬。2008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83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6.4%;各項稅收總額31億元,增長15.2%;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419億元,增長11.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4億元,增長29%;全區三次產業比重進一步調整為0.07:38.23:61.7,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在2004至2008年度全市鎮(街道)工作實績量化考核評比中,南城已連續五年獲得綜合總分全市排名第二的成績。
南城地理位置優越,處於穗港經濟走廊中間。廣深高速公路、莞太大道、東莞大道、南城科技大道縱貫全境,市區二、三、四、五環路橫越全區,構築了“四縱十橫”的發達交通網路。東莞市的大型城市標誌性公共設施市中心廣場、國際會展中心、會議大廈、玉蘭大劇院、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均坐落在南城。南城目前有沃爾瑪、諾基亞、雀巢咖啡等世界500強企業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6家,省民營科技企業26家,市民營科技企業72家,是全市高新科技企業和世界五百強企業較為密集的鎮街;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滙豐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友邦保險、平安保險等諸多金融機構的東莞總部也都聚集在南城

歷史建制:

明代,東莞縣的行政區劃建制分別稱為坊、廂、鄉、都、圖、村等。縣城城內稱坊,縣城城外稱廂,農村稱鄉。鄉轄都,圖分屬坊、廂、都統轄,圖以下還有村、里、甲的建制名稱。
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東莞縣有3坊1廂、5鄉20都、180圖。
明思宗崇禎十二年(1639年),東莞縣有2坊1廂、4鄉13都、110圖、364村。
今南城區的行政區域屬當時的恩德鄉第10都。第10都有編戶第1圖、第3圖、第11圖、第12圖,共4圖,統村29。其中的蚝崗、大蓢、鴨仔塘、竹仔園(今無此村名)、塘貝、篁村、英村(今無此村名)、罟網、周家村、袁屋邊、白馬、石鼓、蓮塘莆、錢屋田、逕口(今無此村名)、陂頭、彭峒(今無此村名)17個村,屬今南城區地域。赤嶺、萼涌、鱗奔涌、荔竹山、橫崗、東莆、竹溪、岡頭、飯籮岡、神山10個村,屬今厚街鎮地域。楊梅、山門2個村,屬今東城區地域。
清代初期,沿用明代建制。
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後,村莊分隸“五屬”管轄,不復分都、圖。“五屬”是指:捕廳管屬、戎廳管屬、京山司管屬、缺口司管屬和中堂司管屬。捕廳由典史主管,駐縣城內;戎廳由縣丞主管,駐石龍墟;京山司駐茶山村,缺口司駐周家村(後遷虎門鎮口村),中堂司駐中堂墟,各由巡檢1員主管。
清宣統三年(1911年),缺口司管轄378村,包括今南城區、厚街鎮、大嶺山鎮、虎門鎮、長安鎮的全部境域,以及東城區、萬江區寮步鎮大朗鎮的部分境域。
今南城區地域列名在內的村有:龍船塘、鴨仔塘、夾水坊、苑頭、張屋村、篁村(分邊甲、亨甲、元甲、湴甲、恬甲五大坊,內又分水圍、矢直涌、水角、大篁村、池唇、元美、濟美、羅屋墩、三甲村、新墟、羅村、下塘、蔡屋氹、李村、熊村、石龍頭、黃村、英貫里、埗頭、人和市、亨美諸小坊)、大蓢、駱屋、塘貝、元嶺、簪花嶺、首荊嶺、旁岸、水澗頭、路廈、新基、徐屋基、陳屋村、罟網、沙涌、周家村、袁屋邊、蔡屋基、橫坣、和平村、三和墟、白馬、石鼓、蓮塘埔、錢屋村、蛤地、龍旺阜、逕口、連登、板嶺、大陂頭、小陂頭、鴨屎村、大雁塘、榕樹界、西園村、九里潭、家田村、青竹筍44個村(蚝崗村當時屬捕廳管轄)。
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後,始有“區”的名稱,初時各縣在轄境內劃分區域分設警察機關,稱為“區”。
民國18年(1929年)9月,規定縣以下設區、鄉(鎮)、里三級輔助行政機關。
民國20年(1931年),規定劃分的標準是:25戶為1里,4至10里為1鄉(鎮),20至50鄉(鎮)為1區。
民國22年(1933年),《廣東省現行保甲簡章》規定:5戶為1鄰(亦稱牌),每里為1甲,每個鄉(鎮)為1保。民國26年(1937年),改為10進制,即10戶為1甲,10甲為1保,每鄉(鎮)設10保,最少不得少於6保,最多不得多於15保。
民國23年(1934年),東莞縣設11個區,176個鄉,4個鄉級鎮。今南城區境域屬第一區管轄,區署駐縣城鎮鄉級。其中轄有:
篁村鄉:轄今篁村、勝和、元美、亨美、三元里5個社區的村莊;
平遠鄉:轄今新基、袁屋邊、白馬3個社區的村莊;
周溪鄉:轄今周溪、石鼓2個社區的村莊和現屬萬江區的趙屋村
清平鄉:轄今西平、蛤地、水濂、雅園等社區的村莊(還有其他村莊屬今東城區)。
民國36年(1947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49年10月)前夕,東莞縣設有6個區,58個鄉,3個鄉級鎮,1405個保。第一區轄10個鄉(鎮),區公所駐縣城鎮鄉級。
今南城區境域屬第一區管轄,其中領有篁村鄉的全部村莊和濂平鄉、赤屏鄉的部分村莊。
篁村鄉轄12個保,鄉公所設在元美。
第1保:沙頭坊、化龍里、池唇坊、十字街、水圍坊;
第2保:元美坊、長頭巷;
第3保:英貫里、松柏塘、埗頭坊;
第4保:人和市、石龍塘、圍廈、蔡官氹、熊屋圍;
第5保:文林坊、新榮坊;
第6保:濟美坊
第7保:三元里;
第8保:新橋頭、新圍、龍泉塘高橋坊、大篁村、房屋橋、陳屋欄、王屋地、賣狗地、大地塘、駱屋;
第9保:田心坊、羅屋墩、羅屋圍
第10保:水圍坊、賴屋、矢直涌、田界涌;
第11保:塘貝、大朗;
第12保:簪花嶺、元嶺、鴨仔塘。
(註:蚝崗村屬羅治鄉)
濂平鄉轄14個保,鄉公所設在牛頭楊梅墟。
第1保:水澗頭、彭眼、新手巾嶺、舊手巾嶺、陂頭、陂頭仔、四君子、鴨屎嶺;
第2保:新板嶺、蛤地、錢屋田、板嶺、大圳埔、龍旺埔;
第3保:連登、瓜田嶺、青竹筍、草塘、九里潭、榕樹界、大雁塘;
第4保~第14保:(分屬今東城區、厚街鎮和大嶺山鎮)。
赤屏鄉轄32個保,鄉公所設在周家村。
第1保至第4保:新基、路廈、罟網、橫坣、陳屋村徐屋村三家村、新墟、麻地嶺;
第5保至第10保:周家村、趙屋村(今屬萬江區);
第11保至第13保:袁屋邊、蔡屋基;
第14保至第17保:白馬、岩下新村、蓮塘埔;
第18保至第19保:石鼓;
第20保至第32保:赤嶺……倫品涌等9個村(今均屬厚街鎮)。
1949年10月17日,東莞縣全境解放,建立東莞縣軍事管制委員會和東莞縣人民政府,設定3個縣轄市、8個區和1個特別區,共轄78個鄉。
今南城區境域屬第二區管轄,第二區人民政府設在周家村(1951年春,遷駐金桔嶺),轄有楊西周平、篁村、環治(今屬厚街鎮)、同沙(今屬東城區)、金馬、大沙、連平、犀楊、塘朗(以上5鄉今屬大嶺山鎮)10個鄉。
楊西鄉轄村:連登、瓜田嶺、青竹筍、草塘、九里潭、榕樹界、大雁塘、新板嶺、蛤地、錢屋田、板嶺、大圳埔、陂頭、水澗頭、鴨形嶺、彭眼、上手巾嶺、下手巾嶺、上山門(今屬東城區,餘下同)、下山門、牛頭、鍾屋圍。鄉人民政府設在牛頭村。
周平鄉轄村:新基、周家村、袁屋邊、白馬、石鼓。鄉人民政府設在周家村。
篁村鄉轄村:鴨仔塘、元嶺、簪花嶺、大朗、塘貝、大篁村、陳屋欄、上邊甲、聯益、恬甲、駱屋、篁村、元美、三元里、亨美、羅屋墩、羅屋圍。鄉人民政府設在元美村。
1952年冬,第二區的楊西鄉劃分為:西平、榕龍、牛山3個鄉;周平鄉劃分為:周平、白石2個鄉;篁村鄉劃分為:篁村、勝和2個鄉。
1953年春,東莞縣將原來9個區劃分為15個區。原第二區的勝和鄉、篁村鄉、周平鄉、西平鄉等9個鄉劃歸第一區管轄,將白石鄉、榕龍鄉等4個鄉劃歸第十二區管轄。
1955年9月,廢除各區數字編號名稱,第一區改稱為附城區。區人民政府設在莞城鎮。第十二區改稱為厚街區。
1957年3月至12月,東莞縣撤銷15個區建制,設立37個大鄉。附城區劃分成3個大鄉:篁村大鄉、羅沙大鄉(後改稱樟村大鄉)、萬江大鄉(後併入新村大鄉)。
篁村大鄉轄有:勝和、篁村、周平、西平4個小鄉。篁村大鄉人民政府設在元美村。領有縣以下行政區域名稱從此始。
1958年3月28日,將全縣37個大鄉合併為30個大鄉。榕龍小鄉從撤銷的環崗大鄉中劃歸篁村大鄉管轄。
1958年9月20日,廢除大鄉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制,成立13個農村人民公社。篁村、樟村、新村3個大鄉合併組成附城人民公社,管轄21個生產大隊。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設在崗貝村。
1959年5月至9月,先後將原先的13個農村人民公社劃分為20個。
1961年6月21日,又將20個農村人民公社劃分成32個。其中從附城人民公社中分離出來,設立篁村人民公社。
篁村人民公社轄有:勝和、篁村、新基、周溪、袁屋邊、白馬、石鼓、蛤地、西平、水濂10個生產大隊。篁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設在大篁村寶大公祠。
1963年3月2日,撤銷篁村人民公社,所轄10個生產大隊全部歸併入附城人民公社。
1966年3月21日,從附城人民公社劃出勝和、篁村、新基、周溪、袁屋邊、白馬、石鼓、西平、蛤地、水濂10農業生產大隊和1個居民大隊,再次設立篁村人民公社。
1977年3月,將篁村生產大隊劃分成篁村、元美、亨美、三元里4個生產大隊。篁村人民公社轄有13個農業生產大隊和1個居民大隊。
1983年10月,改變“政社合一”體制,撤銷人民公社,改設區公所;撤銷生產大隊,改設鄉人民政府。
篁村區公所轄有:勝和、篁村、亨美、三元里、新基、周溪、袁屋邊、白馬、石鼓、西平、蛤地、水濂12個鄉和一個篁村鎮(鄉級鎮,由原元美大隊和居民大隊合併組建)。
1985年3月8日,篁村區與莞城鎮合署辦公。9月,東莞縣改稱東莞市(縣級市)。
1986年,撤區建鎮,實行鎮轄村體制,各鎮管轄原區公所的行政區域,下設村(居)民委員會。2月4日,撤銷莞城鎮和篁村、萬江、附城3個區公所,設立莞城區街道辦事處、萬江區街道辦事處和附城區街道辦事處,作為東莞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管轄原1鎮3區的行政區域(原篁村區併入莞城區街道辦事處)。
1987年10月9日,撤銷莞城區街道辦事處,東莞市區改設城內、城外、篁村、萬江、附城5個區街道辦事處。10月11日,撤銷鄉建制,在鎮(區)下設定管理區,但同時掛上村(居)民委員會的牌子。
篁村區街道辦事處轄有12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居民管理區。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東莞市升格為地級單列市,直屬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
1993年3月,從西平管理區劃分出鴨形嶺村,設立鴨形嶺管理區。
1994年5月,鴨形嶺管理區改名為雅園管理區。
1999年8月,撤銷管理區建制,設立由村(居)民直接選舉產生的村(居)民委員會。
2001年10月,篁村區街道辦事處改名為南城區街道辦事處,所轄村(居)民委員會如前。
2003年5月,東莞市區實行農村村民轉變為城市居民的變革,撤銷市區5個街道辦事處下屬的村民委員會,改設社區居民委員會
南城區街道辦事處下轄:元美、勝和、篁村、亨美、三元里、新基、周溪、袁屋邊、白馬、石鼓、西平、蛤地、水濂、雅園、新城、宏遠、鴻福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南城榮譽:
已獲省級或以上榮譽:
2000年榮獲“廣東省體育先進鎮”稱號
2003年榮獲“廣東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稱號
2004年榮獲“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稱號
2004年榮獲“廣東省教育強鎮”稱號
2004年榮獲“廣東省衛生鎮”稱號
2006年榮獲“全國文物工作先進鎮”稱號
2007年榮獲“廣東省文明單位”稱號
2008年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部分已獲市級榮譽:
1995年篁村區(南城區)被評為“東莞市衛生鎮”
1999年篁村區(南城區)被評為“東莞衛生先進鎮”
2002年南城區被評為“東莞市衛生鎮”
2002年、2003年獲當年年度鎮級領導班子工作實績量化考核綜合總分二等獎
2004年、2005年獲當年年度鎮級領導班子工作實績量化考核綜合總分一等獎
2006 年、2007年或當年年度鎮(街)領導班子工作實績量化考核綜合總分一等獎

發展目標:

南城地處東莞新城市中心區,具備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肩負著努力爭先創優,在發展速度、發展動力和發展活力上實現快進一步的發展責任。南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樹立深圳福田為學習標桿,結合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環境優勢,確定了以按照“一個龍頭、三大產業”的發展思路,一個龍頭是指以建設總部經濟為龍頭,三大產業是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文化產業等三項城市型經濟產業的發展思路,高標準規劃建設“五大功能板塊”, 通過5至8年時間建設成為適宜創業、適宜居住、適宜休閒的現代化東莞城市視窗,進一步彰顯城市中心區的魅力,爭當全市排頭兵。
鴻福商圈板塊。該板塊以鴻福路為中央軸線,東至東莞大道,西至運河路,現已基本完成了勝和、銀豐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目前,該片區域內已建成第一國際、中環財富廣場、騰龍大廈、曼哈頓廣場、希爾頓廣場、華凱廣場等一大批高檔商業建築,擁有寫字樓67.75萬m2,商鋪44.78萬m2,吸引了沃爾瑪、海雅百貨、時尚島、百安居、蘇寧電器、時尚電器、國美電器等國內外著名大型零售商進駐,家樂福、吉之島等企業也已簽定進駐契約。同時,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滙豐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浦東發展銀行、中信銀行、友邦保險、平安保險、中域電訊、卓博人才網等諸多金融、保險、證券、貿易、通信等現代服務業企業紛紛在此設立法人總部或地區性總部,大量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高端資源逐步聚集。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鴻福商圈發展迅速,現已初步成形。接下來,我們將以全市“三舊”改造為契機,對勝和、亨美、元美、篁村、三元里、新基等社區土地進行資源整合和“退二進三”改造,繼續做大做強“鴻福商圈”,圍繞市行政辦事中心打造出一個新的東莞商業商貿中心,儘快實現南城第三產業比重從目前62%上升到80%的目標。
總部經濟板塊。該板塊指東莞大道兩旁的企業總部基地,現已基本完成了宏圖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進入審批前公示程式。旨在以企業總部基地為載體,進一步集聚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高端資源,搶占發展“制高點”。企業總部基地用地規劃約500畝,計畫興建20多幢總部大廈,引導一批年稅收3000萬元以上的東莞地區知名民營企業和外來企業進駐。
西平行政文化居住板塊。該板塊指東莞大道以東的西平社區蛤地社區,現已完成了南城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目前,該片區域已建成南城西平體育公園、南城行政辦事中心以及格林小城、現代經典、世紀城、未來世界、森林湖、東駿豪苑、新中銀等地產項目,近兩年還建成了由東駿路、東二路、東五路、東六路、東七路、東八路等組成的片區道路網路,交通便捷發達,人居環境成熟、舒適。接下來,我們將充分發揮該片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便利的交通環境,將其打造成為高標準、高品位、高檔次,布局合理、配套齊全的南城行政文化中心區和現代化生活社區。
科技創新板塊。該板塊指沿河景觀大道和科技大道片區,現已完成了白馬—周溪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目前,該片區域雲集宏威數碼、諾基亞、百音、新能源、金霸王、海金杜門等眾多世界500強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深化“科技南城”工程,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獎勵配套,強化品牌、人才意識,扶優扶強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出更多的有實力、有技術、有前景的優質“兩自”企業。重點加快天安數碼城項目和宏威科技園項目建設;支持好宏威數碼OLED示範生產線項目,服務好新科磁電、可口可樂、金霸王等大型企業增資擴產項目;加快引進“中國軟體科學城”項目。同時,依託現有骨幹企業設立更多的研發機構、技術中心、管理中心和博士後工作站。
水濂山觀光休閒文化體育板塊。該板塊指水濂山片區,現已基本完成水濂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為回響市委市政府“整山治水”的號召,切實保護該片區現有的山體資源、水體資源和林地資源,我們近年來全面加大對水濂山的建設和整治力度,將水濂山原有7個採石場全部關停,大力實施生態復綠和文化旅遊景點開發,打造園中園蓬萊閣水簾洞天、荷香谷、疊翠谷、浣溪谷等景區,使整個公園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得到了有效改善。目前,7個採石場已成功修復整治3個,即將完成整治的有3個,完成的整治面積達47.2萬m2,最後1個大採石場的修復整治方案也基本完成了規劃設計。同時,我們還在園中園景區成立了東莞市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基地,並陸續舉辦“南城歷史文化展”、“篁溪書畫館館藏作品展”和“南城中國小作品展”等一系列文化展覽,把園中園建設成為了南城文化創作、展覽的新基地,進一步增添了水濂山森林公園的人文氣息,打造了南城文化建設的又一新亮點。接下來,我們將繼續依託、整合水濂山森林公園及植物園等自然資源,加快建設水濂山旅遊、文化、休閒、體育等產業項目,將該片區打造成為有文化特色的東莞城市“後花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