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水庫[黑龍江]

東方紅水庫[黑龍江]
東方紅水庫[黑龍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方紅水庫位於黑龍江,面積2.520萬畝,是黑龍江最大的水庫之一。

黑龍江東方紅水庫

東方紅水庫位於海倫縣的東北部,呼蘭河二級支流扎音河上,距縣城28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其中:扎音河438平方公里,截引謨爾河上源南北河流域面積62平方公里。總庫容1.62億立方米,是以防洪和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魚,多年調節的綜合利用水庫。

水庫樞紐

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隧洞和電站組成。大壩為碾壓式帶鋪蓋的粘土均質壩,長520米,最大壩高18.6米。溢洪道為河岸式,位於土壩右側鞍部,長1050米,底寬20米,設有5孔閘門,最大泄洪能力300立方米/秒。輸水隧洞在土壩右側,溢洪道的內側,長201米
,內徑2.4米,進出口設有平板鋼閘門控制流量。電站為壩後引水式,裝機2台,總容量500千瓦,尾水和灌溉用水泄入原河道。

建設歷史

東方紅水庫1958年7月動工興建,因水庫地址與海倫縣東方紅農場(今紅光農場)毗鄰而得名。水庫工程建設初期,由松花江專署水利局和省水利廳呼蘭河流域勘測設計組設計(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海倫縣自行籌集資金,動員全縣農村勞動力施工。1958年10月土壩初步合龍。1960年建成輸水隧洞和挖通溢洪道,共完成土
石方7.3萬立方米。由於水庫工程是在“大躍進”時期上馬,急於求成,設計標準偏低,加上條件所限,壩基承壓水未作處理,壩下游坡保護層由腐殖土堆築,壩頂未做保護層,冬季施工又未碾壓。輸水隧洞洞身有58米未襯砌,襯砌部分有漏水現象。溢洪道僅為防汛需要開一個口,斷面、高程均不能滿足防禦百年一遇洪水的要求。

整修續建

1962年,東方紅水庫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進行整修續建。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省水利第三工程處施工。整修續建工程有:(1)土壩裂縫處理,壩後坡培厚及整形,壩頂加高填築
,右側山坡接頭處理,壩前粘土鋪蓋,壩後平整及鎮壓。(2)溢洪道開挖,邊坡整修,渠道護砌,閘室及公路橋修建。(3)輸水隧洞進口渠道開挖,鋼閘門和啟閉室整修,隧洞襯砌,出口灌溉支管控制室及消力池混凝土澆注。(4)電站(新建項目)廠房、輸水壓力管及機電安裝等。整修續建工程於1965年6月全部完工。兩期工程建設,共完成土石方58.3萬立方米,混凝土方0.53萬立方米,使用人工275萬個工日,總投資1189萬元,其中國家投資950萬元,集體投資及勞務折款239萬元。
東方紅水庫整修續建工程竣工後,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沒有經上級主管部門正式驗收,工程上存在一些問題,以後又陸續進行維修。
(1)1966年9月遇6級以上北風,土壩迎水面塊石護坡遭到嚴重破壞。1967年將土壩迎水面護坡全部翻修,興利水位以下部位用50×70×20厘米的混凝土預製板護砌,興利水位以上用30厘米以上塊石護砌。1973—1980年對壩後老河道用碎毛石鎮壓,工程量4.58萬立方米。1979—1983年對老河道(天然排水減壓溝)兩岸邊坡用50×70×10厘米混凝土預製板護坡。(2)1976年對溢洪道進行消險,底寬擴到20米。1984年在原溢洪道出口段擋土牆處用漿砌石護砌264米。1985年改裝平板鋼閘門,啟閉機改為電動手動兩用;原溢洪道公路橋加高4米,原橋面改為閘室工作橋,在閘室工作橋上面另修建公路橋。(3)開挖引水渠,引訥謨爾河上游南北河水,補充水庫來水量。

水庫效益

東方紅水庫建成後,在防洪方面,下泄流量一直沒超過下遊河道安全泄量。196
0年庫區3日最大降雨量142.9毫米,入庫洪峰流量300立方米/秒,水庫僅下泄28.8立方米/秒,削減洪峰90%以上,使下游扎音河兩岸11個村屯,2.5萬人口,2.5萬畝耕地免受洪澇災害,並使水庫下游25公里的濱北線鐵路免受洪水威脅。灌溉方面,水庫興建前扎音河兩岸灌溉面積僅1000畝,水庫建成後灌溉面積逐年增加,1985年利用水庫水源灌溉水田達4.15萬畝,水源有足夠的保證率。電站供應紅光農場和雙錄、東方紅、護林等3個鄉用電,1969年與國家電網聯網供電。從1959年開始漁業生產,到1985年共捕撈商品魚135萬公斤。1973年開始搞魚種生產,現有魚池383畝,每年可產秋片5萬公斤以上。

生態特徵 初級生產力及有關指標

面積 2.520萬畝
深度 平均水深 4.50米
形態描述 東方紅水庫(黑龍江) 黑龍江水系, 面積2.53萬畝, 深度4.5米, 透明度32.5厘
米,底質:泥沙。
黑龍江水系, 東方紅水庫水系, 水域, 初級產量日0.94克氧/平方米.日, 初級產量年396千卡/平方米.年, 魚產量1.86千卡/平方米.年, F/P0.47, 生物量19.4克/平方米, 日P/B0.30, 總氮1.747毫克/升, 無機氮0.241毫克/升, 總磷0.052毫克/升, 磷酸鹽, 有機物耗氧13.58毫克/升, 透明度32.5厘米。
浮游生物(毫克/升)
浮植產量0.940, 浮植現存量4.300, 浮植優勢種硅藻、裸藻, 浮遊動物量3.650.
水庫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毫克/升)及其組成
浮植生物量4.300, 硅藻占門33.5%, 綠藻占門2.1%, 金藻占門0.0%, 甲藻占門30.0%, 裸藻占門31.1%, 藍藻占門3.3%。
水庫浮遊動物生物量與季節變化(毫克/升)
原生生物量0.02, 輪蟲生物量0 .61, 枝角生物量1.77, 橈足生物量1.26, 總生物量3.65。
營養類型
浮游植物產量:貧, 浮游植物生量物:中, 浮游植物優勢種:中, 無機氮:中, 總氮:富,總磷:富, COD:富, 水質營養狀況屬於中營養型。
底棲動物的密度(個/米)與生物量(克/平方米)(密度/生物量)
調查日期:82年8月, 底棲動物:10, 環節動物:無, 螺類:無, 蚌類4/0.076, 甲殼類:無, 搖蚊科幼蟲:12/0.037, 其它水昆蟲:16/0.062, 其它:無, 總計:32/0.175, 總平均:32/0.175。

黑龍江鐵力縣東方紅水庫

東方紅水庫位於鐵力縣王楊鄉中鐵屯,始建於1958年,到1981年完成配套工程,共用土方10萬立方米,石方9.5萬立方米,耗資71萬元。該水庫為國家中型水庫,是縣內最大的水庫。以蓄水灌溉為主,兼營養魚業。水庫西側築攔水壩,壩長1 100米,高9.3米,設有4孔瀉洪閘1座。設計庫容水量69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萬畝,養魚220萬尾。

廣東東方紅水庫

東方紅水庫(Dōngfànghóng Shuǐkù)在新會縣城南51公里,古斗山東南麓。原以庫址土名“石石達”為名。1971年7月1日電站發電時,為紀念中國共產黨誕辰,改稱“東方紅水庫”。集水面積38.6平方公里,正常庫容2372萬立方米。?

福建莆田水庫

東方紅水庫位於莆田、福清兩市交界的秋蘆溪支流算溪中游,是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防洪、供水等綜合利用的重要中型水庫,上游集雨面積62.3km,水庫總庫容2150萬m,總裝機容量1MW,年發電量180萬kW·h。主壩為粘土心牆土石混合壩,最大壩高47.4m,壩頂長431m;付壩位於左岸,系多種土質壩,最大壩高22.9m,壩頂長182.5m。溢洪道布置於付壩的左端,放水系統埋設於主壩的左岸,廠房布置在左岸輸水涵管的尾部,分為上下廠房,上廠房安裝3台0.2MW和下廠房安裝1台0.4MW的水輪發電機組。工程設計灌溉農田4.2萬畝,最大實灌3.0萬畝,年供水量2500萬m。

水庫樞紐

工程由有主、副壩兩座,均為粘土心牆壩,基礎中澆有混凝土齒牆1道,主壩最高為47.5米,壩頂長413米,壩頂寬6米,砌石防浪牆1道,高0.8米。副壩最高為24米,長151米,位於主壩左端,迎水坡用乾砌塊石護坡,背水坡上用草皮護坡,庫內較為平坦,淹沒土地1514畝,總庫容量2275萬立方米,其中死庫容150萬立方米。輸水涵洞位於主壩左側,長171米,鋼筋混凝土圓涵結構,直徑1.5米,採用錐閥啟閉,輸水流量為4.5立方米/秒,進口矗立一座圓形鋼筋混凝土放水塔,高38.5米,深埋入主壩內坡之中。溢洪道位於副壩左側山
莆田東方紅水庫大壩
坡上,劈坡挖槽,緊靠副壩,進口處為八字牆,左岸開成1∶1邊坡,控制閘1座5孔、孔口高寬為5×6米,長34米,設定胸牆,形成孔口射流型式,閘墩厚度1米,長16米,鋼絲網混凝土弧形閘門,閘門下游連線陡坡段,基礎為風化岩石夾雜壤土,混凝土塊襯砌防沖,末端接挑流鼻壩消能,長11.2米。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二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水庫渠道

渠道工程由莆田、福清兩市水電局負責勘測設計和施工。左右乾渠共長47.24公里,左渠28.57公里,經江口鎮的官莊、東大、上後、莆江到福清縣新厝公社,直到塘邊軍墾農場,灌溉面積1萬畝;右乾渠長18.67公里,經官莊、頂坡、園下、園頂,建倒虹吸管橫跨萩蘆溪後再經後坊、劉莊,直達石東、石西、後郭高地,原計畫灌溉1.5萬畝,因部分農地開發建房建廠,且與南安陂灌溉交叉,至90年代初僅灌溉6000畝。

勘測建設

東方紅水庫於50年代福建省水電廳設計院進行勘察,因條件較好,當地幹部民眾也迫切要求修建,以解決江口、涵江一帶旱地灌溉問題。1966年福建軍區、省水電廳召開莆田、福清兩縣領導協調會,決定由福清塘邊軍墾農場、莆田縣、福清縣3家共同興建,確定分水比例:莆田縣占60%,福清縣(包括軍墾)占40%,由5020部隊牽頭,師首長擔任總指揮,兩縣各派縣委常委1人為副指揮,1966年10月破土動工,1969年5月竣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