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博物館

德國柏林首開“東德博物館”再現東德生活,為德國人懷舊情緒提供了抒發場所。開館第一天,博物館就吸引了上千人前來參觀。兩德統一16年後,人們似乎發現,意識形態衝突的陰影下,也許更值得回味的,是生活本身。

又見“特拉比”

東德博物館主打日常生活,上萬件展品中,最顯眼的就是位於博物館入口處的“特拉比(Trabant)”牌汽車。
“特拉比”幾乎成了東德的標誌,30多年沒有改變造型。“特拉比”在德語中是衛星的意思。這個名字起於1957年。那一年,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老大哥”成功傳送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名博物館負責人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介紹說,“特拉比”的賣點是造型簡單、車廂寬敞,而且非常耐用,但是它的動力表現非常一般。在東德流傳有這樣一個笑話:“想讓‘特拉比’的速度超過每小時100公里嗎?把它推下懸崖吧。”
儘管如此,“特拉比”在物質匱乏的東德時期仍然炙手可熱。人們經常要在預定了幾年以後才能得到。因此幾乎所有開上“特拉比”的人都異常小心,而且十分善於保養和修理。
來自東德地區的貝克爾告訴本報記者,1989年柏林墻倒塌後,他和很多東德人一樣,開著“特拉比”湧入西德。不過在那之後,“特拉比”由於污染嚴重、動力不足等原因,遭到了“嫌棄”。到了90年代初,人們甚至用幾馬克就可以買到一輛“特拉比”。直到人們開始因為懷念蒐集“特拉比”,它的價格才再次上揚。

歷史“觸手可及”

東德博物館最吸引人的,是沒有將所有的展品都放進封閉的櫥窗:參觀者可以撥打普通居民家的紅色電話,打開裝滿東德時期特色服裝的衣櫃,甚至可以品嘗東德特有的被稱為Vita-Cola的飲料。
前東德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瓦爾特·烏布里希用過的放映機、Florena牌化妝品,mocca-Fix牌咖啡,每一件物品的背後都能喚起對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的回憶。
“我也有過這樣東西。”經常聽到有參觀者驚喜地說道。而自從柏林墻倒塌後,這些東西和其他一些產品迅速從貨架上消失。
來自原東德地區的中學老師盧德告訴記者:“在這裡能看到那么多我曾經用過的東西,真的感到親切。如果商店裡有賣的,我一定會買下來。”
64歲的歷史學者利奧波德在參觀的時候一直面帶微笑。看著這些自己曾經使用過熟悉的物品,他感到非常欣慰。“因為意識形態的衝突,人們曾經以為東德人住在‘洞穴里’,這個博物館讓人們了解,其實東德人的生活也很正常。”

不能抹去的回憶

“對於很多德國人來說,這座博物館帶來的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一種情感的體驗。”博物館的創建者及館長康澤曼說。
3年前,康澤曼來到柏林,發現這個擁有不少驕人博物館的城市竟然沒有一個博物館是專門講述東德歷史的。康澤曼成立了一個私人基金,並且向銀行貸款,開始了實施成立柏林第一家東德日常生活博物館的計畫。
康澤曼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館中一萬多件藏品,幾乎都是原東德居民捐贈的。他們從報紙上獲知東德日常生活博物館即將開張的訊息,開始在家裡翻箱倒櫃,整理出以為這輩子都不再用得著的東西,然後小心翼翼地送到博物館。
與一般的博物館不同,東德博物館沒有按照歷史時間順序展示物品,而是按家庭、學校、工作、假期等主題區分。
然而有一樣東西也許最難以歸類,卻又讓德國人百感交集。那就是柏林墻。博物館的項目管理人羅伯特說,博物館沒有專門針對柏林墻劃分一個主題,但嘗試通過圖片文字等方式,從更廣泛的角度反應柏林墻如何影響東德人的生活。
博物館的項目管理人坦承,東德博物館的“火爆”藉助了德國近年來颳起的一場“懷舊風”。
2003年,德國統一後第一部講述東德人生活的影片《別了,列寧》喚起了懷念東德的熱潮。儘管兩德統一已經16年,東西部經濟上的差異依然令人十分沮喪。在一些原東德地區,失業率甚至高達20%。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人很自然就回想起東德。在那個時期,至少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一份工作。
怎么看待那段歷史,是政治家和歷史學家的事情。對於每一個曾經生活在東德的人來說,他們懷念的,是自己走過的那段日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