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

東北文化

東北文化也叫黑土文化,包含著三種文化類型:一是少數民族的文化,二是中原文化、漢文化,三是異國文化。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在,東北地區的原駐民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特別到漢代,漢文化是東北地域文化的主流。

(圖)東北文化二人轉
東北文化也叫黑土文化,包含著三種文化類型:一是少數民族的文化,二是中原文化、漢文化,三是異國文化。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在,東北地區的原駐民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特別到漢代,漢文化是東北地域文化的主流。

基本概況

(圖)東北文化迎新春

東北地域文化包含著三種文化類型:一是少數民族的文化,二是中原文化、漢文化,三是異國文化。東北地區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在,東北地區的原駐民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特別到漢代,漢文化是東北地域文化的主流。東北地區族群主要由三種人組成。第一種是流民,第二種是謫戍,第三種人是移民。這三種人均以山東山西河北為主,給東北地區帶來了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嶺南文化、吳越文化,為東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其中中原文化的影響最大,東北是以中原文化為基礎發生、發展,吸收、融和其他文化,有次序的傳承下來的。到了明清以後,中原文化已經完全成為東北地域文化的主體。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東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開放性。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日俄侵占了東北,從建築語言飲食習慣,對東北地區有一定影響。

歷史追溯

(圖)東北文化紀念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對黑龍江的統治加強,各民族多次派出貢使,向中原王朝進貢。236年,挹婁遣使向曹魏“獻楛矢”,建立直接臣屬關係,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挹婁民族共同體繼春秋肅慎以後,第一次與中原王朝直接來往,並自此保持著融洽的臣屬關係。挹婁與高句驪國,也有過臣服關係。後來挹婁趁高句驪受到魏幽州刺史冊丘儉軍的沉重打擊之機,斷絕了與高句驪國的來往。降至西晉,鮮卑慕容氏崛起,與高句驪爭奪遼東,挹婁乘機南下,攻掠高句驪北境。245 年魏幽州刺史毌丘儉奉命征高句驪,派玄菟太守王頎與夫余聯絡,夫余簡位居為魏軍提供“軍糧”。274 年,晉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余歸平州護東夷校尉管轄。285 年,鮮卑慕容氏連續襲擊夫余,但在西晉王朝的保護下,使夫余國破而復立。高句驪為報舊仇於280 年發兵征討,降其“部落六七所以為附庸”,掠走挹婁“六百餘家”。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雙方處於敵對狀態。談德為高句驪國王后,在進攻百濟取得勝利後,398 年“遣偏師”進攻挹婁,挹婁大敗,300 餘人被俘,挹婁再度被迫臣服。高句驪遷都平壤後,挹婁後裔勿吉、靺鞨,多次受高句驪王調遣,隨高句驪兵攻新羅、征百濟、侵遼西。挹婁雖深受夫余、高句驪的民族壓迫和剝削,但憑著“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進行肆無忌憚的“寇鈔”,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備其襲擊,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後,才返回村中居住。555 年,白黃混血的突厥滅掉柔然,柔然的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

隋、唐時期,是黑龍江地區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612 年,隋煬帝征高麗,當時附於高麗的靺鞨粟末部的八個分部(厥稽部、勾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戶賴部、破愛部、步括利部)共千餘家歸隋管轄,被安置於朝陽市。其間滿族(秣羯,均為革旁)興起建立渤海藩屬國,領長白山以東含朝鮮半島北部區域,地位較為獨特。

唐朝在黑龍江流域普遍建立了管理機構。後來在黑龍江西部設室韋都督府,在東部設忽汗州都督府(又稱渤海都督府)。在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匯合地區設黑水都督府。

遼繼唐之後在黑龍江地區設治管轄,於黑龍江上中游地區設羽厥里節度使、室韋節度使和烏古迪烈統軍司;在嫩江設泰州(今泰來縣塔子城古城);在黑龍江東部地區設女真節度使;在牡丹江以北至黑龍江下游一帶設五國部節度使。黑龍江地區各族向遼貢納馬匹、貂鼠、生金、北珠、人參、松實、白附子、蜜臘、麻布、海東青(鷹的一種)等。

遼天慶五年(1115 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擊敗遼國,自稱皇帝,國號大金,改元收國,定都會寧(今阿城市白城)。金建國後,阿骨打完顏希尹女真文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金天會五年(1125年)滅遼,金代替遼統一了中國北方,從而形成中國歷史上金、宋對峙的局面。金代是漢族大批移入黑龍江地區的時期,主要在松花江以南五常等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元朝時期,黑龍江地區西部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兒家族的遊牧地,今泰來塔子城古城則為成吉思汗幼弟斡惕赤斤故城。整個東北設遼陽行省統轄,下設路、府、州、縣。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於黑龍江口設奴爾乾都指揮使司,共轄384衛、24所、7城站、1 寨。所轄區域北到外興安嶺,東抵鄂霍茨克海的庫頁島。明朝承繼元代的建制,建立了海西東水路城站和海西西陸路城站,從遼東到奴爾乾都司設驛站40餘所,多次派專員沿松花江、黑龍江下航至奴爾乾等地,了解和撫慰各族。從十五世紀初,明朝先後於開原、撫順設馬市,在吉林設立造船廠,這對擴大東北各地經濟的互相交流和發展松花江、黑龍江的水路運輸有重要作用。

形成因素

北文化的形成因素較之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蜀楚文化都更為複雜。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地處邊陲,大漠莽林、大風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團的蚊虻、大群的野獸,自然要影響到東北文化的形態風貌。再是人文環境的歷史構成—從東夷人到渤海國,從秦漢時期的移民遷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兩次入主中原,再到明清時代的移民由入關到出關的回流。冀魯晉流民齊闖關東和日偽時期長達十餘年的奴化教育和殖民地文化的影響,構成了東北文化結構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因此,東北文化的特徵,很難用簡單的概念來定位。東北人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特徵,也不是可以用幾句類型化的詞語可以概括的。

文化旅遊

地域文化資源對發展旅遊業的影響目前,中國有30處自然與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遼寧有6處名列其中。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轉化為旅遊資源,對地方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2004年中國遼寧?東亞國際旅遊博覽會”上,遼寧推出總計6處世界文化遺產組成的世界遺產旅遊等20多條特色游線路,作為北方城市的旅遊品牌,吸引來自國內及世界各地的八方遊客。這6處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九門口長城、瀋陽故宮盛京三陵 永陵、昭陵、福陵 、“高句麗”遺蹟。此外,東北三省還聯手推出了以瀋陽、大連、哈爾濱、長春四市組成的東北三省四市旅遊線路,整合旅遊文化資源,發揮出各自優勢,打造出特色產品。如滿族及清代歷史文化、近代史跡、歷史名人、奇特景觀、老工業基地歷史等。同時,將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的“滿漢全席”、“老邊餃子”、“東北大秧歌”、“二人轉表演”等極具東北特色的飲食文化、關東風情和民族文化加以展示。

俄羅斯情結

(圖)東北文化遼寧街道一角

俄羅斯文化對東北地區——主要是哈爾濱這個城市——從城市街道、建築風格、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裝飾、家具餐具、餐飲習慣一直到藝術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產生了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哈爾濱,原名阿勒錦清代稱為哈拉賓,至今僅有一百多年歷史。而它的城市建築、商業和貿易的興盛,卻與一個多世紀之前直至20世紀上半葉,大量俄籍猶太人、波蘭人與白俄貴族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聯。1896年,俄國獲取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許可,哈爾濱逐漸成為東清鐵路的中心。20世紀初,俄、英、日和捷克等國,在哈爾濱設立了總領事館,德、法、意等國設立了領事館,使得哈爾濱在後來的50年間,迅速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由於多國移民的聚集,帶來了文化的多樣性。然而,在歐洲、俄羅斯與韓日等多種文明,與東北本土文化(黑龍江省本地的少數民族、關內的移民以及明清被貶斥流放的內地知識分子所共同創建的邊地文化)的混合、交融與碰撞中;在一個世紀以後所收穫的如此紛繁、雜糅、豐富的東北文化結晶與果實中,俄羅斯文化始終從中呈現出一條清晰而鮮明的脈絡,它為中國這個古老的母體,移植並輸入了斯拉夫民族強壯的新鮮血液。

旗袍來自於“旗人”即滿族的服裝,但隨著滿族入關、300年後清朝皇室最終退位之後,作為旗袍發源地的東北,尤其是哈爾濱,旗袍已逐漸退出日常生活,成為某些社交和吉慶場合女士們的禮服。從20年代起始,中間隔過了中蘇交惡的六、七十年代,跳到80年代之後直至21世紀,市民的著裝風格與審美趣味,越來越巧妙地吸收了俄式服飾的某些特點。從男士的呢子大衣、船形毛皮帽及高腰靴子、男式小立領的襯衫,到女士夏季五彩繽紛的連衣裙和秋冬的大圍脖與大披肩,包括頭巾的系法與前額盤卷的髮型,在許多細微之處,都能見到俄羅斯服飾文化的悄然滲透。在某個大雪紛飛的冬天,黃昏的街頭,從積雪被清掃乾淨的台階上,走來一位戴著俄式寬檐禮帽的中年男子,他黑色的呢子大衣上飄落著白色的雪片,鼻子被凍得通紅,身上微微散發著酒氣。或者在夏季,一扇綠色的木柵欄門鮮花盛開,櫻桃樹上熟透的果子落在草地上,院子裡的晾衣繩上掛滿了白色的被單床單,在風中輕輕飄舞……此情此景,你會懷疑自己走進了俄羅斯小說中的某個場景。

無論東北文化中具有怎樣濃烈的俄羅斯情結,無論啤酒、烈性酒和麵包等表象事物給予我們多少文化的假象,東北人依然是中國本土的產物,它貌似混血,而在骨子裡依然以農耕文明與儒家文化作為精神支柱的。當俄羅斯文學豐厚的乳汁注入這片黑土地的時候,黑土地並不會輕易改變它的顏色。宗教作為一道精神的分界,劃開了民族間根本的文化差異。哈爾濱隨處可見的東正教、基督教教堂,以及大量的基督教徒所信奉的基督教文化,從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過東北移民族群的性格特徵與文化屬性。俄羅斯情結更多的僅僅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上,那是物質的、感性的,幾乎從未真正進入過思想與精神領域。

文化代表

(圖)東北文化東北文化海倫剪紙

肇東國畫:肇東國畫以它的群體優勢在國內畫壇上崛起,並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們的關注。80年代中期以來,肇東國畫先後在北京、鄭州、洛陽等國內十餘個城市和新加坡、美國、日本、前蘇聯、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香港、台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以及榮寶齋、燕山書畫社、文寶齋等畫廊展覽展銷300餘幅,多次在省和國家展出中獲獎,有100餘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黑龍江美術館、深圳美術館、陝西美術館、中國西安民俗博物館收藏,有200餘幅作品在國內外50餘種報刊中發表。

海倫剪紙:海倫剪紙有著較高的藝術成果。剪紙帶頭人傅作仁創作的大型剪紙《東方紅》18幅,進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陽》等3幅作品被周恩來總理轉贈鐵人王進喜和東海艦隊。

北林風箏:北林風箏群體建立於90年代初,自1990年至1995年連續5年組織8個隊參加北京國際風箏賽和山東濰坊國際風箏賽,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7項,團體獎8項。兩次代表黑龍江省參加全國農民運動會,獲得風箏比賽團體第一名。近年來,北林風箏更是越飛越高,隊伍不斷擴大,花樣不斷翻新,每年春節在城郊曠野都有大批風箏愛好者追風鬥豔,吸引許多遊人駐足觀看。

慶安版畫:慶安版畫起源於五十年代末解放軍轉業官兵業餘創作的北大荒版畫。慶安版畫創作初期追隨了北大荒版畫風格。但慶安版畫作者大都生活在農村,他們在平淡無奇的農家小院中發掘新的藝術創造天地,清新的田園生活和農家小院的溫馨情調,成為作品讚美表現的主題。不規則構圖、不受時間限制、擴大想像空間、擴大色板、烘托主機板的藝術處理,形式悅目,富於美感,形成了慶安版畫獨特的藝術風格。

綏稜農民畫:綏稜農民畫從20世紀70年代誕生到現在已有30多年的歷史,它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 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 被國內媒體譽為“是我國繼戶 縣之 後又一個農民畫縣”(1981年《中國農民報》)。《中國農民報》、《黑龍江日報》、《黑龍江農村報》、《學理論》、《奮鬥》、《北京晚報》、《中國漫畫》先後發表了綏稜農民畫並附文介紹。綏稜縣也因此被命名為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

望奎皮影:望奎皮影歷史悠久,於清朝同治年間傳入望奎,歷經百年風雨,從崔春芳、關興久、張學文到谷寶珍,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他們表演的皮影戲《三請樊梨花》 、《紅月娥做夢》等劇目多次被省電台、電視台採錄實況,《三請樊梨花》還在中央電視台播放。號稱皮影一枝花的谷寶珍,其精湛的表演被黑龍江電視台製作成專題片反覆播放。望奎縣畫家張家純,將我國傳統的皮影藝術通過繪畫形式表現出來,創造出皮影畫,使之在景燈下的藝術效果定型在紙絹上,充分展示出中國皮影藝術的價值和迷人風采,先後在我省及大洋彼岸美國等地展銷。

明水篆刻:篆刻藝術,歷史悠久,名家眾多,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古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明水縣的篆刻藝術,興起於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之前只有一些從事鍾刻技術的匠人。1976年後,經過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引導和扶持,明水篆刻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逐漸培育出一批小有名氣的篆刻人才,並形成了渾厚靈秀、拙中見巧、雋逸奔放的藝術風格。明水篆刻的代表人物是康平。

蘭西掛錢:蘭西掛錢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都可以稱之為獨具特色的。從90年代初至今,掛錢的藝術創作始終沒有間斷,創作隊伍不斷擴大,創作內容不斷豐富,創作方式不斷創新,已形成了500餘人的創作群體和縣、鄉、村、屯四位一體的創作網路。他們創作的近千幅掛錢作品曾先後在哈爾濱、北京、大連、西安、杭州等地舉辦過大規模的專題展覽,先後4次代表黑龍江省分別參加了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民間工藝品展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展覽、中國民協和民委舉辦的民俗錄像匯映大獎賽等,並被製作成“蘭西掛錢”專題片,在香港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天津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多次播放,有170多幅作品被國家收藏,部分作品赴日本、美國、南韓、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等地展出和展銷。120多位作者的400多作品編輯出書在全國發行,30多位作者的46篇論文在全國有關刊物、學術交流會上發表或交流。蘭西掛錢開創了全國“五個第一”,即第一個舉辦掛錢專題展覽,第一個掛錢出國展覽,第一幅大掛錢(5.20m× 2.90m)問世,群體帶頭人孫福生被國家公認為我國研究掛錢的第一人。他編輯出版的《中國掛錢圖集》一書, 是中國文化寶庫中關於掛錢藝術的第一本專著。蘭西掛錢創作群體多次被國家、省、市授予“優秀創作群體”的光榮稱號,被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