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漢服文化圈

東亞漢服文化圈

東亞漢服文化圈 ,隨著東亞地區人們之間相互往來交流的頻繁,逐漸在東亞地區出現了統一的文化----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發源於中國,後來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在東亞等地逐漸形成了一個燦爛的儒家文化圈。有和服,朝服,越服等。

漫話東亞漢服文化圈

在很早很早的時候,東亞地區人們之間的交流就已經開始了,隨著東亞地區人們之間相互往來交流的頻繁,逐漸在東亞地區出現了統一的文化----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發源於中國,後來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在東亞等地逐漸形成了一個燦爛的儒家文化圈。至今在日本韓國等地都還建有孔廟。與儒家文化一樣,漢字在很早的時候就成為東亞地區人們的書寫文字,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形成對東亞地區的文化交流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只要大家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現在的日本的和服(也可以稱日式漢服),韓國的韓服(也可以稱韓式漢服),還有越南的民間服飾與中國的傳統漢服極為相似。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呢?(其實韓國的韓服和日本的和服都是在中國漢服的基礎上經過改良而形成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將韓服和和服稱為韓式漢服和日式漢服。)東亞漢服文化圈的形成對東亞地區人們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最終在東亞地區形成了“身同衣,書同文”(穿同一種衣服,寫同一種文字)的局面。漢服,漢字還有儒家文化對東亞各國影響深遠,在東亞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日本服裝:和服

和服,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長上衣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誌。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朝服

唐代時期,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而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亦一直保留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幞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幞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后翟衣樣式。而現代朝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不明顯,近似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襬十分寬大、蓬鬆。

·越南服裝:越服

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領(丁環)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Franc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古代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東亞漢服文化圈的形成

一,背景
從很早的時候,東亞地區人們之間就出現了人員交流在中國的戰國末期就有許多中國人到朝鮮去,在漢代更是在朝鮮設立了四郡。而在秦漢魏晉時期也有大量的中國人渡海去日本,日本稱之為“歸化人”。而越南與中國的交流也很密切,漢代唐代等時候都在越南設立過郡縣。
二,東亞漢服文化圈的初步形成
大約在唐代,東亞漢服文化圈開始初步形成。在很早的時候朝鮮半島和越南地區的人就開始穿著漢服了,從現在發現的一些實物資料上就可以看出來,日本在大化改新後全面唐化,不但建築風格,飲食,文字,就是衣服都是模仿唐代的,比如在這一時期日本頒布的《大寶律令》中所規定的服制就是完全根據唐朝的服制而制定的。另外當時中國周邊的許多民族也都逐漸開始穿著漢服,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禁穿胡服而改穿漢服。漢服在這一時期逐漸成為整個東亞人的共同服飾。漢服文化圈在唐代開始初步形成。
三,漢服文化圈的不斷發展與鞏固
唐代以後雖然歷經動盪的五代等而且這一時期的漢服受到周邊服飾的衝擊,但是漢服文化圈基本上還是處於不斷發展與鞏固的。
四,漢服文化圈的完善
進入明代以後,一切恢復漢唐服制,而且政局相對穩定,漢服文化圈又開始出現了繁榮的局面。明代對朝鮮等都有“賜服”制度。漢服文化圈在這一時期得到完善。

漢服在中國的消亡和重新復興

一,消亡
1644年滿洲軍隊入關對廣大漢族實行“剃髮易服”政策,致使傳承了千年的漢族衣冠在中國漸漸消亡,這是歷史的悲劇,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劇,甚至是整個東亞的損失。在清代這一時期,漢服逐漸消亡,不過一些志士從來就沒有忘記過自己的民族衣冠,一直許圖恢復自己的民族服裝,太平天國,還有民國時期,許多志士都想恢復漢服。
二,復興漢服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傳統文化的逐漸復興,和國學的陣陣熱潮,漢服開始逐漸重新在中國回歸

東亞漢服文化圈的重現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漢服在中國的逐步復興,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東亞漢服文化圈又將會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東亞漢服文化圈的重現將會對東亞地區人們的交流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東亞漢服文化圈的重現將會引動東亞地區的傳統文化熱潮,使傳統文化再一次受到人們的重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