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天主教堂

杭州天主教堂

杭州天主教堂,屬於天主教杭州總教區(Archidioecesis Hamceuvensis),天主教杭州總教區是天主教在中國浙江省建立的一個教區。

基本信息

簡介

杭州天主教堂杭州天主教堂
杭州錢塘中山北路415號坐落了一座這樣的天主教堂,名為無原罪聖母堂,迄今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義大利衛匡國神父1643年到杭州傳教,他親眼見證了中山北路的這座天主堂的建設。
當時浙江的巡撫佟國器的夫人是教友,因了解衛神父的一路艱辛,加之教堂十分簡陋,於是說服佟國器在天水橋附近劃了塊地給教堂,並出資幫助重建新堂,也就是現在中山北路的天主教堂,取名無原罪聖母堂。
據記載,教堂當初的建造極其金碧輝煌,教堂兩側有著大量壁畫,以西方圖像為藍本,按中國的筆法繪製,講述了耶穌的一生事跡。如今,壁畫不復存在,牆壁上是簡單的框畫。
這座教堂內部以白色粉飾,歐式拱形房頂與過道兩旁的白色柱子互相呼應,聚會時,偌大的教堂幾十人整齊地坐在一起,沒有半點喧囂吵鬧,只能聽到神父講經的聲音,教堂氛圍顯得安靜、祥和。

教區歷史

王店清真寺無原罪聖母堂
1846年,天主教浙江代牧區成立,由法國遣使會管理,主教駐寧波。
1910年5月10日,浙江代牧區劃分為浙東、浙西兩個代牧區。浙西代牧區負責東部杭州、嘉興、湖州、金華、衢州、嚴州6個府的教務,主教座堂設在杭州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1924年12月3日,浙西代牧區改稱杭州代牧區。1946年4月11日,杭州代牧區升為杭州總教區。在教區內服務的修會有遣使會和仁愛會(法國女修會),1950年,杭州教區信徒有27,003人。著名教堂是位於杭州中山北路與體育場路交叉的地方,據說已經有200多年歷史的杭州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1966-1979年宗教活動停止。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府落實了宗教政策,天主教的宗教活動才逐漸恢復正常。

歷任主教

田法服(BishopPaul-AlbertFaveau,C.M.):法國遣使會士,1910-1937
梅占魁(ArchbishopJean-Joseph-GeorgesDeymier,C.M.):法國遣使會士,1937-1956

教堂變遷

無原罪聖母堂無原罪聖母堂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在李之藻家和楊廷筠家設堂。明天啟七年(1627)秋,楊廷筠又捐獻大批資金在觀巷(觀橋西,今中山北路415號天主教所在地)建造杭州天主教第一座聖堂。後陽瑪諾曾在西湖邊錢塘門建堂。清順治十六年(1659),義大利耶穌會衛匡國神父,從羅馬返杭,得到浙江巡撫佟國器等支持和資助,將楊廷筠舊居附近(該堂原址)一片大園地撥給教會,開始另建新堂。十八年(1661),內部啟用。聖堂系羅馬圓頂式,由正殿和左右側殿構成,4行木柱,靠邊2行木柱砌在磚牆內。
正殿頂部呈環弧形,堂內明朗,色彩鮮麗,光輝奪目。設有3座祭台,正祭台供救世主像,兩側祭台分別供伯多祿和保祿兩像。伯多祿一手拿兩枚鑰匙,一手指天。保祿左手執十字架,右手指著一條標語“我們宣揚被釘的基督”。壁繪有耶穌生平事跡,聖母行實,人生四末,十二位宗徒,四大聖師,各修會會祖、會衣,還有保祿歸化,君士坦丁皇帝信仰天主教等,畫下均有漢文說明。除聖堂外,還建有正廳3間、初學院3間、膳廳及附屬用房,臥室14間。住房三面設有花園,寬敞舒適,並可遠眺山巒和西湖。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康熙南巡來杭,該堂神父殷鐸澤、潘國良(意籍)覲見康熙,獲賜果餅酥和銀子。
康熙三十年(1691),曾被浙江巡撫張鵬翮改作它用。三十一年(1692)八月失火,後修復。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康熙再次南巡,潘國良赴無錫恭迎,賜御餚4大銀盤。帝抵杭時,又賜宴湖舫及銀200兩修建聖堂,並在堂門上加“敕建”2字。潘特邀清代大畫家吳漁山神父賦詩志紀:“堂前街靜少塵埃,駕過從容問幾回,詩句笑看留御府,始名忻閱下烏台。旌旗晴拂當門擁,爐篆花迎入戶來,拜手執香同父老,歡聲歌祝似春雷。”
雍正禁教時除北京外,巳不許外國傳教士進行傳教活動。雍正八年(1730),李衛任浙江總督,德瑪諾被驅逐出境,鑿掉該堂康熙題寫的“敕建”二字,改作天后宮,並親自撰文勒刻《天主堂改為天后宮碑記》。直至同治三年(1864),長達130多年,清政府才完整歸還。同年七月,主教派謝德望、李安德神父進駐天主堂。
光緒二年(1876),將該堂向西擴建2間祭台間。
民國元年(1912)十一月,失火,後修復。民國5年(1916),又加建東側3間。
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改為它用16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房產等各項宗教政策。1979年7月26日,杭州市委批覆,同意開放中山北路天主堂。經過整修,於1982年12月12日舉行復堂禮。該堂雖經多次波折,仍保留至今。1991年,依法登記,領取“浙江省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宗教活動正常,有主教1人,神父3人,修女20人。每天早晨舉行彌撒,每個主日舉行彌撒2台,現每主日教友達600餘人。1992年1月12日,定為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接待國內外天主教賓客的場所。2009年6月,對教堂再次進行全面整修,並配置彩繪玻璃窗,且於9月底全部完工。

軼事

天主教杭州教區現存教堂多座,其中歷史最悠久、最為著名的,是現在中山北路415號的那座,教名“聖母無染原罪堂”。該處同時也是浙江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總部。此堂1659年(順治十六年)由衛匡國始建於現址,三百多年來,其命運用“多舛”兩字已經不足以形容,以這座教堂為縮影,堪可見證天主教在中國的進退成敗。
康熙朝的杭州,在1675年和1691年兩度發生教務衝突,但由於教士殷鐸澤的努力,加上康熙帝當時的親教態度,教堂雖然遭到反教人士破壞,一度被改為佛廟,但又得以恢復。康熙帝在1689年和1699年兩度南巡,都到了杭州,傳教士也很明白討好皇帝的重要性,一得訊息就前往迎接。康熙第一次在拱宸橋的船上見了殷鐸澤和潘國良,好言相慰,賞賜果食,第二次甚至御賜白銀二百兩給教士潘國良,讓他修復天主堂。然而,在康熙末年,風雲突變,到了雍正時期,皇帝態度鮮明、厲行禁教,朝廷嚴令天主教士統統退回廣州澳門,各地官吏早已存有的反教情緒紛紛爆發,回響上頭的號召,大膽禁教。雍正八年,浙江總督李衛上奏,建議將杭州的天主堂改成天后宮,還得到雍正帝的讚賞。
這個李衛,就是前些年熱播的電視劇《李衛當官》中的主人公。當然,這個電視劇里角色雖然不少實有其人,但情節虛構居多。清史上的李衛系捐官出身,粗通文墨,文化水平不高,但辦事幹練得力,為雍正著名寵臣之一。他任浙江巡撫總督多年,又出任直隸總督,最後死在任上。直督乃疆臣領袖,可謂善終。李衛改天后宮的上奏,目前查雍正朝朱批奏摺就能見到。得到雍正批准改建之後,李衛命人在宮內立一碑,上有文字,即後來著名的《改天主堂為天后宮碑記》。
天后宮為祭奉天后之場所,因“天后”類同媽祖,主管海路水路安穩,故天后宮在大運河沿線和東南沿海一帶比較多見。根據地方志書,杭州在清代有三處天后宮(天妃廟),除天主堂外,一在吳山三茅觀,一在孩兒巷西牌樓,這兩處如今早已盡毀不存。李衛當時選擇將天主堂改易,而不是乾脆拆毀,一是因為該天主堂規模較大,建制華麗,陳列較多,二是1699年康熙帝賞銀給潘國良修復天主堂後,教士在堂上刻了“敕建”二字,以示名頭。雖然李衛在奏摺里力呈“敕建”並無其事,但畢竟有所顧忌,因此拍腦袋(或是聽幕僚的話)出此計議。在雍正朝禁教的大背景下,各地紛紛開動腦筋,上海的老天主堂就被改成了關帝廟。也倒是虧得李衛改天后宮,至少把教堂地塊建築留存了下來。
這《改天主堂為天后宮碑記》是清代禁教時期的重要文獻,王慶成先生曾編有《稀見清世史料並考釋》,其中就收有該《碑記》,所錄的是《皇家亞洲文會北華支會雜誌》上載的原文。《考釋》中將1699年接駕康熙帝的教士誤為德瑪諾(德瑪諾是後來的杭州天主堂本堂神父,但1704年才來華)。其實《碑記》本身並不稀見,魏源《皇朝經世文編》“禮政正俗”目中就收有此文,但不全。而晚清交涉還堂的時候,總理衙門檔案里也錄有全文。《碑記》文字曉暢,雖記於李衛名下,想來有人代筆。內容無非力陳天主教“五條謬處”、“居心之險”,大概受到之前《不得已》一類排教文字的影響,而且還切合時政,專就祭祖禮儀問題發難。原碑自雍正八年後,一直留於堂中,嵌於牆壁,1861年,法國傳教士就是看到該碑才促成“還堂”,容後再談。原碑雖然歷經兩百多年人事,閱盡天主教在中國命運,但最終還是沒能逃過此類文物的終極劫難,文革初期便被完全搗毀,如今只存碑拓藏於浙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