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輔仁科

杜輔仁科

蘇聯導演、編劇、作家、詩人,蘇聯電影學派奠基人之一杜甫仁科(АлександрПетровичДовженко),1894年9月11日(俄歷8月30日)生於烏克蘭切爾尼戈夫省索斯尼察村。1914年畢業於格盧霍夫師範學院,曾在基輔大學、基輔商貿學院學習。1914-1917年在中學裡教授物理、自然和體育課程。十月革命後,杜甫仁科1920-1921年在烏克蘭人民教育委員部(НаркомпросУкраины)任職,同時為一些報社擔任記者、畫家。1921-1923年在蘇聯駐波蘭及德國領事館工作,其間曾在慕尼黑及柏林的美術學校學習寫生畫。1956.11.25去世。。

簡介

亞力山大.杜輔仁科(Alexander Dovzhenko),這位杜輔仁科電影工作室的創建者,

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杜甫仁科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杜甫仁科

把烏克蘭電影創作推向了第一次高峰,他的《茲文尼郭納》(1928),《兵工廠》(1929)和《土地》(1930)成為烏克蘭電影永恆的傑作,在這三部無聲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是超前於時代的先鋒與詩意,尤其是《土地》堪稱他最完美的作品,在1958年的布魯塞爾,26個國家的117位電影評論家把這部影片評為影史12部最佳影片之一。而他一手創建的杜輔仁科電影工作室也成為烏克蘭電影發展的源頭和最大的製作基地,無數優秀烏克蘭電影人早年都曾學習和拍片於此。
杜輔仁科自己是烏克蘭人,拍攝的電影很多都有烏克蘭文化背景,被認為是俄羅斯第一位地域性導演。他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是部部地位崇高分量十足,而且他在很多電影小組從事幕後工作。埃索里亞尼喬治亞背景顯然和他非常合拍,有趣的是,導演的帕拉讓諾夫也是受其指導,甚至在入讀電影學院之前也和埃索里亞尼一樣在笫比利斯音樂學院學習音樂。

 職業生涯

1894年9月11日(俄歷8月30日)生於烏克蘭切爾尼戈夫省索斯尼察村。 

1914年畢業於格盧霍夫師範學院,曾在基輔大學、基輔商貿學院學習。

1914-1917年在中學裡教授物理、自然和體育課程。

十月革命後,杜甫仁科1920-1921年在烏克蘭人民教育委員部(НаркомпросУкраины)任職,同時為一些報社擔任記者、畫家。

1921-1923年在蘇聯波蘭德國領事館工作,其間曾在慕尼黑柏林的美術學校學習寫生畫。

亞歷山大.杜甫仁科1926年進入敖德薩電影製片廠,在這裡工作了3年,他的名字是敖德薩電影製片廠的驕傲。後來他長期在基輔電影製片廠、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

1926年杜甫仁科完成自己第一部電影劇本《改革者瓦夏》Вася-реформатор並與別人共同執導這部影片。同年,杜甫仁科獨立執導了滑稽喜劇短片《愛情的結晶》。緊接著,杜甫仁科將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歌《給涅切同志-輪船和人》改編成影片《外交信使的提包》,這部影片以其緊湊的情節和昂揚的愛國主義主題而成為烏克蘭早期優秀影片之一。

杜甫仁科創作高峰期的重要作品有:《兵工廠》Арсенал(1929,從這部影片開始,杜甫仁科執導的所有影片都由他本人編劇),《土地》Земля(1930),《伊萬》Иван(蘇聯最早的有聲影片之一),《航空城》Аэроград(1935),《肖爾斯》Щорс(1939,1941年獲史達林文藝獎金)。這一系列傑作在美學觀念、詩意敘述結構等方面不僅對蘇聯電影藝術、而且對世界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9~1951和1955年,他在蘇聯電影學院講課。他的創作和美學觀點對蘇聯和世界電影都有一定的影響,特別在詩意敘述結構方面更為顯著。基輔電影製片廠現在已用他的名字命名。

著名作品

《兵工廠》(1929)

杜甫仁科在影片中借鑑了烏克蘭民間敘事詩的藝術手法,採用詩的結構、節奏以及大膽的隱喻標和象徵。《兵工廠》標誌著杜甫仁科思想上和技巧上都已臻於成熟。

劇情簡介:十月革命爆發,革命浪潮很快席捲了烏克蘭大地,基輔兵工廠的工人回響革命號召,在退伍軍人季莫什·斯托揚的領導下舉行了罷工,繼而發動武裝起義。起義者與蓋達馬克匪幫(註:反動的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武裝)展開實力懸殊的戰鬥,在堅持了72個小時之後,兵工廠陷落,季莫什·斯托揚等起義工人全部壯烈犧牲。

《土地》(1930)

 影片講述農業集體化運動艱難的歷程、貧苦農民與富農破壞分子之間殊死的鬥爭。《土地》是杜甫仁科最傑出的作品,《土地》是世界電影史上不朽的傳奇。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土地》被評為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12部影片之一。

《肖爾斯》(1939)

記述“烏克蘭的夏伯陽”——國內革命戰爭傳奇將領肖爾斯的英雄業績。《肖爾斯》在杜甫仁科藝術生涯中具有階段性的意義。影片體現了30年代後期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方法的時代特徵,將紀實主義的描寫與浪漫敘事詩的昂揚氣氛、宏偉戰爭場景與哲理性獨白融匯在一起。“肖爾斯”(演員:葉夫根尼.瓦列里昂諾維奇.薩莫伊洛夫ЕвгенийВалериановичСамойлов)

《解放》(1940 紀錄片,基輔影廠)

影片記述蘇聯人民從波蘭地主手中奪回西烏克蘭及西部白俄羅斯的過程。

戰後不久,杜甫仁科執導了一部歌頌亞美尼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影片《祖國》。他拍攝完成的最後一部電影作品是傳記影片《米丘林》(1949,獲得當年史達林文藝獎金。) 

榮譽

 

亞歷山大.杜甫仁科為蘇聯電影藝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被授予列寧勳章、勞動紅旗勳章。1950年獲得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稱號。1957年基輔電影製片廠被命名為“亞歷山大.彼得洛維奇.杜甫仁科電影製片廠”。1972年蘇聯設立亞歷山大.彼得洛維奇.杜甫仁科金質獎章,該獎項授予優秀的愛國主義戰爭題材影片。1957年蘇聯國家藝術出版社出版《杜甫仁科選集》。1966—1969年蘇聯國家藝術出版社出版四卷本《杜甫仁科文集》。

全部作品

 杜輔仁科的全部作品: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兵工廠(1929)伊萬(1932)迷人的捷斯納河(1968)改革家瓦斯亞(1926)別了,美國(1949)第涅泊右岸的勝利(1945)海洋之詩(1959)肖爾斯(1939)金色大門(1969)忍尼戈拉(1928)解放(1940)外交信使袋(1927)米丘林(1949)邊疆風雲(1935)烽火連天(1963)我們的祖國(1945)布科維納—烏克蘭的土地(1939)無法忘記(1967)愛情的果實(19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