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波組織胞漿菌病

杜波組織胞漿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杜波變種引起的原發於皮膚、皮下組織及骨組織的肉芽腫性及化膿性損害,很少侵犯肺。

基本信息

病因

組織胞漿菌分為三個變種:莢膜變種、杜波變種和臘腸變種。已發現前兩個變種的有性型為皮炎阿耶洛霉(異名莢膜伊蒙菌),真菌分類歸入子囊菌門-爪甲團囊目-爪甲團囊科,為雙相真菌。杜波組織胞漿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杜波變種引起的原發於皮膚、皮下組織及骨組織的肉芽腫性及化膿性損害,很少侵犯肺。

臨床表現

1.局限型 可單個皮損皮下肉芽腫或單個骨損害無發熱、貧血或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慢性病程可無症狀或反覆發作,可自愈。
2.播散型 即在皮膚、淋巴結、腸及腹腔臟器播散發病,此型可急性進展致死,波及,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顱骨病變可類似多發骨髓瘤,掌和趾骨病變可如結節病,腹股溝或全身淋巴結腫大可甚著,有如副球孢子菌病。患者可有發熱、消瘦乏力及嚴重貧血等,皮膚及血中可找到本菌白細胞數常無改變。

診斷

主要依據真菌學檢查。
1.真菌學檢查
(1)直接鏡檢:取皮損、膿液、骨損害竇道或活檢材料時,常可找到許多菌體KOH塗片可見12~15µm直徑的厚壁酵母細胞,細胞內可見脂肪小滴,少數情況亦可見寬底出芽有如皮炎芽生菌,故應培養鑑別。
(2)真菌培養:取材培養於含抗生素的沙堡瓊脂上,25℃,生長緩慢有時要4~6周才開始生長逐漸形成白色至棕色絨毛狀菌落,有如莢膜組織胞漿菌。鏡檢亦可見到小分生孢子及帶棘刺的大分生孢子。當傳種至血瓊脂37℃培養時,很快即轉成酵母相,常為小的酵母型,有時可見12~15µm直徑的厚壁細胞。當轉成這種大的杜波型酵母細胞則小的莢膜型細胞就不能再被發現。
(3)生化反應:本菌尿素試驗陰性,在24~96h內即可液化明膠而莢膜型組漿菌則否。

治療

可用靜脈滴注兩性黴素B或口服唑類藥,如酮康唑及伊曲康唑。本病療程很長,兩性黴素B的總量至少要達2g,唑類藥如酮康唑要用200mg,2次/d,持續1年,但應定期檢查肝臟功能。應定期做臨床及真菌隨訪。最好在治療前和治療中作體外藥物敏感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