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菁

李少菁,廈門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海洋浮游生物學和甲殼動物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主持各類基金科研項目25項。20世紀50年代開始浮游橈足類的調查研究,合著出版了《中國海洋浮游橈足類》。

基本信息

廈門大學教授

廈門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海洋浮游生物學和甲殼動物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主持各類基金科研項目25項。20世紀50年代開始浮游橈足類的調查研究,合著出版了《中國海洋浮游橈足類》。同時,開展橈足類實驗生態學研究,提出了橈足類食性劃分的形態學依據和估算世代數的模式,用滯育卵的出現解釋橈足類種群季節演替問題。其多年成果主要反映在1992年和鄭重教授合作編著的《海洋橈足類生物學》一書中。《我國海洋浮游橈足類的研究》1995年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獲獎者)。

個人簡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帶領研究生深入開展海洋浮遊動物生理生態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在繼續開展浮游生物學教學科研的同時,李少菁教授主持鋸緣青蟹生殖生物學?p幼體實驗生態等系列研究。1986年人工育苗初獲成功;1993和1994年轉入青蟹中尺度生產性育苗,1994年通過福建省科委主持的鑑定;1996年《鋸緣青蟹生殖生物學和人工育苗技術研究》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獲獎者);1999年承擔福建省“科技興海”項目中“青蟹多季育苗及中間培育技術的試驗與推廣”任務,為解決苗種生產,發展青蟹養殖生產作出了一定貢獻;1998-2002年李少菁教授主持福建省重中之重項目的鋸緣青蟹生長生殖及其調控機制研究,提出了鋸緣青蟹生殖調控模式,並在青蟹受精生物學及其營養代謝等取得一系列成果。李少菁教授始終堅持教學第一線,積極承擔教學任務,開設過從博士生至專科生4個層次的11門課程,已先後培養博士後3名,博士20名,碩士11名。李少菁教授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30多篇,出版教科書、專著6部。獲獎多項,其中《海洋浮游生物學》於1988年獲國家教委高校優秀教材特等獎(第二獲獎者),《海洋科學導論》於2002年獲國家教育部委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第三獲獎者)。鑒於李少菁教授在教學科研中取得的突出成績,1985年被評為福建省教育先進工作者,1986年被評為國家教委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授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榮獲福建省“師德之星”稱號、集友科技成就獎、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01年獲福建省農業科技先進個人和農業科學家稱號。

主要學術論著

台灣海峽兩種優勢浮游橈足類--亞強真哲水蚤和中華哲水蚤的攝食研究
中華假磷蝦生長率的實驗研究
廈門港歪水蚤數量的季節變化與滯育卵的研究
銅、鎘對中華哲水蚤胺基酸含量影響的實驗研究
九龍江口橈足類兩新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