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田

李宗田(1914-1948),鄲城縣胡集鄉郝寺村人。幼時家貧,6歲時,李宗田隨父母到南方逃荒,飽嘗了人間苦難,親眼目睹了萬惡舊社會的黑暗。1929年,15歲的李宗田在豫皖邊界三河尖黃崗寺參加紅軍,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先後在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排長、連長、營長、抗日游擊支隊隊長、團長等職,與國內外各種敵人展開殊死戰鬥。1948年9月14日,淮海戰役期間,在爭奪棗莊附近的津浦鐵路尖溝車站的激烈戰鬥中,李宗田壯烈犧牲,時年34歲。 為緬懷他的豐功偉績,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豫皖蘇軍區第二軍分區全體指戰員在他的家鄉鄲城縣胡集鄉郝寺村修建了陵園,並且在鄲城大街路西、大橋南端豎起了紀念碑,1994年9月,鄲城大橋拓寬改建,10月1日,經過反覆論證,並徵得李宗田親屬同意,將碑拆遷重建。1996年8月1日建軍節這天,李宗田烈士紀念碑在鄲城大橋南端西側重建,正式定碑名為“紅軍碑”。

基本信息

人物紀念

在鄲城縣城中心鄲城大橋南端,矗立著一座英雄的豐碑———紅軍碑。碑高約9米,占地面積27.8平方米,下面是1米高的青石底座,碑頂用紅色琉璃瓦修尖頂裝飾。碑的正面鐫刻著“紅軍碑”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碑體正中上書“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豫皖蘇軍區三十四團團長李宗田同志紀念碑”,兩側是正楷書寫的一副對聯:“為國犧牲精神不死,捨生取義浩氣長存”。這是為紀念李宗田同志而修建的紀念碑,從1948年12月4日起,中間除1994年因城建原因拆除到1996年重建之間的兩年時間外,50年來的風風雨雨中,它一直矗立在英雄成長、生活和戰鬥過的鄲城大地上。

人物簡介

李宗田(1914-1948),鄲城縣胡集鄉郝寺村人。幼時家貧,6歲時,李宗田隨父母到南方逃荒,飽嘗了人間苦難,親眼目睹了萬惡舊社會的黑暗。1929年,15歲的李宗田在豫皖邊界三河尖黃崗寺參加紅軍,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先後在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排長、連長、營長、抗日游擊支隊隊長、團長等職,與國內外各種敵人展開殊死戰鬥。李宗田曾長期在鄂豫皖蘇區、雁北、晉冀魯豫根據地和豫皖蘇邊區與國民黨反動軍隊進行頑強鬥爭,身經百戰,先後9次負傷,立下大小戰功無數。1948年9月14日,淮海戰役期間,在爭奪棗莊附近的津浦鐵路尖溝車站的激烈戰鬥中,李宗田壯烈犧牲,時年34歲。

為緬懷他的豐功偉績,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豫皖蘇軍區第二軍分區全體指戰員在他的家鄉鄲城縣胡集鄉郝寺村修建了陵園,又根據其愛妻楊桂亭建議在鄲城大街路西、大橋南端豎起了紀念碑,選址在當時鄲城集(鄲城當時尚未建縣)最為繁華的王子橋畔。原碑塔為磚底瓦頂,塔身為磚沙灰結構,青色,高約6.9米,占地面積6平方米。1994年9月,鄲城大橋拓寬改建,10月1日,經過反覆論證,並徵得李宗田親屬同意,將碑拆遷重建。1996年8月1日建軍節這天,李宗田烈士紀念碑在鄲城大橋南端西側重建,占地面積增至27.8平方米,正式定碑名為“紅軍碑”,縣裡還舉行了莊嚴隆重的揭碑儀式。從此,這裡成為廣大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物經歷

李宗田同志戰鬥英勇頑強,機智果斷,對同志關心愛護,對敵人恨之入骨,戰鬥時身先士卒,奮不顧身,深受上級讚賞和部屬擁護愛戴。1945年冬,日寇投降不久,國民黨反動派就派兵搶奪勝利果實,向我革命根據地瘋狂進攻。盤踞在河北淝鄉縣的國民黨匪軍師長陳國子奉命鎮壓我革命民眾,我軍調集李宗田任副團長的八旅二十二團擔任主攻任務。戰鬥開始後,李宗田冒著生命危險,率領尖刀排直逼城下,與戰士們一起架起雲梯強行登城。警衛員谷鳳五為了保證他的安全,上前一把拉住衝鋒在前的李宗田。李宗田回身給了他一耳光:“咱不能當怕死鬼,快跟我來!”當大批尖刀排的戰士登上城牆時,李宗田已經在城牆上站穩腳跟指揮戰鬥了。攻破城牆後,殘餘的敵人龜縮在據點內負隅頑抗,炸毀了我軍賴以掩護的一座小樓,李宗田被爆炸時的巨大衝擊力震昏,面部被灼傷,身上的軍棉衣被引燃,情況十分危急。但李宗田醒來後,不顧個人安危,經過衛生員簡單包紮後又投入了戰鬥,直至全殲守城之敵。

1947年,李宗田隨第二縱隊轉戰在山西路城,河北高邑、邢台、大名和山東聊城等地,後渡過黃河挺進中原。隨後,李宗田調任中原豫皖蘇軍區獨立團團長,不久改任第三十四團團長,戰鬥在中原豫皖蘇這片熱土上,曾先後參加皖西、皖東和開封、睢杞等重要戰役。1948年9月14日,為配合濟南戰役,李宗田在爭奪尖溝車站的戰鬥中英勇犧牲,為黨和人民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李宗田犧牲後,在他曾戰鬥過的部隊官兵的幫助下,其愛妻楊桂亭用馬車將其靈柩運回家鄉,曾經目睹全過程的老人對當時的感人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途經鄲城集時,在幾名騎馬首長的帶領下,楊桂亭和數名戰士手拉棺木上的白布緩緩前行,大街兩旁站滿了附近各地自發趕來的民眾,不少人痛哭失聲,為失去這么一位黨的好戰士、人民的好兒子而悲痛萬分。靈柩運回郝寺村後,其所在部隊為了永遠紀念他,為他修建了陵園,供後人瞻仰、憑弔。又在鄲城集修建了一座碑塔以示紀念,從此成為鄲城一處難得的人文景觀。凡是有重大活動,全縣幹部、民眾都在這裡集會,面對烈士表決心、立誓言。

眼下,紅軍碑已成為鄲城縣最具代表性的景致。紅軍碑是一本厚重的書,讓人穿過歷史的硝煙去追尋英雄的戰鬥足跡,是綿長的流水,永遠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王雪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