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1922~1980)

李季(1922~1980)

1948年起在延安任《民眾日報》編輯。 1962年起任《人民文學》副主編。 《石油大哥》(1977)和《李季詩選》(1980)。

李季(1922~1980)

正文

李季(1922~1980)現代詩人。1922年 8月16日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1938年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結業後在太行山區八路軍中任連指導員、聯絡參謀等職。1942年冬到西北“三邊”(定邊、靖邊、安邊)地區工作,先後當過國小教員、縣政府秘書和縣報編輯。業餘時間從事寫作,曾用通俗文藝形式寫過《老陰陽怒打蟲郎爺》、《卜掌村演義》等作品,還以里計、李寄等筆名發表過一些通訊、小說和詩歌。1946年 9月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1948年起在延安任《民眾日報》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不久,到武漢任中南地區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編輯出版部長,主編《長江文藝》。1952年冬到甘肅玉門油礦深入生活。先後創作了長篇敘事詩《生活之歌》和一批反映石油戰線生活的抒情詩。1958年後任中國作家協會蘭州分會主席,並開始創作敘事長詩《楊高傳》(分《五月端陽》、《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玉門兒女出征記》三部)。1962年起任《人民文學》副主編。1976至1980年先後擔任《詩刊》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常務書記。
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湧現的優秀作品之一。這首敘事長詩,採用陝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歌頌了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塑造了王貴、李香香一代覺醒了的農民形象。作品從陝北民歌中汲取營養,貼切自如地運用比興手法,節奏明快流暢,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音樂性,使革命的思想內容和民族形式達到了較好的統一。這首長詩,表明了詩人深入民眾生活,向民眾藝術學習所取得的成績。當時就被認為從內容到形式都“出來了新的一套”,“表示了新民主主義文藝運動對於封建的買辦的反動的文藝運動的勝利”(陸定一《讀了一首詩〈王貴與李香香〉》,1946年9月28日延安《解放日報》)。郭沫若稱讚這部作品是“人民翻身”到“文藝翻身”的“響亮的信號”(《〈王貴與李香香〉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季以極大的熱忱投身於石油工業的建設事業,為石油工人寫詩。《生活之歌》禮讚了第一代石油技術隊伍的成長;《玉門詩抄》再現了大西北石油城的誕生,以及石油工人的生活情趣;由三部長詩組成的《楊高傳》則抒寫了第一代石油工人從士兵到產業工人的漫長而艱辛的生活道路。李季的作品形象地記載了石油工業發展的軌跡,他因而被稱為“石油詩人”。李季的創作堅定地沿著和勞動人民結合的道路前進,他自稱:“就總的方向上說,我一直在探索著怎樣使詩為廣大工農民眾所易於接受,樂於接受,以便更好地為他們服務。”(《難忘的春天·後記》)基於這一文學主張,他長期深入基層從事民眾工作,同勞動人民保持密切的聯繫,筆下出現的多是他所熟悉的民眾的形象;在藝術借鑑上,他努力向民間文藝學習,從民眾所創造的陝北“信天游”、南方“盤歌”和北方鼓詞等民間文學形式中汲取營養;在表達方式上,他以來自生活、上口易懂的民眾語言去寫作,寓真情於真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他的抒情詩也有較多敘事成分,作品不事雕飾,具有明朗、樸素、自然和諧的美。
李季的作品集有:《王貴與李香香》(1946)、《憎恨之歌》(1950)、《玉門詩抄》(1955)、《生活之歌》(1955)、《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禮》(1956)、《菊花石》(1957)、 《西苑詩草》(1958)、 《五月端陽》(1959)、《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1959)、《難忘的春天》(1959)、《玉門兒女出征記》(1960)、《海誓》(1961)、《劍歌》(1964)、 《石油詩》(1965)、 《石油大哥》(1977)和《李季詩選》(1980)。《李季文集》收錄李季作品比較齊全,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至1983年出版。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