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墓

李商隱墓

李商隱墓位於沁陽市區東1.5公里沁河南岸的覃懷辦事處廟後村南,乾隆32年《河內通志·陵墓》載:“李商隱墓,在府城東。

簡介

李商隱墓李商隱墓

康熙32年《河內縣誌》古蹟圖中明確標示“李義山墓”在野王城(即懷慶府城)東、沁河南、朱溝支渠以北位置。墓北依廟後村,南隔沁(陽)尚(香)公路與寨村相望,墓東原為李家大墳,西為東關村。1987年1月7日沁陽縣人民政府公布李商隱墓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李商隱墓原地處李家大墳西北,原有墓冢,因歷代耕耘,墓冢被夷為平地。相傳李家大墳長三里,墓東南原有一通一丈余高的大石碑,因風化嚴重,僅能看出“文華”二字,惜1958年修乾河橋時,欲將其用做修橋石料,被拉翻跌毀,殘塊散落,墓東偏南原有建築“落靈棚”,為在外之人舊葬停柩祭奠之用,1937年,被日軍燒毀。1998、2001年兩次對李商隱墓地進行了整修。

按李商隱墓園規劃,東西寬76米,南北進深242米,總面積1.84萬平方米。設計為四個區,分別是門前廣場、陳列接待區、詩碑大觀園,墓冢區。2001年對墓冢區的整修工程已經結束。整修後的墓冢區四周砌圍牆,墓冢平面呈方形,邊長九米,周圍以青石砌築平台,台上築盝頂形封丘,冢前樹碑一通,碑首雕作盤龍,碑身正面正中篆書“唐故李商隱之墓”,碑陰上部刻李商隱生平簡介,下部刻清康熙32年《河內縣誌》古跡圖。墓冢四周鋪設方磚,並植松柏綠化。

李商隱簡介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唐懷州河內(今沁陽市)人。祖父遷居鄭州滎陽,商隱生於其父做獲嘉縣令任所,3歲隨父居浙江,度過6個春秋,10歲時,其父病故,隨母返回故鄉。自述當時境況為:“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依之親。”從叔李某,不從祿仕,商隱與弟此後數年由從叔“親授經典,教為文章”。15歲學仙玉陽,16歲著《才論》、《聖論》兩篇古文,頗有聲望。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18歲的李商隱,因才學出眾,受天平軍節度使令孤楚賞識,被聘入幕為巡官,曾以擅長奏章,馳名當時。大和六年(832年)二月,令狐楚任太原尹、北都留宋、河東節度使、李商隱又隨至太原。
大和七年(833年),李商隱第一次赴京應舉而落選,被華州(今陝西華縣)刺中崔戎聘為幕僚。大和八年(834年)三月,崔調任兗海觀察使,李商隱又隨至兗州,不久崔戎因病去世,商隱又返回故鄉。在此期間,他曾到王屋山學道,經常來往於長安,洛陽之間。大和九年(836年)應進士考,仍不第。同年“甘露之變”爆發,事後,他寫了《有感三首》、《重有感》等詩,對宦官亂政予以抨擊。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四月,令狐楚調任興元(今漢中)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後,又聘李商隱入幕。開成三年(837年),商隱經令狐綯舉薦,考中進士,但並未得到官職。同年,令狐楚死於任上。李商隱於年底隨其靈樞回長安途中,親眼看到農村的凋敝和農民的貧困,寫下了長詩《行效西郊作一百韻》,這是他對社會問題認識的詩體總結。
開成三年(838年)李商隱應博學宏辭科,考官本已錄取,但複審時卻被除名。落選後北上甘肅,入涇源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府,受到王的信任,不久同王的女兒的結了婚。那個時候,唐王朝上層統治階級中,以牛僧儒和李德裕為代表的牛、李兩黨爭權奪利的鬥爭異常激烈,李商隱先是受知於牛黨要員令狐楚,後又投資於屬李黨的王茂元。李商隱不抱朋黨偏見,以“青松”自比,超脫朋黨外,“惡草雖當路,寒松實挺生”,表現了他對朋黨迫害的浩然正氣。一次他登臨安定城樓,極目汀州,感懷身世,寫下“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的著名詩句,展示了他“欲回天地”的政治抱負和進身無路的憤懣心情。
開成四年(839年),李商隱應吏部試書判拔萃科及格,得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官階九品)。不久,又被調為弘農縣尉,到任不久,因對蒙冤刑稈有寬減而觸忤上司,李商隱便辭職移居關中。
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即位,李黨得寵,牛黨失勢,李商隱的境遇有所好轉。會昌二年(842年),他回長安參加吏部書判甄拔考試,以書判拔萃,授秘書省正字。不久,因母親逝世,而離官服喪3年。此間,他種田植樹,憑弔古蹟,讀書賦詩,著有《春宵自遣》等反映鄉居民情的詩篇。會昌五年(845年)秋,李商隱守孝期滿,重回秘書省做官。
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即位,大黜李黨、重用牛黨,李商隱應貶為桂州刺吏的鄭亞的聘請,在其幕府中為支使兼掌書記。在桂州期間,他寫有《晚晴》、《高松》等詩篇,自以“高松”相比,堅信自己必將為世所用。大中二年(848年)二月,鄭亞又被貶為循州(今廣西龍川縣),後死於任所,李商隱不得不失職北歸。他在北歸途中,寫有《亂石》、《楚宮》等他長於奏章,次年春,又改任京兆尹參軍,職典章奏。他在《嬌兒詩》中,告誡兒子,切無再走讀書求甲乙的老路,而要學習兵法,為國效力。
大中三年(849年)十月,新任武寧軍(徐州)節度使盧弘止奏請李商隱入幕,任判官,並獲得六品下階侍御史銜。大中五年(851年)梓州刺史、東川節度使柳中郢聘他為檢校工部郎中和判官兼書記。這時期李商隱屢遭朋黨打擊,仕途坎坷,寄人籬下,加上亡妻之痛,精神上極度痛苦,思兒思鄉之愁,導致他同佛教的接觸。大中七年(853年),他捐錢在長平山慧義精舍經藏院創建了石壁5間,用金字刻《妙法蓮花經》七卷,還為精舍南神禪院的四堂的石碑寫了銘文,借佛事排除自己的愁緒。
大中九年(855年)冬,柳中郢調為吏部侍郎,李商隱隨之還京。次年春,柳中郢任兵部侍郎充鹽鐵轉運使,奏請李商隱充鹽鐵推官。大中十二年(858年)柳中郢被罷職,李商隱亦歸鄭州家居。是年,這位雖有抱負而仕途坎坷、屢遭不幸的著名的詩人,便在寂寞和孤獨中悄然長逝。
李商隱是晚唐時期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多反映現實生活,揭露封建統治者昏聵腐敗,勾心鬥角,對研究晚唐社會歷史和詩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傳世名著有《樊南文集》、《玉溪生詩集》等。
1998年,河南省社科院與沁陽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李商隱學術討論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90多人參加了會議,對李商隱的祖籍、祖塋、故里、墓地、後裔以及李商隱的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社會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並對李商隱的祖籍、祖塋、墓地均在沁陽這一史實達成共識。
2001年,李商隱研究會、河南社科院、沁陽市人民政府在沁陽隆重舉行“李商隱與中晚唐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48名專家學者雲集詩人故里,圍繞李商隱的生平,創作成就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中晚唐文學創作與文學思潮諸問題、唐代文學同中原文化的關係、海內外李商隱與唐代文學研究的情況,介紹與交流等議題深入討論、各抒己見、真誠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李商隱公園

李商隱公園李商隱公園

李商隱公園位於滎陽市市區東部310國道和中原西路之間,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以李商隱墓地為依託,以中國傳統園林特色為基調,以李商隱詩歌文化為背景,十步一景,景中含詩,體現了滎陽的人文歷史特色。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是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生於公元812年,死於公元858年,終年46歲。他的原籍在懷州河內,也就是現在的沁陽縣,祖輩遷居滎陽,李商隱在滎陽出生,死後就葬在滎陽檀山原,是個地道的滎陽人。 
他的詩作文學價值很高,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排名第4。大詩人白居易晚年特別喜愛李商隱的詩,曾經開玩笑地對李商隱說:“希望我死後能夠投胎當你的兒子。”後來李商隱的兒子袞師出生,李商隱還特地為他取小名叫“白老”。 
雖然李商隱的一生就像他所在的那個晚唐一樣風雨飄搖,但他的詩歌成就卻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顆珍寶。在李商隱墓區四周有130米的詩牆,詩牆上刻的都是詩人非常有名的作品。 

李商隱墓

李商隱墓李商隱墓
公園內的青鳥苑廣場之名源於詩人的名句:“曉鏡但愁去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廣場上的雕塑名為青鳥傳音,傳說蓬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青鳥則可以將思念之情帶給朝思暮想的人。青鳥雖靈,只能傳音,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親身來到李商隱公園,解讀優美的詩歌,體味文化的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