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洛荷

朵洛荷

朵洛荷:是彝族民間的一種舞蹈,意為火把節之舞。彝語“朵”即火,引申為火把,“洛”為唱,僅限女子集體表演的一種歌舞形式。

概述

朵洛荷朵洛荷
朵洛荷,彝語又稱“東洪”,是一種彝族民間曲牌,泛指邊唱“朵洛荷”邊舞的活動,後來人們又把這種舞蹈和選美結合在一起,統稱“朵洛荷”選美。彝族朵洛荷舞是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活動中的主要項目,火把節唱的歌統稱為朵洛荷,僅限女子集體表演的一種歌舞形式。

歷史起源

此舞是在火把節的第二天舉行。以自然村為單位,姑娘們穿著艷麗的服裝聚集到寬闊的草地上,自動圍起一個個圓圈,或手拉手,或互相牽著頭巾,打著黃傘,踩著細碎而富有韻味的舞步。由領舞者領唱民歌“朵洛荷”,其他人齊和,一般有幾十圈,圈圈都在唱都在跳。在活動過程中該村的長者便組成“選美”評判團隊,按照彝族傳統“選美”的標準,在這些姑娘中選出一個美女,作為該村其他姑娘學習的榜樣,這個風俗已延續上千年。

舞蹈內容

舞蹈演出時間近一個小時,數十位身穿彝族服飾的女子打著黃油傘,唱起優美動人的歌曲緩步出現。舞者們微低著頭,踏著輕盈的舞步,哼著當地彝族動人的歌曲,邊唱邊舞。據傳早先舉的不是傘,是一種稱為“阿箭”的樹枝,將樹皮隔節剝皮成花棍。
舞蹈剛開始,每位彝族少女都轉動著手中的黃油傘慢步前行。她們排著整齊佇列走向廣場中央。在“合莫”(領唱領舞者)的帶領下佇列分為了兩個圓圈繼續轉動。
當她們停下腳步後,舉起雙手,左右搖擺且哼唱著動聽的鏇律。當所有舞者停下腳步擺出不同的造型後,分為了數個小方陣,此刻,每個方陣都有一名女子慢步走出,哼著歌曲漫步其中,仿佛在講述一段段美好往事。最後每個方陣慢慢集中變為圓圈,每個圓圈由小變大逐漸轉換為一排佇列,悠然漫步地離開了廣場中心。

舞蹈服飾

朵洛荷朵洛荷
舞蹈中的“合莫”,身上穿戴的銀飾有3500克重,價值逾10萬元人民幣,是村裡的師傅打造的。身上的呢子裙是母親縫製的,傳統服飾只有在出嫁或者成人儀式這種特殊的日子才會穿。
在表演中扮有重要角色的銀飾是彝族服飾的一大亮點。彝族尚銀,作為銀飾手工技藝第16代傳承人,58歲的勒古沙日展示了如何精心打造每一件飾物。打造銀飾沒有固定的模版,都是憑記憶慢慢地雕刻。頂部的四個老鷹是彝族崇尚的動物,前方的孔雀則是女性的代表。
朵洛荷民歌從音樂形態上講,雖然有原始藝術的遺留特徵,但不等同於原始民歌。它以其自身獨立發展和固有形式延續下來,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憑藉獨特的民族特性,鮮活地反映彝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上的藝術情志。

舞蹈風俗

按照彝家的傳統,進入“朵洛荷”選美場的都是剛剛換下童裙的少女。涼山彝族朵洛荷姑娘長到十五六歲就要將紅白相間的童裙換成中段為紅、黑、藍三色的少女長裙,就要將獨辮分成雙辮盤在繡花頭帕上,就要取掉穿耳的篾梗,戴上耳環和墜子,就可以參加火把節選美,就可以談情說愛了。
草坪上,已經流淌出一圈又一圈美麗的河流,而翻捲起的純潔的浪花就是彝家的少女,湧起的漣漪是透著陽光色彩的黃傘,盪起的漩窩就是姑娘們的笑靨。伴著優美的舞蹈,姑娘們唱起了朵洛荷歌:“朵洛荷,好鬥的公牛喲,快到草坪來極斗,今年不把威風顯,明年啊!犁地的抬槓就要架在你身上。漂亮的駿馬喲,快到草坪來飛,今年不把馬蹄揚,明年啊!馱糧的草鞍子就要搭在你背上。年輕的姑娘小伙喲,今年不來草坪上玩,明年啊!成家出嫁走他鄉……”

地理分布

朵洛荷在涼山主要流行於所地彝族分支,以行政區劃看,主要分布於布拖縣普格縣

曲目豐富

“朵洛荷”是彝族古老的歌謠,共有十幾種唱腔,主要反映彝族風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歌詞內容包括了世間萬事萬物的起源、彝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神話故事、社會制度、風土人情、地域風貌、自然資源、生產生活等。
朵洛荷朵洛荷

有人說,朵洛荷是彝族女性的史詩。朵洛荷是由彝族女性來傳唱,而且是十分古老的歌謠,因此反映彝族女性題材的歷史便很多。彝文史詩《媽媽的女兒》是反映舊社會彝族姑娘在買賣婚姻制度下,被迫出嫁,毫無婚姻和人身自由的悲苦命運的情景,這也是朵洛荷的重要組成部分:“媽媽的女兒呀,雖然不願嫁,但是爸爸媽媽在逼迫、哥哥弟弟在幫腔,左鄰右舍在誘導,哪怕洪水攔路也只有出嫁、大雪封山也只有出嫁、粉身碎骨也只有出嫁……”
女子遠嫁他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朵洛花表現了這種情感:“我那可愛的公婆,你們可有女兒嫁他鄉?可曾想她回娘家住住?能否體會我歸心似箭已上弦?若能讓我回娘家一趟,哪怕樹葉當衣也願穿、塵土當飯也願吃……”
彝族人非常好客,朵洛荷是這樣表達的:“最熱情好客的,是咱布拖的高山彝人;最珍貴的花草,生長在最高寒的阿布澤洛(山名);最平展的壩子,要數咱布拖壩……”不僅僅在內容上,朵洛荷的傳統的彝族文學色彩非常的濃,瞧瞧其比興手法在朵洛荷中表現得非常的突出:“曾記得,天上蒼鷹是我家的雞、山間猛虎是我家坐騎,優秀的先民啊,上天能攬月、下海降蛟龍,我家的男子最強悍、我家的女子最聰慧……”

文化遺產

火把節已經成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火把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朵洛荷也越來越受重視。布拖朵洛荷歌手吉力么子扎姑娘曾經連續三年獨攬火把節的朵洛荷冠軍,她唱的原生態朵洛荷以古樸自然的天籟之聲傾倒了世界各國的專家,奪得了“非遺節”最高獎——“太陽鳥金獎”。
朵洛荷這樣一代又一代地被民間的普普通通的女性們傳唱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