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明朝中期重要將領]

朱永(1433年-1496年),字景昌,河南夏邑人。明朝中期重要將領,撫寧伯朱謙之子。 朱永早年隨父征戰,於景泰二年(1451年)襲封撫寧伯。奪門之變後,分領宣威營禁軍。其後統領三千營,兼領神機營。明憲宗繼位後,改督團營。成化元年(1465年),率軍討平第一次荊襄流民起義,論功進封撫寧侯。毛里孩、阿羅出犯邊,朱永皆奉命抵禦,論功予世侯。成化十五年(1479年),拜靖虜將軍,東征建州女真,以功進爵保國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再與汪直等出兵大同,抵禦亦思馬因,獲得首功,賜襲世公。成化十九年(1483年),率軍抵禦蒙古達延汗,獲勝。累加至太師。弘治九年(1496年),朱永去世 ,年六十四。追封宣平王,諡號“武毅”。 朱永治軍嚴肅,征伐所及之處,多有奏功。前後八次獲佩將軍印,在內總管十二團營兼掌都督府事,諸勛戚均無與之相比。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朱永為宣府總兵朱謙之子,外貌偉岸,頗有威嚴,早年隨父征戰於宣府。“土木之變”後,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獲釋歸來,路過宣府,朱謙率朱永拜見。

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朱永襲封撫寧伯。

統領諸營

景泰七年(1457年),奪門之變發生,朱祁鎮復位。他召見朱永,問:“是見朕宣府者耶?”朱永頓首道謝,即日分領宣威營禁軍。

天順四年(1460年),宣府告警,朱永率領京軍巡邊。

天順七年(1463年),統領三千營,後兼神機營。

天順八年(1464年),明憲宗朱見深即位,朱永改都督團營,仍然兼領三千營。

出師荊襄

成化元年(1465年),第一次荊襄流民起義爆發,命朱永與尚書白圭征討。朱永進軍南漳,擊敗叛軍,斬首九百餘級。朱永因病留駐南漳,而白圭繼續率軍進討。病癒後,朱永率軍與白圭會師,途中擊敗叛軍餘黨,俘斬數百人。同年秋,朱永相繼討平叛亂的石龍、馮喜等人。之後論功,進封撫寧侯。

北御蒙古

成化三年(1467年),蒙古太師毛里孩犯邊,命朱永佩大將軍印,率京軍支援大同總兵、彰武伯楊信。適逢毛里孩再次上書請求入貢,朱永遂班師。

成化六年(1470年),再拜將軍,偕都御史王越,都督劉玉、劉聚往延綏討阿羅出,獲勝,論功,予世侯。

成化十四年(1478年),加封太子太保。

東征女真

成化十五年(1479年)冬十月,憲宗拜朱永為靖虜將軍,充任總兵官,由太監汪直監督軍務,東征叛服無常的建州女真,又命朝鮮成宗李娎一同出兵,以夾擊女真。 朱永分兵五路,自撫順關行軍,擊破建州女真部,此役“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千餘,盔甲軍器無算”。 班師後,朱永憑功進爵保國公。

位望尊崇

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延綏告警,朱永被拜為平虜將軍,由汪直監軍,王越提督軍務。二月,朱永等自大同出兵,王越說服汪直奏請朱永率大軍從南路走,自己與汪直盡調精兵兩萬餘人出塞,突襲威寧海( 今 內蒙古 烏蘭察布市 察哈爾右翼前旗 黃旗海),大破蒙古軍,斬首四百三十七級,取得大捷。而朱永一部則毫無所獲,無功而返。 許久後,進官太子太傅。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蒙古亦思馬因( 又稱伊斯滿)太師從海東山等地入明境剽掠,朱永再次與王越、汪直出大同,於黑石崖追敗蒙古,生擒十人,斬首一百十三級人,獲馬七百二十九匹、器械六千二百餘件。在此戰中,朱永擒斬蒙古虎答知院等人,立下首功。明軍回師後,憲宗錄功,允許朱永的子孫世襲公爵,並賜其誥券。

成化十九年(1483年),蒙古達延汗入邊界,宣府、大同告急,朱永為鎮朔大將軍,中官蔡新監軍,督諸將周玉、李璵等,獲勝。回朝班師後,仍督團營。 有人曾投匿名信,稱朱永圖謀不軌。朱永聞言,上疏請求解兵權,憲宗不許。同年冬,憲宗手敕加朱永為太傅、太子太師。

弘治四年(1491年),朱永負責監修太廟,完工後,晉升太師。

歿而贈王

弘治九年(1496年)二月戊午日,朱永去世 ,享年六十四歲。明孝宗為其輟朝一日,追封宣平王,按例賜祭葬。最初賜謚“武襄”,但朱永家屬以與朱謙同謚為由推辭,遂改謚“武毅”( 《明史·功臣表》作“武莊”)。

人物評價

總評

朱永治軍嚴肅,外出征戰,屢次告捷。前後八次獲佩將軍印,在內總管十二團營兼掌都督府事,位列侯勛均名無與之相比。

歷代評論

劉健:永器宇弘深,治軍嚴肅,人莫敢不用命。故征伐四出,多以捷聞。但其功亦有矯飾為之者。 ( 《明孝宗實錄》)

王世貞:①張定興輔( 張輔)之三下南交、朱宣平永之八佩將印,皆位太師、握環衛,為心膂牙爪,而不得從(祀)。 ( 《 從祀 策》)②永為將能持重,其馭軍亦嚴整有法。然未嘗有揭社橫草之績,而遭世承平,為國虎臣者,垂四十年,位台爵上公。所共事者敗而擿誅不及,歿而贈王,子孫徹侯,世世勿絕。是遵何德哉?嗟乎!開國之視靖難,其巨小,尚不可同年而語,以視宣平,何霄壤也。士大夫不能睹久遠,往往駭新建、寧遠而忽宣平輩,良可唾矣! ( 《弇州續稿》)③李文達之讓王忠肅,朱撫寧之讓郭定襄,其猶知有國乎。 ( 《弇州四部稿》)

陳仁錫:(朱)永與其婦弟,英國公張懋俱為太師,懋領經筵監修國史,所典司多文事,而永總六師,於勛臣肺腑無二,朝有大禮,歲時迭為班首,時人榮之。 ( 《皇明世法錄》)

查繼佐:①保國之贈宣平,即遠不逮六王。其於東平、定興等,猶望塵隔鞭弭百尺也。 ( 《 罪惟錄 》)②(仇)鸞有恃口給,凡八佩將軍印,明朱永與鸞兩人耳。 ( 《 罪惟錄 》)

谷應泰:憲宗時,楊琚請建一十三城堡,七十四墩台。李文達(李賢)又以中(闕)力贊。乃三帥(朱永、趙輔、劉聚)授劍,或輿疾征還,或遷延不出。 ( 《 明史紀事本末 》)

張廷玉:朱謙勇略不及郭登,登乃無後,而謙子永,進爵上公,子孫世侯勿絕。 ( 《 明史 》)

逸聞趣事

朱永兼領三千營時,曾向朝廷舉薦被閒置已久的定襄伯郭登,請將其召回京師。有人勸朱永說:“郭定襄確實是久經戰陣的老將。但你已經統領京軍多年,能甘心在他之下嗎?”朱永說:“我只知道管理天子的軍隊需要人才而已,哪裡知道在他之下這件事!”朱永因此漸得人心,大家都認為他有春秋時期范燮( 範文子)父子的風範。

親屬成員

家庭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曾祖父朱明以戍卒身份隸屬於北平。
祖父朱真參與“靖難之變”,官至中都留守司指揮僉事。
父親朱謙官至鎮朔將軍、宣府總兵,封撫寧伯。追贈撫寧侯,諡號“武襄”。
子輩兒子朱騏襲封保國公,官至太保。

表格參考資料:

爵位世系

朱永承襲父爵撫寧伯,後累封保國公。但他死後,僅有其子朱騏獲準襲封保國公,子孫仍世襲撫寧侯。自朱永受封起( 含保國公、撫寧侯),保國公爵位共歷二世二代,撫寧侯爵位共歷四世五代( 不包括朱永)。

•保國公

第一代:朱永,襲封撫寧伯,成化三年(1467年)進封撫寧侯,成化十五年(1479年)進封保國公。追封宣平王,諡號“武毅”。

第二代:朱暉,弘治九年(1496年)襲封保國公,子孫世襲撫寧侯。

•撫寧侯

第一代:朱麒( 一作朱騏 ),朱暉之子,正德七年(1512年)襲封撫寧侯。

第二代:朱岳,朱麒之子,嘉靖十七年(1538年)襲爵。

第三代:朱崗,朱岳之弟,隆慶二年(1568年)襲爵。

第四代:朱繼勛,朱崗之子,萬曆十九年(1591年)襲爵。

第五代:朱國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襲爵。明思宗時曾被削爵,其後復爵。南明時又進封保國公。

爵位世襲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九》

《弇州續稿·卷八十三·定興宣平二王世家》

《西園見聞錄·卷六十四》

《皇明世法錄·卷八十五》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

後世紀念

朱永墓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春光鄉四方台村,當地人俗稱朱家墳。文革時,朱家墳被毀,在被毀的磚室墓中有銅器、瓷器等,當時即被毀,不知去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