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致敏

末梢致敏是指感受器末梢具有對刺激反應增強的能力,表現為反應的幅度增強、反應閾值降低和自發性活性增強。正常非痛覺刺激和通常引起生理現象的感覺,如餐後飽感、餐後輕微的腹圍增大、便意感等在FGIDs患者中會被更強烈地感覺到,並引起不適,甚至疼痛。

動物研究發現,迷走傳入神經能將急性化學性傷害信息傳導到腦幹,使胃腸道對機械性刺激敏感化,從而調節胃腸傷害後的行為反應。但傳入纖維同時也具有傳出功能,它可在中樞末梢和外周末梢釋放生物活性物質,作用於鄰近的傳入神經末梢及其他細胞,如P物質可引起肥大細胞脫顆粒,交感神經末梢和腸嗜鉻細胞可在局部釋放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組織胺等,白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也會被吸引至創傷局部,釋放活性物質。這些生物活性物質可直接活化內臟傳入末梢,也能使其對其他刺激變得敏感,如機械性刺激。因此,與FGIDs相關的內臟高敏感可能是由兩方面原因所致:①傷害性感受器活性增強;②機械敏感性及化學敏感性感受末梢致敏。

“致敏”是指感受器末梢具有對刺激反應增強的能力,表現為反應的幅度增強、反應閾值降低和自發性活性增強。在胃腸道,致敏包括“外周致敏”和“中樞致敏”,外周和中樞的神經元興奮性增加,即內臟高敏感性。正常非痛覺刺激和通常引起生理現象的感覺,如餐後飽感、餐後輕微的腹圍增大、便意感等在FGIDs患者中會被更強烈地感覺到,並引起不適,甚至疼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