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尕拉鎮

木尕拉鎮

木尕拉鎮位於新疆于田縣綠洲平原中部,鎮屬農業為主的人口大鎮,因受土地人均占有很少的條件限制,經濟成長緩慢,氣候環境惡劣,教育、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屬上級重點幫扶的艱苦邊遠貧困鄉鎮。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木尕拉鎮木尕拉鎮

木尕拉鎮位於於田綠洲平原中部,克里雅河西岸,木尕拉于田縣中心鎮,距和田市177公里。東與奧依託格拉克鄉相連,西與加依鄉接壤,北靠英巴格鄉,南連科克亞鄉,總面積54.47平方公里。農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城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315國道自東西方向橫穿鎮區,主幹大街呈十字形1995年10月17日,在城區西部塑起毛主席接見庫爾班.吐魯木塑像一座。

名稱由來

木尕拉,維吾爾語意為田鼠。明代稱克列牙,清代稱克里雅。和闐六城之一。《西域圖志》作克勒底雅,並有這樣的文字記載:“在齊爾拉東二百里,西距額里齊城四百三十里,有城垣居,六城之一”。據《回疆志》載,克里雅城周約二百里九分余,東西南北各有一門。西漢為扜彌國地,隸西域都護府。兩漢後屬於闐。《唐書•西域傳》曰:“于闐東三百里有建德力河,河之東有扜彌居建德力城,亦曰拘彌城即寧彌故城。”寧彌、拘彌、汗彌即《漢書.西域傳》之扜彌:“扜彌國,王治扜彌城”。

鄉鎮歷史記載

木尕拉鎮木尕拉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于闐置四品阿奇木伯克,隸和闐辦事大臣。光緒八年(1882年)置於闐縣,縣治初設在喀拉喀什(今墨玉縣)。克里雅為驛站,稱凱揚驛。光緒十年(1884年)縣治遷至克里雅城,即今木尕拉鎮老城區,隸和闐直隸州。自設縣治以來,木尕拉鎮成為該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區域。據《新疆圖志》記載:“于闐縣府,三千九百八十七戶,四千九百八十一丁口”。謝彬在《新疆遊記》曾有這樣的記載:“于闐無城,俗稱回城、漢城者僅界河渠水,實無城也。附治居民,漢城382家,回城1031家,漢人共39家。商務回城較盛。縣城英籍商民男43,女24。俄籍商民,男202,女201”。

1920年隸屬於和闐道。國民黨統治時期,1943年境內置三鎮,即:和平鎮(內含9保97甲)、興榮鎮(內含8保84甲)、中興鎮(內含8保85甲)。1947年境內改置和平、興榮2鎮。1952年縣人民政府遷至新城;1954年境內設二區,下分五個鄉黨支部;1952年析置為城關區;1954年復為一區;1957年撤銷第一區改稱于闐鎮;1959年1月,實行人民公社時,稱團結公社;1960年4月團結人民公社合併入新聲公社,建新聲公社;1970年在於田縣城西由上級拔款興建鎮政府辦公室;1978年改名喀群公社。1984年置木尕拉鎮。2002年鎮內轄17個村委會,77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木尕拉鎮轄4個社區、17個村委會:吾斯塘巴什社區、艾提喀社區、塔乃依貝希社區、墩巴格社區、巴什喀群村、阿亞克喀群村、古再村、阿熱木喀木村、木尕庫勒巴什村、卡尕村、吾斯塘吾其村空喀麻扎村、庫開仁村、阿勒村、安代庫勒巴什村、木尕拉村、吐格曼闊恰村、英其格艾熱克村、喀日曼村、阿斯廷烏依村、博斯坦村。

氣候概況

境內平均海拔1420米,四季分明,氣候溫暖乾燥,年平均降雨量45.8毫米,年均蒸發量2479.8毫米。年平均氣溫11.6℃,1月最低氣溫-24.3℃,7月最高氣溫41.2℃。全年無霜期210天。一般風力3級,最大風力10級。

木尕拉鎮總人口統計表

發表年份 統計對象 數字 全文快照 來源文獻
2005 于田縣 22.48萬 全縣耕地面積40.2萬畝,人均耕地1.79畝,總人口22.48萬人,其中維吾爾族22.13萬人,占總人口的98%,漢族人口3561人,占1.5%,還有回、哈、柯、滿等民族。

來源:基本情況, 欄目:概況,《和田年鑑》(2005年)
2005 于田縣 22.49萬 年末總人口22.49萬人(民族22.13萬人)農村人口20.37萬人;人口出生率17.44%。
來源:于田縣, 欄目:和田地區,《塔里木石油年鑑》(2005年)
2005 于田縣 22.49萬 年末總人口22.49萬人(民族22.13萬人).農村人口20.37萬人;人口出生率17.44%。
來源:基本情況, 欄目:于田縣,《新疆年鑑》(2005年)
2005 木尕拉鎮 21472人 城區面積約5平方千米,人口21472人。
來源:木尕拉鎮, 欄目:鄉鎮概況,《和田年鑑》(2005年)
2005 木尕拉鎮 21472人 2004年,全鎮轄17個村委會,7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495戶,人口21472人(其中漢族242人)。
來源:木尕拉鎮, 欄目:鄉鎮概況,《和田年鑑》(2005年)
2005 加依鄉 14588人 2004年,全鄉轄13個村委會,4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287戶,人口14588人(其中漢族7人)。
來源:加依鄉, 欄目:鄉鎮概況,《和田年鑑》(2005年)
2005 科克亞鄉 18483人 截至2004年,全鄉轄13個村委會、7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550戶,人口18483人(其中漢族36人)。
來源:科克亞鄉, 欄目:鄉鎮概況,《和田年鑑》(2005年)
2005 阿熱勒鄉 15068人 2004年,全鄉轄10個村委會,5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291戶,人口15068人(其中漢族41人)。
來源:阿熱勒鄉, 欄目:鄉鎮概況,《和田年鑑》(2005年)
2005 阿日希鄉 7059人 2004年末,全鄉轄9個村委會,3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28戶,人口7059人(其中漢族5人)。
來源:阿日希鄉, 欄目:鄉鎮概況,《和田年鑑》(2005年)
2005 蘭乾鄉 17191人 2004年,全鄉轄13個村委會,4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634戶,人口17191人(其中漢族10人)。

農業發展

全鎮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境內有防護林帶,波斯塘村有一處天然的蘆葦湖,鎮政府組織人員清挖兩個人工蘆葦湖,還在古再村清挖一個人工養魚池,並放入魚苗,發展水產養殖。

建設成就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條件在不斷改善。1987年在縣城周圍的部分農戶拉上了自來水;1994年初開始向各村鋪設自來水管道;1997年經過多方努力全鎮16個村拉上了調頻廣播;2002年全鎮各村基本上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近來城鎮不斷擴大,城內建設整齊,樓房櫛比鱗次,街道寬廣筆直,昔日的破舊房屋已不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