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古典舞蹈

朝鮮古典舞蹈

來源於天君日神的祭祀儀式上演出的集體舞蹈“俗喜歌舞”、“喜歌亂舞”。這些舞蹈在歷史上與中國古代舞蹈有密切聯繫,其形式豐富多彩,有的流傳至今。

朝鮮古典舞蹈

內容

朝鮮封建王朝統治時期的宮廷舞蹈。它來源於天君日神的祭祀儀式上演出的集體舞蹈“俗喜歌舞”、“喜歌亂舞”。這些舞蹈在歷史上與中國古代舞蹈有密切聯繫,其形式豐富多彩,有的流傳至今。
 4~7世紀,朝鮮半島處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時期。各國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發展。今存的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描繪有當時歌舞的盛況。據《進饌儀軌》(1902)等史書記載,5世紀高句麗樂舞傳到中國南朝,稱高麗伎或高麗樂。6世紀末葉,高句麗人還曾在北周宮廷中演出歌舞表示祝賀。自此之後,直到隋唐,這兩三百年間,高句麗樂舞是中國宮廷中經常演出的節目。隋代統一後,高句麗樂被列入隋代九部樂和唐代十部樂之中。高句麗舞蹈大多只用彈拔樂器伴奏,群舞以歌舞為主,揮舞長袖是高句麗舞的鮮明特點。
 百濟是受佛教影響較深的國家。佛教假面舞是盛行朝鮮半島南部的主要表演形式,它源於中國南方吳越一帶,傳說 612年由從中國回到朝鮮的藝人味摩之傳入百濟,創作了假面舞劇《山台都監》和《伎樂舞》。
 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之後,藝人分為舞尺、歌尺、琴尺、笳尺等,當時舞蹈藝人有特殊的地位,出現了多種形式的假面舞,其中最馳名的是《劍舞》。它歌頌了新羅愛國青年黃倡為拯救祖國,孤身潛入敵國百濟進行鬥爭而以身殉國的事跡。舞者配戴黃倡假面,雙手持短劍,舞時手腕有力地內外鏇繞甩動,使短劍順腕輪轉。動作剛健有力,富有戰鬥氣氛。此舞后來還改成不戴假面的表演性女子《劍舞》。千百年來深為朝鮮人民所愛,並流傳至今。
 高麗王朝時期(936~1392),音樂舞蹈在本民族傳統儀式舞蹈和民間舞的基礎上,汲取了中國宋朝的宮廷樂舞,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每當佛祖生日的燃燈節和祭地神的仲冬節,宮廷內均有盛大的慶典活動,並表演舞樂。
 宮廷舞蹈分為宮廷宴會舞和宮廷儀式舞。宮廷宴會舞又分為“唐樂呈才”和“鄉樂呈才”。這類舞蹈是在中國唐朝舞蹈和朝鮮唱劇的基礎上形成的。“唐樂呈才”以中國唐朝音樂伴奏,仿效唐代宮廷舞佇列,由稱為“竹桿子”的持杖人帶引而出。舞中朗誦中文詩詞,邊舞邊誦,有《王母隊舞》、《佾舞》、《拋球樂》、《獻仙桃》、《壽延長》、《五羊仙》等。“鄉樂呈才”用朝鮮民族音樂伴奏,舞中停頓時用朝鮮民族語言演唱,表演完畢時,舞者作儀式化的鞠躬,然後離台。代表舞蹈有《舞鼓》、《踏行歌舞》等。宮廷儀式舞,又稱佾舞(佇列舞),其中有孔教祭壇儀式舞和皇族先人祭壇儀式舞,均為男性表演。有文舞、武舞之分。文舞頭戴黑帽,左手持,右手持綴有雉雞毛的翟,用以象徵和平昌盛。武舞頭戴紅帽,左手持盾,右手持斧,象徵勝利。文武兩組舞者均著紅袍,穿木製鞋,舞者通常排成8行、6行、4行等方隊形。
 李朝時代(1392~1910),封建帝王對音樂、舞蹈有著濃厚的興趣,慣以“禮樂”行國政,並親自參加整理和編排節目。太祖王、太宗王編排了《蘿金屍舞》、《受寶舞》、《觀天廷舞》、《受明命舞》等。世宗王和世祖王重新整理並編排《舞樂》。考明世子宗編排了《佳人剪牡丹》、《寶相舞》、《望仙門》等。文獻記載的李朝宮廷舞還有:《定大葉舞》、《保太平舞》、《蓮花台》、《鶴舞》等60多種。1493年成宗王主持宮廷編纂的《樂學軌範》一書,是朝鮮歷史上第一部樂舞集,記載了“唐樂呈才”和“鄉樂呈才”等著名舞樂及服裝、道具、舞蹈場面圖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1902年出版的《進饌儀軌》一書,也記載了1719~1902年宮廷里的各種儀式樂舞。從7~9世紀的高句麗時期起,朝鮮古典舞蹈已具備專為適應演出而設計的一整套特定樣式、特定色彩的服飾,包括衣、裙、褲、鞋等,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朝鮮古典舞蹈一般由音樂、舞蹈和詩歌三位一體組成。音樂多悠長緩慢,有唱詞、致語、致詞、口語等等。舞蹈動作精細典雅,舞步沉穩。翩翩長袖有助於展現瀟灑、飄然若舉的輕盈舞姿,具有仙鶴翱翔的風貌。手腕動作在肩部和上臂的帶動下柔美舒展,隨呼吸起伏,綿延不斷,舞姿造型充滿內在的韻律美,舞蹈隊形呈多種幾何圖形。

配圖

所屬分類

舞蹈
朝鮮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