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洞山風景區

朝陽洞山風景區

朝陽洞山,又名小洞山。地處凌海市溫滴樓滿族鄉石廠村北。朝陽洞山風景區被人們稱為錦州八景之外的又一景,是不可多得的消暑度假的聖地,極具開發價值。

基本信息

朝陽洞山風景區

朝陽洞山,又名小洞山。地處凌海市溫滴樓滿族鄉石廠村北,距錦州市區七公里,在錦朝公路北1公里處,汽車能直達朝陽觀,山上有電力設施。該風景區占地1平方多公里,由後山(南)、姑子庵山(西)、朝陽洞山(北)組成,景點多集中在朝陽洞山上,其中自然景觀較多且較有特點,人文景觀主要有兩處,歷史較為悠久。每到春夏之交,山下梨花飄香,蜂蝶齊舞,山中蒼松翠柏,百花爭妍,山間巉岩怪石,千資百態,景色宜人。山上的廟宇殿堂以及流傳至今的民間神話傳說,又為這裡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其主要景點有:朝陽寺、石門、朝陽洞、龜石、青蛙石、姑子庵、鎮山石、鷂子翻身、海眼、怪石、手搖石、老道觀等近二十處風景點。另外,距朝陽洞山1.5公里有一朝陽湖水庫,與朝陽洞山相隨相伴,交融一體。因此,朝陽洞山風景區被人們稱為錦州八景之外的又一景,是不可多得的消暑度假的聖地,極具開發價值。

景點介紹

朝陽寺

又名老爺廟。始建於何代無法考證,據說當時錦州城內的火神廟日趨興旺,分派道士在城外選建新寺觀。在選址時,被朝陽洞山的山勢巍峨、松柏蒼綠、怪石林立所吸引,後又聽到許多神奇傳說,遂以為此處是聖靈寶地,便建朝陽寺於此。朝陽寺昔有下殿三間、東西配房六間、山門三間。後殿供奉三尊佛像:劉備、關羽、張飛。廟前有一千年古柏,現樹幹直徑已達半米,樹冠遮天蔽日,宛如傘蓋;樹旁水井清澈透明,水質甘甜,下殿前有一株錦州地區罕見的羅漢松。整個大殿近一千平方米。

石門

沿山而上,在通往朝陽洞必經處,有兩塊高約七、八米之巨石搭就而成的天然石門,僅容一人而過,據有關人員介紹,此門過去曾有兩扇石門可關合。可謂“一門當關,萬夫莫開”。

朝陽洞

又名小洞、石棚,朝陽洞山、小洞山因此得名。朝陽洞有大小三個岩洞,兩邊稍小,中間岩洞如石棚。洞高兩米,寬十米,縱深近三十米。依洞而建廟宇三間,其上題字已遭損壞,但依稀可辨“一洞天”、“義足千古”、“××仙府”字樣。過去,大小三間洞曾供奉觀音菩薩、呂洞賓、十八羅漢等塑像,並有壁畫。在大洞中,相傳還有一個誰也不知多深的岩洞,被人稱為洞中洞,清朝末期,有人進去始終未能出來。此傳說為朝陽洞憑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站在朝陽洞外,每當天朗氣清時,舉目遠眺,可觀錦州市區全景。

青蛙石烏龜石海眼

青蛙石位於朝陽洞陡岩上端,烏龜石位於小洞石西南的山頂上,海眼位於朝陽洞的左下方。這三處景點有一相關聯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此處多旱災、蟲災,觀音菩薩令龍、蛙二將到此驅災滅禍,真龍不易現身,青蛙乃水中之物,菩薩仙指一划,就溝通了一條直通朝陽洞山的地下海流,龍蛙二將由此而出,登上朝陽洞山,海眼由此而得名。多少年來,一汪“海水”春夏秋冬不乾、不凍、不溢, 堪稱一絕。傳說,小龍生性懶惰,不思為百姓播灑甘霖,被菩薩將其點化為一個大烏龜,放逐南山,面西而臥;青蛙盡職盡責,自願在朝陽洞山岩上鎮蟲驅災。日久天長,它兩都演變成了石頭。

夾扁石

也叫鷂子翻身。在青蛙石附近有一長約二、三米的窄縫,遊人上下需翻身才能通過,極是險峻。

猴石

青蛙石上方有一巨石狀如玩猴,栩栩如生,石猴腳下有一居室大小之地,每當冬季熱氣騰騰,雙足觸及暖意異常,而每年夏季則涼氣襲襲,傳說是玩猴練功之地。堪稱風景中的一怪。

老道觀

在海眼下方有一巨石,傳說當年有一老道在此坐化升天,此巨石之上寸草不生,卻獨有一棵碗口粗細的小樹屹立其上。

朝陽湖

距朝陽洞山1.5公里,距翠岩山3公里。朝陽湖三面環山,一面為壩,是一座人工湖。湖面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0.5公里,水深一米至九米,雨季蓄水二萬多立方米。每到春夏秋季,明亮如鏡的湖水,碧波粼粼,碧綠如染。垂釣者三五成群,布滿湖邊。湖上魚船蕩漾,掀起陣陣漣漪,令遊人留連忘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